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的高考作文题目一出炉,大家就都认为,死盯书本不关心现实、只追求文采技巧不注重思考的学生注定无缘高分。而从阅卷现场回来的老师则普遍慨叹学生的作文就是没有想法。再从学生的写作实际看,他们的确过多地为文采技巧所吸引,疏于或者说懒于思考一些问题。殊不知,没有内容这一优良的质地,语言又怎能折射出美丽的光芒呢?黑格尔说:“人是靠思想站着,并按照思想改造现实世界。”语文从来不是只需要感觉的,作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一、 思维的准确性
大家都知道,作为选拔考试的写作,不同于随笔,学生不能随心所欲,而一定要审准题目,明确写作的要点。前不久让学生写了一篇文章,题为“其实很幸福”。这个题目貌似简单,其实不易,如果忽略了关键词“其实”,单纯、割裂地写幸福或者苦痛,这样的文章恐怕就给扔到四类卷以下的框框里去了。“其实”隐含了表面与实质的关系,而这种实质上的幸福被我们的习惯思维、自私情感、错误认识等掩盖了,文章就是要去探究发现这样的幸福,也启示我们回归生活,珍惜拥有。文章可以通过与他人的横向比较或者与自己的过往比较,发现“其实很幸福”;或者一直在追求幸福,可是结果却不尽如人意,当你痛苦伤心的时候,蓦然回首,过程带给你的感受“其实很幸福”;或者一直视“成绩”“财富”为唯一的幸福,最终发现了生命的真谛,找到了心灵的归属,“幸福感”油然而生;或者现状让人憋屈,而心中梦想依旧,怀揣着梦想去改变现状,其实又何尝不幸福呢?我们痛苦,不是因为获得太少,而是拥有太多,只要对拥有的幸福不要熟视无睹而是细细品味,幸福也就悄然而至了。这样的文章写出了层次,写出了厚度,因为他们紧紧抓准了“其实”这一要害。
二、 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表现在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能够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由果溯因等等。事实上,在记叙文的写作中,不少学生只会还原故事,复述现象。有一篇题为“错过”的文章,作者写自己因为堵车而下了公交,在步行去学校的路上,看到了充满生活气息的人间烟火——冒着热气的早餐、粗犷的吆喝声、和蔼的店铺老板、悠然锻炼的老人,才明白他和他的同龄人起早贪黑,步履匆匆,错过了一道道的风景,文章至此也就结束了。如果文章在结尾能够思考为什么有这样的“错过”?为什么这样的“错过”如今比比皆是,社会又在引导人们追求什么?那么“快节奏”“功利性”“实用性”这些躲藏在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就很容易揭示出来了,这样文章也有了更大的启示意义。在议论文的写作中,学生们最常见的问题就是罗列现象,或者就是观点加例子,其实议论文必须以思想性见长,事物都有原因和结果,从结果来找原因,或从原因推导结果,这样就找出了事物发生、发展的来龙去脉和内在规律,这样才能有力地论证论点的合理性和正确性。
三、 思维的辩证性
事物本身具有多样性,包括必然的、偶然的,直接的、间接的,外部的、内部的,本质的、表面的,因此对待事物要多元观察,全面对待;同时事物又是矛盾统一的,因此思维角度不能过于狭隘和极端,要有辩证性。在对待关系型的题目上,辩证性尤为重要,如“背与放”,背上是为了能轻松地放下,放下则是为了更好地背上。高考也屡见这样的题型,如2010年北京卷的“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辽宁卷材料中隐含的“大与小”的关系,上海卷材料中隐含的“取与舍”的关系,2005年湖北的“入乎其内,出乎其外”,2004年江苏的“山的沉稳,水的灵动”,2003年全国卷的“感情亲疏和认知的关系”等等。即使不是关系型的作文题,文章富有思辨性依然会胜人一筹,如2004年上海高考优秀作文《请忙一些吧》,考生首先提出了“请忙一些吧”的观点,再分两个方面论述,危难之时,一定要忙;太平岁月,也断不可懈怠,行文至此,并没有结束,而是翻一个坡,上一个高度:忙是生活的手段,而非生活的目的。忙不可过分,忙必须适度。又如一篇题为《告别三峡》的文章,文章先写“游人的告别只是一个概念、一个情结、一种诗情,而百万移民的告别才是实实在在撕心裂肺感天动地的”。然后再拐一个弯,写“告别不一定都是坏事”。“在今天的中国,移民已不应再被看成苦难的象征”,全国的流动人口“随时准备把家乡作故乡,把他乡作家乡”。在层层深入中,思维的辩证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作文教学是思维与语言尤其是思维的训练,良好的思维品质对于作文审题、立意、选材和谋篇等都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准确地、深刻地、辩证地思考问题,学生的作文才具有更大的立足地和更强的生命力。
[作者单位:西交大苏州附属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