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我发现其中九次提到“语文素养”这一概念,诸如“当今世界正在发生的社会转型要求高中语文课程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高中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高中语文课程要充分发挥其促进学生发展的独特功能,使全体高中学生获得应该具备的语文素养”,“高中语文课程应帮助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语文素养……以适应未来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需要”,“高中语文课程应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性相统一的原则……使全体学生都获得必需的语文素养”,“高中语文课程必须体现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使学生的语文素养普遍获得进一步提高”,“通过对语文知识、能力、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要素的融汇整合,切实提高语文素养”等。
什么是素养?查字典:“素养”是指“平日的修养”,也指人通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修习培养)在某一方面(如“学识、造诣、技艺、才能、品格”等)所达到的高度,包括功用性和非功用性。语文素养是指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丰富内涵。基本的语文素养内涵是丰富的,它既包括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等内容;还包括思维品质、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等内容。总之,这一概念包含了扎实的基本功的培养和潜在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开发,在学生的终身发展中起着巨大的作用。那么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如何在教学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呢?我认为可从教师和学生这两个角度加以思考。作为语文教师,应从以下几方面加强自身建设。
一、 要有现代的语文教育理念
高中语文新课标认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认真研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研究自己的教学对象,从新课程的目标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有针对性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语文老师要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要从以传授知识为中心转变为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中心,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尊重学生人格,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注重学生的体验过程,不应在课堂宣读教参中的参考答案,要注重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是师生双方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要共同参与、平等对待、加强合作,教师要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二、 要有与时俱进的观念
语文教师要密切关注身边所发生的事件(包括文学、影视、音乐、网络及一切可能的信息来源),进一步注意生活与语文的联系,让所开选修课富有时代的气息。这既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语文教学本身的要求。因此,语文教师还必须对这些现象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才可能引导学生对种种现状作出正确的评价。
三、 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科研能力
语文教师的知识结构可分为四层。最基层的是不可缺少的生活和教育知识,这类知识是一切人在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非专业的普通知识。第二层知识是熟悉社会科学和其他百科知识。如讲《石钟山记》涉及到地理学,讲霍金涉及到物理学,讲《琵琶行》涉及到音乐等等,只有熟悉了这一层知识,教师才能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灵活自如地回答学生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第三层知识是和语文教育教学密切相关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等专业知识,它能为提高人们的教育管理水平和教学水平提供理论选择和指导。最后一层知识是语文学科的专业知识,它是任何一个语文教师最重要的知识储备。因此,语文教师不光要通晓语文学科发展的历史和现状,了解学科的研究成果,更要了解相关的学科知识。
四、 要加强文学素养的积淀
这一方面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师要努力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继续学习,更新观念,丰富知识,提高自身文化素养的要求;另外一方面也是选修课本身对高素质教师的一种要求。因此,语文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审美素养以及道德素养等,从而让自己成为所开设课程方面的行家里手。
当然,称职的语文教师,还必须懂得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能,从而取得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效果。我从五个方面谈谈粗浅的看法。
一、 积极倡导合作探究
学生的自主学习需要语文教师多加引导和督促,多做细致的工作。这具体包括:
1. 要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叶圣陶说:“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但良好习惯的养成不可能一蹴而就。为此,教师一定要从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小事做起,立足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常指导、督促学生养成良好习惯。
2. 要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科学的学习方法。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还要指导学生选择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并经常引导学生交流学习方法,及时交流和总结学习经验,鼓励学生创造新的学习方法,使自己的学习效果最佳,效率最高。
