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课,就是在执教者备课、上课或者说课之后,任由听课的专家或教师就其看法和疑问,现场质疑“发难”,执教者即时应对,双方展开辩论交锋。辩课和说课、评课有明显的不同。说课是执教者把自己的设计意图、教学反思等告诉听课的老师,评课是参与听课的老师把自己的意见或建议反馈给执教者。说课和评课的信息传递都是单向的,缺乏双方即时的交流互动,自然没有了观点交锋过程中的精彩生成。因此,教研活动中的说课和评课常常流于形式,或是专家的“一言堂”,普通教师只能洗耳恭听;或是看似踊跃、热烈,但实则是“一团和气”,只讲优点和亮点;偶有很尖锐的评课,执教者和其他听课者往往不置可否。辩课就能有效克服这些弊端,使双方即时充分地开展交流和互动,共同反思教学过程中的成败得失,加深对教学重点、难点或者热点问题的理解,让执教者认识并改正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让听课者明白哪些方面的经验值得借鉴,促进上课教师和听课教师的共同提高。笔者结合自己的实践,拟就辩课活动的开展作如下探讨。
辩课的类型
辩,有争辩的含义,也有辩论的含义。纵观辩课的实践,常见的辩课大体上可分为两类,即辩论式辩课和评辩式辩课。所谓辩论式辩课,就是对课或由课产生的主题持对立、正反的双方结合课例,通过各种论证方法,阐述自己的见解,揭露对方的漏洞,驳斥对方的观点。所谓评辩式辩课,就是指包括被评者在内的各方对评课方的观点、建议、问题等进行说明、解释甚至反驳。
辩课的准备
辩课的类型不同,事前的准备要求就不同。
辩论式辩课的准备
听课之前,将参与辩课的老师分成正反两方,正方专找该节课的优点、亮点,反方专找该节课的问题、缺点。例如,某校组织了一次以“古诗教学”为主题的观课、辩课活动,先请该校一名老师执教《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全校语文教师事先就被分为正反两方听课。课后,没有立即开展辩课,而是隔了一天,给老师们做准备。辩课中,正反双方围绕该节课“文本解读是否正确”“多媒体应用是否恰当”“关键词句的处理是否妥当”“学生是否被成功地带入诗的意境”“读书指导是否具有层次性”等话题找依据,举例子,你来我往,互不相让,展开了激烈的交锋,精彩纷呈。这次辩课的成功,离不开辩课前充分的准备。参与辩课的老师听课前就有了明确的角色意识,带着思考和任务走进课堂。听课后,为了更好地阐述自己的观点,使自己的论点能站住脚,不被人驳倒,老师们又到网络、书籍中收集资料,潜心研究,归纳、组织材料。有了事前充分的预设,才有了辩课时的精彩。
评辩式辩课的准备
评辩式辩课是教研活动中最易运用的辩课形式,辩课前几乎不要任何准备,因为辩课的话题都是听课者在听课过程中有感而发,随机生成的,有些想法甚至是在辩课现场受别人的观点、说法的启发而突然产生的。但是,为了增强辩课的有效性,让老师在辩课的时候有得问、有得说,最好还是听“同课异构”的课。“同课异构”虽然执教的教材相同,但由于教师个人的功力、风格、理念的不同,教材处理、教学方法的不同,教学效果也就不同。这样,就容易打开听课者的思维,给他们更多的感触和收获,辩课时就会不断有新的问题提出,为辩课的顺利开展提供保证。笔者组织过一次《望月》(第二课时)“同课异构”后的辩课,一共由三位教师执教。三位老师“个人自备、独自施教”,结果三节课的教学目标的确定、教材解读、教学流程、教学手段都是各具个性。以课文中的“诗中月”一段教学为例,三位教者中,用时最长的28分钟,用时最短的是9分钟,真是“同课异构”,给了听课者以极其强烈而深刻的印象。后续的辩课活动中,一位听课老师就“诗中月”一段的教学提问:“三位老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里的诗句时,指导的方法都不一样,指导朗读的感情、节奏也不一样,究竟哪一样更合适?”听课老师围绕这一问题,与三位执教者展开了深入的探讨,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辩课的组织
实践中,辩课活动能否取得好的效果,如何组织是关键。
辩课的类型不同,组织形式也不同。
辩论式辩课的组织
