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接一个班,开学不久的语文课上,我叫起一位小男孩(他叫小韬)读课文。他声音不高,读得一词一顿,顿下的末字后还拖带一个音,似乎是回音壁上传过来的回音。他刚读两句,同学们就已笑开了,有的捂着嘴笑,有的笑得前仰后合,还有的索性转过头盯着那男孩,似乎在看笑话。那男孩窘得满脸通红,晾在那儿,在同学们的嘲笑声中,他无法继续。我用严厉的目光制止住了嘲笑,然后温和地对小韬说:“别紧张,老师帮你,好吗?”我读一句,让他跟读一句,耐心指导他把语句读连贯。
下课了,可我的心却久久不能平静,不是因为小韬读得差,而是因为其他同学的“笑”。是的,通过这几天的接触,我已感觉到了同学之间这种不健康的心态,每当有人回答错误或暴露出自己的弱点时,不少同学表现出的是一种冷眼旁观、幸灾乐祸的态度,甚至报之以肆无忌惮的嘲笑。同学之间缺乏那种真诚友善的、期待他人向上的健康心态。我不由想起了这样几句话:“一个中国人可怕,一个日本人不可怕;两个中国人不可怕,两个日本人有些可怕;三个中国人一点也不可怕,三个日本人十分可怕。”这是美国一位心理学家对中国人和日本人调查比较后得出的结论。这其中指出的不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团结与协作)吗?而现在孩子们表现出来的可怕心态不正应验了这几句话吗?如此发展下去,长大后的他们会成为什么样的人?能为祖国作出多大贡献?而以他们为21世纪主人的中华凝聚力又何在?我不能让它继续蔓延,绝对不能!
第八册课本上有一篇《古今贤文》,文中写道:“人心齐,泰山移。独脚难行,孤掌难鸣。一根竹竿容易弯,三根麻绳难扯断。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我把它抄给同学们,我们提前学这篇课文。读后,我引导孩子们说说自己的理解和体会。有的说:“我懂得了团结就是力量。”有的说:“一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集体的力量才是强大的。”……我趁机引导:“我们46位同学生活在四(5)班这个大家庭中,我们就是一家人。一家人该怎么样?当家人遇到困难你会怎样?有人落后了,你会看不起他吗?”同学们讨论得很热烈。然后,我要求他们把课文背熟。看孩子们背得摇头晃脑,眉飞色舞,我多么希望他们成为真正的一家人啊!
一堂课的思想教育作用是巨大的,我不怀疑,可是,我心中很清楚,要让它形成长久效应,我要做的远不止这些。对,从我做起。我相信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我知道“潜移默化”。
语文课上,我对后进生的态度格外亲切、耐心,我总是说:“老师最喜欢自信的同学。”“敢于面对自己的缺点并向它挑战,是了不起的。”“一时读不好不要紧,有志者事竟成。只要你敢于练,你终会进步的。”渐渐地,我发现小韬的手举起来了。我欣喜,如发现“至宝”,立刻叫他读。读后我让同学们说说他读得怎样。有同学说:“他读得还不太好,但比上次好多了。”“说得对!虽然他读得还不太好,但他的进步是明显的。而且,他敢于读,勇气可嘉。给以掌声!”掌声在教室里响起,它是真诚的、热烈的。掌声,也许曾在课堂上响过无数次,或许没有一次是属于小韬的,可这次是真正属于他的。我发现他的眼里漾满笑意,身体坐得更直,书拿得更端正了。
这掌声,引起了我的深思。我觉得,掌声不应是教师手中的指挥棒,让鼓掌学生便拍手,它不该是用来增加课堂热闹气氛的“调节剂”,它应该是发自内心的真诚的欣赏和鼓励。于是,我决定把鼓掌的权利交给学生!如何利用它,我作了一番讲解:“读得声情并茂的,给以掌声;发言精彩的,给以掌声;有些同学虽然暂时读得比不上好同学,但跟他以往的水平比,有所提高的,给以掌声……”孩子们听得格外专注。
一段时间下来,我发现孩子们对掌声的运用把握得如此美妙。他们的鉴赏能力、判断能力令我赞叹。我也暗暗庆幸把鼓掌的权利交给他们自己。这掌声,驱除了他们嘲笑的目光;这掌声,消除了他们心中的冷漠和歧视;这掌声,使他们懂得了真诚、友好、赞赏和鼓励;这掌声,使他们学会了奋发、上进。如今,小韬的朗读已变得流畅、自然。在我们班里,无论谁,都不会因基础差而窘得发慌。
课堂上,那“哗哗,哗哗”的掌声宛如一曲美妙的乐章令我陶醉,因为,这是从孩子们心底里流淌出来的。
[作者单位:江苏省靖江外国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