3. 要大力倡导、努力寻求老师间、同学间、师生间的合作与探究,让师生在交流合作中达成共识,在思索探求中增长智慧,在相互促进中共同提高。
二、 善于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自觉学习语文的不竭动力。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激发学习兴趣是语文教学的最根本职责。教师应不失时机地点燃学生的兴趣之火,变被动消极的“要我学”为热情主动的“我要学”,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这具体包括:
1. 以情动人,激发兴趣。梁启超说:“用情感动人,好像磁力吸铁一样,有多大分量的磁,便引多大分量的铁,丝毫容不得躲闪。所以,情感这东西是人类一切动作的原动力。”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根据课型特点,利用电教媒体、直观教具、现场体验等形式来创设情景,营造氛围,让学生加深体会文章的思想内容、情感意境等。
2. 体验成功,激发兴趣。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的兴趣来自于“学生在学习中能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众所周知,语文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提高是需要学生“自主学习”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是语文素养基础阶段的相对枯燥乏味的部分。比如,字、词积累,教师可结合猜字谜、成语接龙等活动来激发兴趣。又如,朗读背诵,体悟情感,阅读理解训练,教师可举行诗词朗诵会、背诵比赛、限时阅读能力比赛等活动。通过竞赛,学生体会到竞争的激情和成功的欢乐,增加学习语文的兴趣。
三、 注重培养实践能力
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曾明确指出:“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如果说读书偏重于知识,那么使用则偏重于实践和训练。读了书不进行训练,不能运用于实践,即使读的书再多,也无异于“两脚书橱”,对他人及社会都是毫无裨益的。可见,任何学科的学习均离不开实践训练,相比较而言,语文学科显得尤为突出。
仅以作文为例,老师讲了写作要求:题目要新颖、选材要精当、结构要巧妙,语言要力求简明、朴质、生动,要有真情实感等,学生只记住了这些难道能妙笔生花吗?肯定不能。俗话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一个只会背诵游泳动作的步骤和呼吸要领的人,若未经水中的反复训练就贸然跳进江河湖海,那是注定要被淹死的。因此,语文素养的提高绝不能离开训练!
教师可根据课文内容,设计多种实践方案,增添语文课堂教学的情趣,调动同学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他们加深对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思想感情的理解,锻炼他们的表演和创造才能,从而真正体现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当然,语文实践活动不能只局限于课内,还应努力开拓课外活动范围。比如,教师组织学生到工厂、社区进行参观采访,举行辩论赛,实地考察名胜古迹、民风民俗等。通过课内外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 鼓励大胆想象创新
江泽民说:“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是时代赋予教育的重大现实课题,课堂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渠道,语文教师应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上下功夫。
1. 要夯实基础,广泛汲取知识。创新建立在知识传承的基础之上,没有广博的知识,学生正确的观点就难以形成,分析问题就缺乏依据,何谈有所发现和有所创新?学生只有掌握了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才有可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探索未知世界。如果学生知之不多,知之不深,知之不新,创造力就会失去源头活水。因此,要引导、督促学生认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注重语文知识和实践经验的积累,向社会、向生活学习语文,做生活的有心人,夯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 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温馨的教学氛围。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角色要从过去的“知识的传授者”“课堂的主宰者”自觉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因此,教师要营造轻松、和谐、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不但要引导学生敢问、乐问、会问,而且要鼓励学生向老师挑战,向课本挑战,向权威挑战,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善问源于善思,善思则思维发展,创造力得以开发。因此,民主、平等的良好新型师生关系是师生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的催化剂,是促进教师和学生的性情和灵魂提升的沃土。
3. 要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创造离不开想象,想象是创造的灵魂。早在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就指出:“想象力是发现、发明等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语文是一门极富情感、极具个性、极易激发想象力的学科,它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具有独特的功能。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想方设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五、 树立大语文观和终身学习观
学语文不只是学课文,“语文素养”不只是“语文知识和能力”,它是由三个维度组成的,还包括“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此,树立大语文的观念,有助于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网络时代的形成,知识、信息容量大、更新快,教师和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应该在“教中学,学中教”的环境中一同成长。因此,语文教师和学生都应该树立终身学习的信念,否则会被飞速发展的时代所淘汰。
总之,语文教师应遵循新课改的具体要求,根据时代特点和学生现状来组织语文教学,真正发挥语文学科的基础作用和独特优势,从而全面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第四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