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0380

  

为孩子开启一扇知识大门

◇ 华 红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要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语文课程标准》第一次规定小学六年的课外阅读量为145万字。
  为了贯彻实施《语文课程标准》,我们学校近几年开展小学生自主课外阅读实践研究,发现一些问题:小学生课外阅读仅局限于传来传去那几本书,每天读课外书的时间不能保证,大部分同学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同时从课外阅读中获取的“营养价值”也不高。针对这些问题,如何组织学生开展课外阅读呢?
  一、 开拓书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首先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敢于放手让学生自由选择书目,让他们读感兴趣的书,了解想知道的事,培养他们的读书兴趣。
  我对学生所读的课外书进行了问卷调查,在三~六年级(每个年级6~7个班)中,每个年级抽取2个班级,共对437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课外书来自家庭的270名学生,占总人数的61.78%,别人赠送的占21.28%,班级图书角的占5.09%,学校图书馆的占2.04%,县图书馆的占4.32%,向别人借的占5.49%。显然学生课外书来源非常狭窄,较多的局限于家中的几本书,并且家中藏书更多偏向于各类工具书、作文书等。长此以往,学生读书的欲望就会渐渐淡漠。虽然我校有图书室,每位学生也都办了一张借书卡,可是对于学生来说借书还是不方便,图书室的藏书虽然丰富,但是规定每次借阅图书各班只能派两名同学去借,因此每次发下来的书都不太合学生的口味(尤其是高年级学生,他们已经有一定自主挑选课外读物的能力)。大部分学生对于发下来的书仅用5~6分钟时间就翻阅完了,有的甚至原封不动地退还给了图书管理员。其实同学们对图书室好多书是很感兴趣的。记得有一回,我带学生到图书室拍摄学生课外阅读的情景,蓦然发现他们的眼睛竟齐刷刷地盯着里间那一长摞摆放得整整齐齐的书,有的吐着舌头,啧啧惊叹;有的情不自禁地伸出小手,轻轻地去触摸。那期待的眼神,让我的心猛然一紧:我们只知道责怪孩子知识面太偏狭,而没有反思我们真正为他们课外阅读做了哪些实事呢?
  为此,我决定充分利用现有的条件,开掘书源,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做的第一件事是办好班级图书角。组织学生开展“购两本书读百本书”活动,制定图书角管理制度,竞选班级图书管理员,让孩子们亲手去抚摸那一本本散发着油墨香气的书籍,亲手从书架上挑选自己喜爱的图书,去浸润书香。图书角的图书每两个月更换一次,老师把不适合本年段阅读的书筛选掉。我做的第二件事是每周亲自带学生到学校阅览室去自由阅读。第三件事,动员家长节假日带领孩子多逛县图书馆、新华书店、社区书店,使学生亲近书、爱读书。
  二、 营造氛围
  在调查中,应老师要求而去读课外书的只有14人,占总人数的3%,应家长要求去读的占12%,自己想读课外书的占75%,由此可见大多数小学生是爱读课外书的。现在书有了,兴趣有了,怎样让他们保持持久的读书热情呢?我的做法是:
  让图书角成为学生的精神乐园。向全班学生征集图书角的名字,学生给图书角起了很多好听名字,如:书吧、书香阁、心灵小屋等等。学生自己动手装饰图书角,每位学生都把自己最心爱的图书带来。雅气的名字和漂亮的装扮,再加上心爱的书籍,构成了学生津津乐道的精神乐园。
  让教室墙壁成为学生读书成果展示平台。教室墙壁上学生贴上自摘或自写的读书名言、感受,贴上感受最深的名人读书的故事等等,普通的墙壁成了学生读书竞赛的擂台。
  让黑板报和队角成为学生读书的阵地。根据不同的年级,建“成语角”“每日一首古诗”“手抄报”等学习园地。班中人人都是搜集者、提供者,轮流操作。尤其是高年级,学生动手操作的欲望十分强烈,我非常注重保护他们的这种欲望,在亲自动脑动手操作中,唤醒学生的阅读意识,引导他们漫步书林。
  三、 链接资料
  要想大量阅读,有效阅读,教师必须改革课堂,寻找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的结合点,指导、介绍、引荐与课文相关的课外读物。苏教版语文教材文质兼美,许多是名家笔下名篇节选或改编的,在课内阅读的基础上,再读读原文,不但学生感兴趣,而且落实了新课标关于课外阅读的要求。
