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语文教学的目标是追求完美,强调落实:教学设计要完美,教学过程要完美,教学手段要完美,教学效果要完美;教学目标要落实,教学内容要落实,教学环节要落实,教学时间要落实。这种按部就班、亦步亦趋、不越雷池一步的课已经远不能适应时代需求,也不符合新课标的要求。
其实语文课不妨试试这样教:
一、 深挖课题,事半功倍
课题是凤头,具有特殊的提纲挈领的作用;课题是眼睛,通过它可以洞悉文章的中心。小学语文教材所选课文均文质兼美,简洁含蓄、生动贴切、新颖别致的课文题目俯拾皆是,因而教师应挖掘课文题目这一重要资源,让课文题目为语文教学服务。
《爱之链》这篇文章是一首爱的赞歌。课文细腻地描写了发生在严冬深夜中的爱的故事:失去工作的乔依无偿地帮助老妇人修好汽车,老妇人在用餐的时候又受到了乔依妻子的精心照顾,也受到了爱的感染,留下一些钱悄悄地走了,而乔依妻子又将这份爱传递给了乔依。让学生充分感悟人与人之间情谊与关爱的可贵,知道当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应该给予无私的帮助,体会奉献爱心传承爱心的道理。“爱之链”这一课题,关键在于“链”,通常说起来,链有环环相套、不断延伸的特点,可以推想,本文中的人物互相关爱,如同一条链条一样,爱心不断延续……在教学中可以这样设计:
1. 课题质疑。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这是一种怎样的爱?这“爱”发生在谁与谁之间?这“爱”又是怎样被链接起来的)让我们一起来在课文中寻找答案。
2. 自主探究。让学生自主学习,同时进一步引导,爱之链的缔造者不是只有这三个人,课文中还有许多提示:“她以前在困难的时候也常得到别人的帮助”;乔依修完车后对老妇人说:“如果您遇上了一个需要帮助的人,那就请您给他一点帮助吧”;和女店主亲吻乔依,“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亲爱的,乔依……”等等都写出了乔依、老妇人和女店主在得到别人爱的同时也决定要将这爱传递下去,这样学生就能真正明白“爱之链”的含义,明白课文为什么用“爱之链”作题目。
3. 爱心接力。同学们,当我们享受着爱的阳光,呼吸着爱的芬芳,你是否曾想过也把这份爱传递给别人呢?真心希望我们都能沐浴“爱”的光辉,成为爱之链中的一环,把“爱”的故事延续下去,让爱之链永远不断!
这样设计步骤清晰,简洁明了,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种教学方法还适用于《负荆请罪》《小草和大树》等课文。
二、 咀嚼词语,画龙点睛
每篇课文中,都有几个词语,是文章的关键所在,抓住这些词语,引导学生理解,可以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语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因此语文教师就要善于抓住这些词语,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姥姥的剪纸》为我们描述了一位心灵手巧、剪纸技艺高超的姥姥形象。她手里的剪纸会说话、会传情,永远牵动着作者的心,让祖孙有了太多的回忆与快乐。课文既表现了姥姥精湛的剪纸技巧,又表现了“我”和姥姥的深切依恋之情。许多教师都通过反复朗读来达到这一教学目的,却没有注意到语文课堂上应多一些对言语的品味。这一课的词语运用非常精当,值得玩味。如从“我是出名的调皮蛋,经常变着花样刁难姥姥”中的“刁难”你读出了什么?让学生领悟作者写“刁难”不仅仅是为了说明我的顽皮,更是为了衬托出姥姥的心灵手巧;再如教学“密云多雨的夏天,姥姥怕我溜到河里游泳出危险,便用剪纸把我拴在屋檐下”时提示:这句中的哪个词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姥姥剪纸的神?引导体会“拴”的精妙,让学生在交流中体会到姥姥的剪纸竟然有这么大的魅力,可以牢牢地吸引住我,抵挡得住游泳的诱惑!又如:“从那时起,我总缠着姥姥剪兔子和老牛……”引导学生抓住“缠”,感受姥姥与“我”相处时融融的亲情。
教学中善于抓住关键词语,以点带面,长此以往,学生定能养成带着脑袋走进课堂,带着思考读书的习惯。这种教学方法还适用于《古诗两首》《鞋匠的儿子》等课文。
三、 闲庭谈话,润物无声
