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0347

[ 徐 程 文选 ]   

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的角色

◇ 徐 程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和进取精神,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新课程改变了教师与学生的传统角色、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积极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和主动探究。教师要不断地实现自我更新,适应新课程对教师角色重新定位,当好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即好“导演”。那么如何在教学中扮演好一个“导演”的角色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自己做法:
  一、 导“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也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当学生对自己的学习产生兴趣时,就有学习的动力,就能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如何“导趣”呢?我认为,应该“导”好两个开头。
  1. 上好新学期第一课。每学期第一课,学生对老师、教材都有一种神秘感、一种渴求感,这是抓住学生思绪导“趣”的最好时机。小学语文教材,图文并茂,每册都按一定体例分单元进行编排。教者如能提纲挈领地给学生介绍书的内容,分析书的目录及安排的板块,引导学生对文本产生好奇,这样,就能变教师的积极性为学生的自觉性。
  2. 上好每节课的“导入”。“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新课的方法很多,形式多样。如:讲故事、唱歌、听录音、看录像等。笔者认为,这一环节必须使学生明确学习方向、学习重点,要富有启发性和趣味性。如学习《鼎湖山听泉》一课,课始,教者让学生看录像片断,接着让学生读题质疑,然后学生围绕中心问题“课题为什么用‘听泉’而不用‘看泉’”进行自主探究学习。这样,目标明确,学生学习、研究起来有一定的指向,感到快乐。
  二、 导“学”
  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何让学生真正理解课文,并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在教学中作了如下尝试:
  1. 导“讲”。每节课前,安排学生进行预习汇报3分钟。课前预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学习新课的准备阶段,学生通过预习,可以初步把握课文基本内容。通过学生的汇报,在教学中,明确教学方向,做到有的放矢,通常预习我让学生做读书笔记,并提出有价值问题,然后去看书、去思考,效果很好。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又为学生学习新课做了知识上心理上的准备,既锻炼了学生的胆量和表达能力,又增强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2. 导“议”。组织课堂讨论,分学习小组讨论,组内竞赛,组外竞赛,活跃课堂气氛,是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能力的有效途径。如:口语交际中的一个话题《上网好不好》,按观点分为两个组,然后进行辩论。学生辩论激烈主动,说话有理有据。这样既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参与意识和主角意识,又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提高了教学效率,完成了教学目标。
  3. 导“思”。正确的师生关系呼唤理性的教师权威,我们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并不排斥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虽然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权威”,但依然是语文学习的组织者、点拨者,是平等对话中的“首席”:对于文本中的精彩句段,教师应引导学生细细品味,体悟作者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精妙;当学生学有疑惑,教师要适时点拨,让其茅塞顿开;对学生没有或无法深入研读的地方,老师要及时引导,让学生的学习、思维活动向纵深延展;当学生发表精彩见解时,教师要高屋建瓴地作精辟评述,让学生的认识得以升华……
  如《林冲棒打洪教头》一课的教学,教师可由课题入手,引发学生思考:课题是《林冲棒打洪教头》,请大家细细读文,找找、想想,文中为什么没有一处写林冲“棒打”?从中,你感受到林冲是个怎样的人?由此,激活学生的思维,教师留给学生体验、思考、展示的空间,引导学生从洪教头的蛮横与林冲的谦让的对比中,体悟林冲的忍让、大度与高强的武艺。惟其如此,课文的内涵才会被学生的心灵触摸到,文字背后的情感才会流进学生的血液。学生的思维受到挑战,认识才会深入,课堂的精彩才能由学生来创造。但是,把课堂的空间留给学生,并不等于教师袖手旁观,只是教师的引导要随机应变,要作适时的引领。
  三、 导“法”
  学无定法,贵在得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的职能就是教学生“学会学习”,即“教学生会学”,只有这样,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1. 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如:初读感知,扫除读音障碍,课文读通读顺;细读课文,抓住重点语句,感悟课文内容;赏读课文,提升情感。
  学习《只拣儿童多处行》一文,首先让学生初读课文,要求字字响亮,句句流畅。在此过程中教师行间巡视,注意倾听,及时解决在朗读中的一些问题。接着让学生自读文本,同桌之间互相读听,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读书展示活动。在学生读通文章的基础上,细细品味文章,让学生抓住重点语句“我们笑着下了车,迎着儿童的涌流,挤进颐和园”等,感受儿童的欢声笑语。最后,在学生理解课文基础上,欣赏录音,进行配音朗读,提升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学习典型的课文,可以直扑中心进行研究文本,等等。
  2. 教给学生联系的方法,注重拓展延伸。教给学生要学会把薄书读厚,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学一篇带一本。如学习《林冲棒打洪教头》一课后,引导学生读《水浒传》,学习《装满昆虫的衣袋》一文,引导学生读法布尔的《昆虫记》,让学生徜徉在名著当中。
  四、 导“练”
  1. 导“读”。“读”是练的最基本形式,我在阅读教学中,根据课后习题,找出课文重点内容,引导学生多种形式的读,如齐读、分角色读、引读等,让学生想读、能读、会读、读好。
  《金蝉脱壳》课后练习4 “在金蝉脱壳的过程中,你认为哪种情景最‘奇特动人’?先将有关的语句圈画出来读一读,再与同学们交流一下阅读感受”。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圈画出有关语句,然后引导学生反复练读成诵,领悟编者的心、作者的心。
  《诺贝尔》课后练习3 “请将本课第8至第10自然段,有声有色地读一读”。在教学中,我变换读的招式,让学生同伴分组读、男女轮读,诸如此类的练习,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倡导阅读的个性化,尊重学生理解与体验的差异,引导学生想自己所想,悟自己所悟。
  2. 导“演”。学生的学习课文中需分角色的,教师要不失时机让学生演一演。如《黄鹤楼送别》,让学生分别扮演李白和孟浩然,进行送别前对话。学生参与热情高,演得真真切切,活跃了课堂气氛。导“演”使学生进入“角色”,增长了知识,提高了素质,收到了良好效果。
  3. 导“写”。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为巩固所学知识,拓展延伸课本内容。教者常常挖掘教材的资源,进行适时引导,让学生进行小练笔。学习《莫高窟》一课,课文将莫高窟的“彩塑”“壁画”和“藏经洞”写得很具体。让学生模仿课文的写法,将“泗阳国际广场”写具体。学习成语故事《滥竽充数》一文,让学生以《南郭先生新传》为题,展开想象进行练笔,再如学习《滴水穿石的启示》一文,让学生写篇读后感,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新课改像清新的春风吹遍了神州大地,新的理念也如春风化雨,滋润了我们的心田。学生是成长中的人,需要教师的呵护与宽容,更需要教师智慧的引领与启迪。作为教育者,我们先要转变教育观念,摆正自己的位置,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张扬学生个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就一定能实现教育教学目标。
  [作者单位:江苏省泗阳县实验小学]

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的角色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