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环境影响,人们总会引用一句俗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朱”是红的意思。旧时富贵人家称“朱门”,清朝官帽有“朱顶”,千金小姐说话是“轻启朱唇”,皇帝老儿办公是“御笔朱批”……这里的“朱”无一不和红有关。
然而,“朱”的本义就是红吗?
《说文解字》似乎不是这样说的:“朱,赤心木,松柏属。从木,一在其中。”你看,分明说“朱”是一种树,一种松柏。怪不得“朱”的字形是以“木”为基础的。这种树的特点是树心红赤,“一在其中”想来是要强调这一特点。红的义项便是由此而来的。
有人不赞成这种说法。他们认为“朱”和树有关不假,但本义并不是树。所谓“一在其中”,是表示把树一刀两断,以此展示树心的颜色。刚锯开的树,树心呈红色。可见,“朱”的本意是指颜色。它的一笔一画,从一开始便是冲着红来的。
仔细观察一下甲骨文“朱”字,发觉这两种说法都有可疑之处。甲骨文“朱”字的写法确实是一棵树,但中间的一横或者一点,显然是个指事符号,意在指明树的主干部位。主干,这才是“朱”的本义。清代文字学家戴侗正是这样说的:“朱,干也。木中曰朱。”所以,“条以枚数,干以朱树。”郭沫若先生《金文丛考》中说得更为明确:“‘朱’乃‘株’之初文,与‘本’、‘末’同意……”木中一横位置不同,所指便有树根、树梢、树干之分。由树干自然会联想到树心,因为“树心红赤”,引申出红的本义项是在情理之中的。
[作者单位:河北省乐亭县第三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