辩论式辩课的辩课角色主要由听课者组成,其组织较为简单,听课教师按正反方分两列,面对主持人;如果有观摩者,则可坐在主持人的两侧,一同面对听众。主持人和执教者一般不参与到辩课中,其流程与“国际大专辩论会”有些相似,大体可分为“精彩亮相”“联合对抗”和“专家点评”几个环节。“精彩亮相”,即请正反双方代表分别陈述各自的观点,仍以前文提到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为例,在这个环节,正方抛出了对该课的三条评语“以语文的方式教出来语文味”“以最轻松的方式让学生获得最有分量的收获”“以最简洁的问题打开最丰富的感悟空间”,而反方则从文本解读、教学内容的确定、感悟诗的意境和韵律、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课堂评价等方面对该课提出了质疑。“联合对抗”则是双方就课的评价作针锋相对的辩论。“专家点评”即辩论结束后,请该学科的权威人士对双方争辩中的主要话题作结论性的发言。
评辩式辩课的组织
评论式辩课的辩课角色由上课教师、听课教师和主持人组成。
与辩论式辩课不同,评论式辩课的组织关键在主持人,因为辩课过程中,听课老师会提出哪些问题、上课教师会怎样应答、辩课各方会在哪些问题或观点上发生冲突等等都是未知数,主持人在这个过程中起着把控辩课的方向、时间和在观点交锋处提出参考意见的重任,所以,组织好评论式辩课,主持人除了要思路清晰、反应敏捷、对相应学科教学有一定研究外,还要做到以下几点:
(1) 潜心听课。主持人一定要用心听课,详细记载,特别是教学过程中的亮点、特点或明显缺点处,最好作实录式记载,并及时写下当时的感受、评价,为后续的活动组织中话题的把控和观点的支持做好材料上的准备。
(2) 指导方法。辩课开始前,主持人要对参与辩课的听课教师和上课教师进行指导,让他们知道在辩课过程该怎样做。对于听课教师,要明确告诉他们,辩课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评课,既不要评其优点,也不要评其缺点,而是要提出自己不明白、不理解的问题,如教材处理、问题设计、教学细节、教学策略、教学评价、资源运用,甚至是教学过程中的某一个细节。问题提出可涉及课堂教学的各个方面,但要提角度小、操作性强的问题,这样辩的内容才更具体、更有实践性,老师的收获才更大。例如,《夹竹桃》课后辩课时,一老师提问:“课文第5自然段中的‘袭’字用得好,你为什么不教呢?”就极具针对性,引起了包括上课教师在内的好多老师的思考,并纷纷参与到辩论中来。
(3) 灵活把控。在辩课的过程中,主持人要能根据现场的具体情况,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灵活把控:① 提问。一般情况下,问题是由听课老师向上课老师或主持人提出的,但如果课堂上明显的有价值的问题,听课老师提问时一直没有涉及,主持人可以向执教者或听课者提问。例如一位老师在《理想的风筝》结课时播放了介绍贵州乡村“跪教”教师陆永康事迹的视频,感觉有些不妥。辩课时,这一教学细节一直无人提及,主持人便向执教老师提问:“这里的资料性资源使用的目的是什么?你觉得合适不合适?”通过辩论交流,让老师们对教学中如何用好视频等资料有了新的认识。此外,对于有些指向不够清晰的提问,或表达不够明确的提问,主持人要及时加以梳理、提炼。② 答问。提问者一般都在提问时明确了答问对象,但主持人为了使有些问题的交流更充分,可以更改答问对象。仍以前文提到的《望月》辩课为例,一老师向主持人提问:“我发现三位老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里‘诗中月’部分的诗句时,指导的方法都不一样,指导朗读的感情、节奏也不一样,究竟哪一样更适合呢?”主持人意识到这一个问题很有价值,没有立即应答,而是把问题先抛给听课者,在几位听课者亮明自己的观点后,再请三位执教教师依次发表自己的观点,最后主持人才就这个话题谈了自己的看法。整个过程有观点的交锋,也有相互补充,还有教者的反思,给在场的所有人以极大的启发。③ 氛围。辩课一改以往那种贴“福”字式的评课议课局面,参与者相互间是围绕“问题”展开互动交流的。在此过程中要注意两点,一是主持人只是众多辩课者中的普通一分子,切忌主持人“一言堂”,要营造一种民主的讨论氛围。二是在辩论中出现观点不一致的情况,主持人不能凭个人感觉对观点对立的双方予以褒贬,而是要耐心地倾听,营造一种平等讨论的氛围。④ 时间。要提醒提问和答问的以及其他发表观点的老师,尽量做到长话短说,务虚的话少说,与话题无关的话不说,尽一切可能节约说话时间,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别人。
(4) 适当点评。辩课过程中,每一个话题提出后,参与活动的老师最终都想得到一个较为明确的解答,因此,在参与活动的教师中有一定学术影响力的主持人,要就那些辩来辩去意见始终不能一致的问题作适当的点评,提出自己的意见供大家参考。
[季文华:安徽省滁州市教育局教研室]
[张海峰:江苏省东台市教育局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