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直是师生头痛的问题,作文教学常是事倍功半。要改变现状,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 真实
真实是文章的生命。用真实的话说真实的事,符合《语文课程标准》强调的“中学生写作要感情真挚﹑感受独特﹑体会真切”的要求,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写作水平有很大作用。
好作文的标准有很多条,但真人真事、真情真语是根本。塑料花、木头人终无生命力。校园生活青春洋溢,家庭生活温馨舒适,社会生活缤纷奇异……只要学生留心在意,就能捕捉真实生活的亮点,作文便会有生气。开学那天,我从一位学生父亲口中得知他家的困境,看着这位父亲眼中闪动的泪花,我也忍不住热泪盈眶。当我把这情况向全班同学说明后,大家自发募捐。第二天我布置写一篇作文,题目叫《一朵爱的浪花》,结果全班一大半人写的是这一素材,每一位学生都有话可说,其中好些同学还描写了自己的心理活动,使事情更为感人。
“生活中缺少的不是美,而是发现美的眼睛。”一声叹息、一片花瓣、一个眼神、一粒尘土……都可以细细品味,用心为文。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体会,用自己的真情去投入,就会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作文一定美。真是最美的,实是永恒的,真实——作文的生命!
二、 生活
相对于成人而言,大多数中学生的生活中确实没有多少激动人心的场面或情景。
直接的生活经验是写作的基础,没有真实、生动、厚实的生活经验,是写不出好作文的。用生活激发写作的欲望,酝酿写作的情绪,比模仿一些纯粹的写作方法和技巧更重要,更有意义。因此写作前,我一般提早一星期告知学生写作范围,如给妈妈洗一次脚、磨一次豆浆、仔细观察一样小植物、扫大街、买菜等等,要求学生亲身体验一回。在体验的过程中还要求他们观察妈妈的表情,豆浆的形成,小植物的颜色、样子、气味等等,教给他们观察的顺序、方法,让他们养成观察的习惯。不但要观察看得见的事物,还要留心风的语言、水的舞蹈之类常人看不到的事,更要洞察微妙多彩的人物内心世界。这样,缺少情感体验的他们也因此有了许多次惊奇、自责、疼痛与感动。有了充分的准备,学生自然不再咬笔杆子,而会才思泉涌。
教师还要有意识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课余走出课堂,走进厨房;走出居室,走近花草;了解社会,体验人生;外出游玩,感受人文;还可走一走石板小路,摸一摸树叶树杆,甚至淋一场雨,吹一阵风……写作是生活积累,材料丰富,观察细致,文章自然多彩。学生用心去看、去听、去感受生活,“身入生活”,“心入生活”,把生活中的精彩融于心中,方能流于笔端。正如叶圣陶所说:“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停。”
三、 阅读
文章来自生活也来自阅读。阅读可以丰富学生的感情,提高学生语言能力,腹有诗书“文”自华。
首先,学校要创设浓浓的“书香”氛围。我每周安排2~3节课的时间组织学生去阅览室看书,课余阅读报刊,拓宽视野,充实思想,丰富知识,也丰富了写作材料。其次,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每堂阅览课都要学生记住一句或一段自己喜爱的佳句、美文,并摘录,然后细细欣赏,体悟写法。久而久之,写作文就有丰富的语言了。再次,检查阅读效果,不定期抽查笔记,作文时用“波浪号”画出所运用的笔记语言。通过多种形式的检查,让学生从不自觉的积累到自觉的积累,学以致用,熟能生巧。最后,好作文在班级或校宣传窗展示,以此激励他们写好作文。
生活是浩瀚的海洋,我们的人生如一叶小舟。一个人的生活阅历是有限的,生活经验更多是通过阅读间接获得。通过课外阅读,在我们面前就会展现一个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奇妙世界。它指导我们认识人生、认识自己;它引导我们获取知识、积累素材。如果说阅读是柴,写作就是焰,柴愈多焰便愈烈。平时注重文章积累,写作时优美的词句就会自然而然地流淌。
[作者单位:江苏省阜宁县陈集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