【引子】六年级毕业测试中有这样一道试题:仿照下面例句造句,“也许,奔腾不息的浪花会把他的骨灰送往祖国的万里海疆,送往澳门、香港,送往宝岛台湾,送向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在大海中永生》)这是一句排比句,这样的练习我们并不陌生。学生答题时有的选用学过的课文中的句子,如:汹涌的激流中,战士们的冲锋舟劈波斩浪,飞向漂动的树梢,飞向灭顶的房屋,飞向摇摇晃晃的电杆。(《大江保卫战》)有的同学造的是:“下课了,同学们有的打篮球,有的做游戏,有的扔沙包,有的踢足球。”学生答题大致分两种,一种是照搬书上的原句,一种是自己所造的句子。这里所谓的造句有的就是“抄句”,有的就是“套句”。
【现象】为了在考试时确保万无一失,造句时死搬硬套,造比喻句就是“弯弯的月儿像小船”,造拟人句就是“太阳向我微笑,花儿向我点头,小树向我招手”,造排比句则是“下课了,同学们有的打球,有的踢毽子,有的跳绳”。只要是造句,首先想到的大都是这样的句子,成为思维定势。有的教师在教学中不分年级阅读教学目标,只要学生“不错”,不论是否有新意,默许他们甚至鼓励他们这么答题。一到六年级都是这样让学生应试,真的是以不变应万变。这种重结果轻过程的做法,长期下去,学生的语言怎么能丰富,习作能力怎么能提高,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如何得到落实?为此,我们需要在应试与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上有机统一,让遣词造句有语文的内涵,有语文味。
【对策】语言是思维的外壳,通过语言可以折射出学生的语文素养,有效的句子训练,可以发展学生语言。怎样让句子有鲜活的个性,不千篇一律,体现语言文字特有的内涵?
一、 创设情境
卢梭的教育名著《爱弥儿》中,老师为教爱弥儿学会辨别方向,把他带到大森林,在爱弥儿迷失方向,又找不到路的情况下,老师有目的地利用大自然,通过中午树影朝北的常识引导爱弥儿找到回家的路。由此看来,创设适当的情境,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学习。
造句不是简单地、生硬地、冰冷地将词语嵌进去,而要让学生在一定的语境下练习造句,设计一定的场景,在一定的情境中运用语言。如我让学生用“悄悄”一词造句,通过挂图让学生观察,并且让学生悄悄地跟老师说一句话或做一件事,于是“妈妈睡着了,我悄悄地走出去”“春天悄悄地来了”“风姑娘悄悄地和我说话”等富有情感的、诗意的优美语句自然流淌,学生的情感得到激发,达到了造句的效果。
二、 体现生活
生活是学生积累的源泉,造句不是词的简单叠加、重组的文字游戏,它来源于生活,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联。在设计广告语时,我让学生通过观看广告,让学生在参与中交流,在设计中理解,在体验中升华,设计出“小草,你是我们的小天使”“强壮身体,从饮一杯牛奶开始”“不要让人们为水而流泪”“用我们的小手美化可爱的滨海”等广告语,在实际生活中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爱护自然、热爱家乡的情感,认识到“每一次经历都是财富,投入生活我们才能更快地成长”。这些鲜活的带有人文色彩的语句,在生活中悄然而生。
三、 善于联想
在造比喻、拟人等句子时要引发学生想象,比谁造的新颖,与众不同。如“O”像什么,孩子们想象丰富:好吃的麦圈、运动的五环、红红的太阳、金黄的圆月、喷香的月饼……想到这是一个个舞动的跳绳、旋转的呼啦圈……或者是一面宝镜、可爱的七龙珠……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造句,就不会是“太阳像火球”“小树向我招手”这样的句子,在想象中学生的语感得到培养。
四、 巧用迁移
要加强学生的阅读积累,引导他们将学过的诗词、成语灵活运用到句子中,让别人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如形容人多,可以用人山人海、车水马龙等成语,学生造出“过年了,大街上车水马龙,商店里琳琅满目,超市里人山人海”。如果班级里有同学不喜欢读书,你会怎么劝他,引导学生用“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等名句。巧用迁移,内化吸收。
五、 锤炼语言
让学生通过比较,体会词语的准确、句子的优劣。如“北风呼呼地刮着”与“凛冽的北风吹着口哨发出刺耳的怪叫”,学生通过比较,体会用词的准确,知道第二句把寒冷的北风写得形象、生动。于是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练习造句,一个个生动形象的句子跃然纸上:“汽车喘着粗气呼哧呼哧地爬着。”“红红的太阳羞涩的露出半边脸。”让学生在比较中懂得鉴别,在实践中得到提高。
要让学生走出“抄句”“套句”的框框,就要指导他们不断积累语言材料,走出应试的狭小圈子,让语言内涵不断得到发展,让鲜活的语言在笔尖诗意流淌。
[作者单位:江苏省滨海县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