  1. 链接作者。寻找介绍课文作者生平事迹的文章或作者所写的其他相关作品让学生阅读。这样做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加了阅读量,又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如学习了金波的《做一片美的叶子》,向学生推荐《金波其人其事》《追踪小绿人》等儿童文学作品;学习了杜甫的《绝句》,引导学生阅读《诗仙和诗圣》《春夜喜雨》《春望》等。
  2. 链接原著。有些课文是根据原文改编或从中节选的,在学生读懂的基础上,教师不妨把原文发给学生或去读原著中的相关内容,学生由于已有课文的基础,再读原作就不会有太大的困难,而且会特别有兴趣。如教学《哪吒闹海》一课时,我就把《封神演义》中有关“哪吒闹海”的一章全文印发给学生阅读,激发了学生读整本书的念想。
  3. 链接历史。寻找与课文相关的历史背景材料来阅读。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可根据学生学习课文及拓宽学生知识面的需要,或课前或课后布置学生阅读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文章,既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如学习《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文之前,我便推荐学生阅读《上下五千年》中关于“司马迁”的故事,让学生了解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详细了解司马迁的不幸遭遇,这样学生在学习时容易走进文本,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更深刻体验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那种不屈不挠的精神。又如学完《虎门销烟》课文后,推荐学生观看影片《鸦片战争》,以此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4. 链接名胜。寻找与课文有关的地域风光、人情世俗读物来阅读。教师可把与课文有关的地域风光、人情世俗等资料制成课件,输入电脑供学生在课堂内观看。如教学《九寨沟》这一课时,教师可把九寨沟的地域风光“雪峰插云、古木参天、平湖飞瀑、异兽珍禽……”等用图片、文字组成一个小资料库,作为辅助学习材料,让学生阅读。
  四、 开展活动
  课外阅读的关键是如何保持学生的阅读热情,经常开展一些为学生所喜爱的课外阅读实践活动,就能增强课外阅读的活力,使学生保持阅读的热情。
  1. 每晨一说。让每位学生按座位先后顺序,在晨会课以一人一新词、一人一佳句,一人一故事、一人一新闻等内容上讲台交流,与其他同学对话。这样做既培养了学生发言胆量,提高其口语能力,又能推动学生更好地课外阅读。
  2. 举办竞赛。利用班队会、阅读指导课,举行故事会、赛诗会、朗诵会、读书心得会、好书推荐会,让学生把自己读过的故事讲出来,把学过的古诗背出来,把文章中好的段落朗诵出来,把看过的好书推荐给大家。我校重视阅读,课时有保证,机会人人有,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3. 展评笔记。每学期班级进行两次读书笔记展评活动。由于学生课外阅读兴趣不断被激发,因此各种各样的读书笔记也越来越多,越来越扎实,越来越有特色。如有的摘抄型笔记,分门别类,简明扼要;有的综合型笔记,归纳得当,概括有力;有的感想型笔记,联系实际,体会深刻。学生在展评读书笔记过程中,互相交流,取长补短,对课外阅读的兴趣又提高不少。
  4. “红领巾读书节”系列活动。“红领巾读书节”在我校已形成传统,内容有整班朗读竞赛、读书知识竞赛、书香家庭评选、年级阅读竞赛、演讲比赛、读书跳蚤市场等,尤其是中高年级学生签名签字互赠图书活动很受欢迎,孩子们如获至宝令人感动。学校每年还特邀著名儿童作家(如黄蓓佳、王一梅等)与孩子们面对面交流,将我校读书活动推向了高潮,学生读书热情空前高涨。
  5. 推荐美文。每学期老师都把学生写的优秀的文章向报刊推荐,让学生不断体会阅读带来的甘甜,每次作文发表都会转化为一股推动学生多读、好读的动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溧水县第三小学]

为孩子开启一扇知识大门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