央视《实话实说》中的谈话艺术,《非常六加一》幽默、机智、平实的主持风格,孔子、孟子与其弟子的交流对话方式无不突出了这种闲庭信步式的谈话的巨大魅力。以谈话方式驾驭课堂,以幽默话语调节气氛,使师生交流畅通,课堂愉快热烈,能极大地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选自儿童作家杨红樱长篇小说《男生日记》,这是由一个男孩的日记改编成的课文。课文点明了“我”读的一本书《鲁滨逊漂流记》的来历,介绍了这本书的主要人物和故事情节,以及“我”喜爱的书中名言,突出了“我”对名言的理解和从人物身上学习到的学会生存、自强不息的精神。这篇课文内容浅显,并无多少深文大义,而且对于六年级学生而言,许多人已经读过《男生日记》和《鲁滨逊漂流记》,一板一腔地走教案,极容易上成读后感的作文教学,或者《鲁滨逊漂流记》名著导读课,显然没有达到教学目标。教师可以以课后问题“这是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女孩子要不要读?为什么?”这一开放式的问题为线索,把对课文的整体感知与学生已有阅读经验的开掘有机结合起来,在一种看似闲庭信步、舒心谈话活动中,不经意抓住课文脉络,理清课文的思路,调动学生品味语言的兴趣,更深一步地整体把握住课文的精髓,潜移默化地提高了学生的思想认识。
值得注意的是,不断提问学生的快节奏的满堂灌式教学并不是谈话教学法!谈话,是在一种平等的讨论研究的气氛中,师生间的沟通和互动得到释放,交谈扩大到所有参与者中去,教学变成师生双向交流而不是教师独白,从而实现教学相长。这种教学方法还适用于《牛郎织女》《学与问》等课文。
四、 墙外开花,余香悠远
一直以来,语文课的主阵地就是教室,而且似乎就应该是课堂,语文教师经常抱怨教学资源、教学设施匮乏,可是静下心来思考一下,就会发现周围不是到处都有现成的教学资源吗?风雪雨露、鸟兽虫鱼、江河小溪、校园社区、公园郊外、风景名胜、文化古迹……为什么不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去观察、去动手操作,而让他们去看教师挖空心思、绞尽脑汁设计制作的课件呢?长期以来,语文教学被禁锢在一个狭小的天地里,学生整天在教室里过着“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学习生活,反过来我们还责备学生缺乏观察力、想象力。走出教室学语文,会让师生有更多感悟,更多收获。
《大自然的文字》是一篇科普小品文。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只通过课文掌握几种大自然的语言显然不够,因此引导学生理解大自然的文字,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探索大自然的兴趣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教学中,教师完全可以带领学生们走出教室,来到校园、来到周边去寻找、欣赏、体会大自然的文字,让大自然成为孩子的语文课本。这种教学方法也正如书中所言“大自然如此神秘,如此美妙,我们只要走进大自然,认真观察,勤学好问,就一定能在大自然中获得更多的知识”,但“总是坐在家里的人,永远不会懂得大自然的文字”,使学生真正明白了“总是坐在家里”的深刻含义,领会到不能做井底之蛙,不能关门造车,要勤于观察思考,不断研究探索,才能懂得大自然,做大自然的主人。不仅交给学生认识大自然的方法,还激发了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兴趣,从而实现了教学目标,突破了教学难点。
新课程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我们应当联系语文生活实践,鼓励孩子们走向自然,发现知识。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墙外开花。这种教学方法还适用于《麋鹿》《草原》等课文。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语文课教学应该是不拘一格、灵活多变的,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不仅需要有宽厚的人文情怀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更要有先进的教育理念。相信经过语文教师不断的努力、创新和探索,“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必将把语文课堂演绎成七彩的“人生殿堂”和“知识的迷宫”,使学生陶醉在语文海洋里而乐不言“苦”,如沐春风!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亭湖区文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