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0326

[ 张荣贵 文选 ]   

用话题搭建起教与学的平台

◇ 张荣贵

  一直以来,在教学的起始环节,我们很少敢于放手让学生充分地、自主地表达,总是习惯于用过细的提问与引导、过多的环节和流程过早地介入教学,过早地干预学生,致使学生从一开始就处于他主的、受动的学习状态,影响了他们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学生往往是带着“倾听的耳朵”进入课堂,待老师一番铺垫一番提问之后,才找到思考的方向,才能开口说话。长此以往,我们的学生也就习惯了“被动思考”(“被提问”“被启发”),习惯了“你提问,我回答”而不是“我阅读,我表达”,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自主阅读习惯的养成和独立学习能力的提高。针对这一现状,我们在教学中要巧设话题搭建教学平台,以话题促阅读,以话题促表达。具体地说就是在课前学习中,我们一般会为学生提供一两个具有相关性和开放性的话题,要求他们围绕这些话题把阅读的初步感受和收获提前诉诸文字(也可以只写出交流提纲及关键词)。这就要求学生有相对完整的独立的阅读实践过程,要求他们能够有为口头表达作准备的书面表达。而在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我们很少从设境导入、提问启发等“零起点”起步,较少迂回而直接推出话题,为学生搭建一个初步交流的平台。我们的主张很明确:学生能够领悟和把握的内容,就先由他们充分地、完整地表达出来。教师再根据学生对课文实际掌握的程度,有针对性地加强引导,灵活而务实地把教学进一步引向深入。这样做对培养学生自主表达的意识和独立学习的能力很有作用。
  下面结合莫怀戚的《散步》一文谈谈我在教学中的一些做法。
  在课前学习环节中,我提供给学生两个话题。第一个话题是:田间的小路上,行走着这样一家人……(提示:也可根据自己表达的需要自定话题)。由于该文没有什么复杂的背景,文字也很浅易,因此在教学的起始环节,我既没有富有感染力的导入语,也没有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设计,在一番声情并茂的范读之后,我直接推出第一个话题(见上,投影)。由于学生有备而来,他们大多能够进行连贯而完整的表达,交流的内容涉及到了这样一些关键词:亲情、体贴、谦让、和睦、融洽、祥和、尊老爱幼、母慈儿孝、互敬互爱、传统美德等等。学生自选的话题也不少,如:“小路连接你我他”“田间小路上的人间大爱”“亲情,在小道上延伸”等等。多数学生能够按“先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再结合评价人物来提炼文章主旨”的思路展开交流,有些学生的表达更是带有一定的原创性。可以说,这样的效果是过去其他教学方式很难达到的。话题的引进,能够让学生做到有准备地表达。话题的开放性与发散性,为他们提供了思考和发挥的空间,有利于他们自主地、完整地表达。这就改变了目前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你问我答”“碎问碎答”的状况。
  《散步》一文,语言平易朴实,然而内涵丰富,耐人寻味,因此,我推出的第二个话题是(语言品味):欣赏路边带露的花瓣。这一话题贴近课文内容设喻,本身就带有一定的诗意,容易激发学生探寻、赏析的兴趣。由于平时这一方面的训练比较多,加上有示例引路,学生对于那些用词生动、句式精美、辞格丰富的句子,或者描写细腻、情感丰厚、意蕴深刻的句子大多能够找出来并进行赏析。大部分句子在我预设的范围之内,有些句子则超出了我预设的范围。学生在赏析的过程中分析不全面表述不到位的,我会随机追问,借势取径,因势利导。如有位学生在赏析“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这一句时,只提到“景物描写,生动优美”等内容,我便随文追问:“这样,‘我们’走向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天地中呢?这一句换成‘这样,我们就向着家的方向走去’好不好?”经过讨论归纳出:我们走进了充满明媚的阳光、温暖的亲情、浓郁的诗意这样美好的情感天地中。接着,我让学生再找一找课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想想这些景物描写的作用。讨论后明确:初春景物的描写,为散文提供了一个美妙的背景,“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特点同人物心情融合在一起,文章中景物描写的作用不可忽视,等等。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对相关段落入情入境地美读,让他们进一步完整地感受美,咀嚼美。
  在交流过程中,也有一些我预设好的、而学生没有提及的句子,我就逐一提问学生,以弥补学生在探寻、赏析过程中的缺漏。再次朗读课文之后,我留给学生一个话题(投影),提供写法借鉴:在寻常琐事中发现美——探寻艺术原野上的“独特小径”。在这里,我提供了一些关键词作适当点拨:用心体察、挖掘美、小中见大、平中见奇等,要求学生课后围绕这一话题写一点文字来谈点发现、谈点收获。这样做对增强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深化他们的认识是有好处的。要知道,让学生轻描淡写地讨论一下,与让他们在认真思考后写一段话,这两种做法所达到的效果是不一样的。
  从以上的教学可以看出,话题的引进,能够让学生将读、写、说几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话题本身所具有的指向性,可以避免在课堂交流中大量冗杂繁多的信息的涌现,它的宽泛性与开放性,又避免了教者对学生过多过细的牵引,有利于学生学会自我发现,自我“觅食”,从而提高自我学习的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金湖县教育局]

用话题搭建起教与学的平台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