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幸聆听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执教的《林冲棒打洪教头》一课,感慨良多,受益匪浅。真是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整堂课大气磅礴,一气呵成,字字珠玑,向与会教师展示了不同一般的风采,让所有在场的老师和上课的学生,享受到了一席美味的精神大餐。
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的比重最大,用时最多。而现实的情况是:为数不少的老师对阅读教学的意义、目标、任务、策略并不是很清楚,更不要说孩子阅读技能、技巧目标的提高了。我认为,这是老师们没有真正重视朗读在整个教学中的作用造成的。
所谓朗读,就是清晰响亮地把文章念出来。清晰,应该是咬字清楚正确;响亮,就是放开声音读出来。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可见,朗读是小学阶段重要的语文能力训练。同时要把朗读和理解结合起来,通过理解感悟把课文逐步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而“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正是阅读教学要达到的最基本的要求。如果一篇课文老师辛辛苦苦地上了几节课,作业也做了,还不能把文章读流利,读出自己的感受,甚至还有不认识的字,岂不让人不可思议。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不难看出,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还是要靠自己去读、去感悟。学生没有自己的知识、能力的建构,老师的许多工作都是徒劳,起码也是收效甚微。这里的“读”,我更多地理解为朗读,因为朗读是诵读的基础。那么,如何进行有效朗读呢?以窦桂梅执教的《林冲棒打洪教头》为例谈谈自己的浅见。
一、 用不同的语气读
初读课文,学生对文章的认识不深、理解不透、感悟不全,这时可让学生采用不同的语气去读,在反复不断的尝试中,体文察情,方能准确走进文本。窦老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洪教头的外貌描写的语句“只见来人挺着胸脯,歪戴着头巾”时,指名一生读,生读得语气平缓,师提示:一边想象一边读,生再读,语气明显不同;师再引导,并夸张地范读,还引领学生做动作,最后学生读得有声有色,老师紧接着问:你读出了怎样的洪教头?学生自然而然地认识了一个狂妄自大、骄横跋扈的洪教头形象。虽然学生可根据文中的标点及语气词来判断句子朗读的语气,但往往只是停留在语气形式,却没能用自己的感受读出感情,读出人物的性格特征。而有了老师的提示,不失时机的引导,学生感悟文字、表达情感的能力就得到了迅速的提升。
二、 用不同的速度读
有人说,现在的孩子朗读速度慢,远远低于每分钟150字左右的要求,而相反有些学生错误地认为流利就是读得快,常常一口气读下来连标点都不停,这样不但容易出错,而且来不及思考。而在实际教学中教给孩子用不同的速度朗读同一句话,对于感悟文本,是不无裨益的。如在教学洪教头与林冲比武,林冲哨棒一横,来了个“拨草寻蛇”招式,激得洪教头跳起来大喊: “来!来!来”这一部分时,窦老师紧抓住“来!来!来”这一句话,通过学生自读、指名读等形式来引导学生挖掘句子背后的信息。窦老师对学生说:“你想怎么读,就怎么读。”所以有的学生在读三个“来”字时在音量上进行区分,由低到高来表达洪教头的狂妄自大;而有的同学则是在语速上进行区分,有人将前两个“来”字快读,后一个“来”慢读来表现洪教头的目中无人,也有人将前一个“来”慢读,后两个“来”快读来表现洪教头的骄横跋扈。对于学生种种不同的读法,窦老师都是加以肯定的,只是在指名读时相机小结学生读法。这就发挥了学生朗读的主体性,让学生通过不同语速、音量等形式的练读、齐读来感悟其中的细微之处,从而体会人物的心情。而这个过程,是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是学生学会朗读的过程,是学生与文本人物对话的过程,是润物无声的人文教育过程,更是真正扎扎实实的能力提升的过程。这样教学,最终目标不是仅仅读懂人物性格,而是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实实在在的语文工具性训练过程。我想,这样的课堂,应该是有效的。
三、 抓语句中不同词语读
在平常的阅读教学中,我们的许多老师很善于抓住文中关键语句中的关键词,指导学生用不同方式,反反复复地朗读。这样做,对于深入文本,感悟人物很有帮助。但一句话中,哪一个是关键词呢?还有,你认为的关键词就真的很“关键”吗?也许未必。请看窦老师的这个教学片段。
师:古典小说,有了人物的外貌描写,自然就有人物的语言描写。好,让我们逐字逐句地朗读。先细读第一句——
生:(朗读)洪教头向柴进问道:“大官人今天何故厚待一个犯人?”
师:“何故”就是无缘无故,就是为什么。谁再来读,体会这“何故”?
生:“大官人今天何故厚待一个犯人?”(朗读,重在体现“何故”。)
师:是啊,柴进何故如此?洪教头感到疑惑。
师:再看,“厚待”那可是——
生:款待。
师:既然如此,为什么用厚待而不用款待?
生:厚待是很热情地款待。
师:好一个热情地款待。谁再读,体会这如此的厚待?
生:“大官人今天何故厚待一个犯人?”(朗读,重在体现“厚待”。)
师:对林冲“何故”如此“厚待”?这难免让洪教头再次疑惑。
生:“大官人今天何故厚待一个犯人?”(再读,体会疑惑。)
师:柴进呀,柴大庄主,你怎么能厚待这个脸上刺着金印的“犯人”!真是天下之大,无奇不有!再读!
生:“大官人今天何故厚待一个犯人?”(朗读,重音在“犯人”。)
师:洪教头真是疑惑满腹。那就请你扮演洪教头,带着你的层层疑问,再好好问问柴进!
生:“大官人今天何故厚待一个犯人?”(朗读侧重点不同,表达的感情也不一样。)
这个片段中,窦老师分别抓住一句话中的三个词语:“何故”“厚待”“犯人”。让学生一遍遍、一句句、一个个地有目的、有意识、有特色地朗读,在具体的语境中训练学生的语感。学生在朗读中主动地、一步步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在学生入情入境的朗读中,读出的是不同的神态,不同的性格,这也正是学生独特的个人感受;读出了语言的味道,这个味道,我想应该就是真正的语文味吧。
朗读是课文读解的“催化剂”,有助于“听读”水平的提高;朗读是沟通口语和书面语的“桥梁”,有利于“说写”水平的提高;朗读是一种高尚的精神享受,有利于人文素质的提高。
“朗读就是理解,朗读更是发现。”小学语文有效教学,应从科学的朗读开始。
[参考文献]
① 柳海民:《现代教育原理》,中央电大出版社,2005年版。
② 张德伟:《当代教育新理念》,北京出版社,2006年版。
③ 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窦桂梅与主题教学》,北师大出版社,2007年版。
④ 吴立岗:《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中央电大出版社,2009年版。
[作者单位:江苏省泗洪县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