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技能,以及运用现代化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合作学习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方法。合作学习论认为,教学是一个信息互动的过程,要求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以及教师、学生与学习资料等之间,形成一种积极的互动关系。虽说目前的教学实践已经走出了老师讲、学生听的“一言堂”,进入到了师生教学之间的双边互动,但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习资料之间的互动则始终未能受到重视,因而教学中少有或根本没有多向型的互动。
那么,如何实现多向型的互动呢?
一、学生与资料之间的互动要充分
肖伯纳说过:“倘若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而我们彼此交换这些苹果,那么你和我仍然各有一个苹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而我们彼此交流这些思想,那么,我们每个人将各有两种思想。”每个学生都有一些超越时空的思维空间,中间隐藏着许多奇异的思维,常会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作业、作文、试卷、小测试等学习资料的互动,除了在班上经常让学生通过互相批改作业、阅读评价作文、观看作业书写等方式互动外,我还将层次比较高的同学的作业、作文、试卷等资料,连同我的评语在不同的班级进行展览,同时留下空白页,让学生们写出自己的感受,指出好的地方,提出需要修改的地方和修改建议,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让他们互助互学,集思广益,让需要解决的问题“从学生中来,再到学生中去”。这不仅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而且能让学生在参与互动的过程中增进交流,使其智力品质与非智力品质同步开发,让学生从更广阔的角度去吸取知识、认识世界。
这种学习资料的“交换”——互动学习,强调的是班与班之间的合作,也可以说是此班学生和彼班学生之间一对一的合作,将学生推向了更为宽广的领域。榜样也不再是一个班级的榜样,而是我所教的全体学生的榜样。这样使层次比较高的学生更加自信,而其他的同学也看到了别人的优点和缺点。对别人好的地方努力学习,对别人不好的地方则进行自我反省,看看自己是不是也有同样的问题。
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要充分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是几千年前孔子所说的话。现在又有俗语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这说明了什么呢?这揭示了人多力量大、人多智慧广的道理,所以我们今天在大力进行课程改革的时候,就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充分运用“讨论”这种课堂交流形式。
小组讨论是互动教学程式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它最能体现建构主义理论中关于以学生为中心的观点,最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这个环节里,学生围绕自己所提出的问题以及教师在备课中准备的一些具有启发性、补充性的问题展开讨论。形式一般是先小组后集体:小组讨论,往往是前后四人为一组,每个成员均须发表自己的见解;集体讨论时,可以小组为单位,也可以个人为单位。在讨论过程中,尽量让学生自行解决问题,较难的问题,教师也只需适当地点拨。这种讨论、互动的学习方式,虽然有时成功,有时失败,但收获都很大。因为积极发言锻炼了学生的思维与表达能力,同时也能及时解决自己在听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总之,学生讨论不可能不出现错误,作为教师,我们要明确讨论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积极发言、勇于参与,而不是答案的唯一性、正确性。如果学生发言稍有不正确,老师就加以批评,就会致使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严重损害,那么长此下去,每天一两个学生被“打倒”,一段时间之后,可能就很少有学生们还愿意发言了。你想想,人家好不容易鼓起勇气起来,反而遭到批评,受到嘲笑,这样的事谁还愿意干第二次呢?所以老师一定要充分肯定学生、鼓励学生,不要太在乎学习过程中的一点点偏差,千万不能打击学生积极性,扼杀学生的自尊心。
三、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要充分
我们学校的一位英语老师,教学勤勤恳恳、认认真真,但无法赢得学生的心。面对学生集体要求撤换他的上告信,他流着眼泪,痛心疾首地问校长:我为他们倾注了全部心血,为什么却换回这样的结果?
的确,许多老师也常常有这样的感慨:为什么端给学生一盆火,回报的却是一块冰。那么,这种“多情总被无情恼”的尴尬境地又是怎么产生的呢?是什么阻隔了老师与学生的水乳交融呢?
其实,教学不仅是教与学的关系,同时也是师生双方思想和感情交流的过程。师生关系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学生的情感和意志,影响学生的认知活动。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假如你总是从教室的讲台上观察学生,假如学生仅仅因被你点名才走近你,假如他跟你的交谈只限于回答你的问题,那么,无论什么样的心理学的知识也帮不了你的忙。应当像对待同伴和直言规劝的朋友那样跟孩子打交道,同他们一道分享胜利的喜悦和失意的忧伤。”一般说来,学生喜欢某位教师,其课堂气氛就会显得活跃,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油然而生。因此,教师要重视感情的投入,以自己真诚的爱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教师要通过自己的言行、表情传递给学生亲切、鼓励、信任、尊重的情感信息,使得学生不怕出错,敢于发言、提问。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好多老师在批评学生时,总是美其名曰:“老师都是为了你好。”言下之意,你不听老师的话,就对不起老师。但学生感受着来自老师的压力,还会产生莫名的委屈:需要回报的爱,实在太累了。我不要的,为什么老师还是要硬塞给我?结果,“填鸭式”的爱让学生的胃受不了;沉甸甸的爱,让学生的肩扛不了。而老师仍旧一厢情愿地灌输着,久而久之,就有可能让学生反胃、呕吐,甚至留下后遗症。老师抱怨学生:其实你不懂我的心;学生却说:你的爱越深,我的心就越痛。
为此,我们在日常的教学、生活中,就要逐步以爱构建师生情感的桥梁:
走进课堂要面带笑容,用亲切而自然的微笑,拉开课堂的序幕。
在教学活动之余,要经常深入到学生之中去,与学生进行零距离的接触,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为他们解答学习和生活中的难题,做他们的知心朋友,放下老师的架子,和他们一起搞活动、做游戏,成为他们中间的一分子,以达到思想上、行动上的一致和共识,为创造良好的师生关系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样,既沟通了师生的情感,又使学生语言得到了锻炼,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
在布置作业时,除了一些常规作业外,可以多设置一些主题作业,如针对尊老爱幼、助人为乐、节约粮食、培养和增强环境意识、树立世界意识等,让学生写一些周记等小短文。这些作业贴近生活,充满感情色彩,自然流露出他们的思想情感。
批改作业不能流于形式,我们不能简单地画一个勾和日期,一定要对学生的作业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一个“good或“very good”会让学生欢欣鼓舞,一个“?”会让他们紧锁眉头,一个“赞扬”会让他们眉开眼笑。教师可以在作业本上给学生写上一些个性化的语言,对有进步的学生要善加鼓励,对较差的学生要正确引导,帮助改正错误,提出希望。作业本发下去,如果所有的学生在知识和心灵的情感上都受益匪浅,那么他们就会与教师谈心,进行情感的交流。
批改作业也可采用面批的形式,这是师生情感交流的最佳形式,教师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接触,对学生作业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可以直接帮助学生改正,对学生的优点和进步,教师可以直接给予鼓励和表扬。面批要有重点,接受“作业面批”的学生也可以多一些,这样,教师与学生接触的机会就会更多,师生的情感交流就会更直接、更广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曹禺曾说过:“要爱语言,要着迷,语言的妙境才能领会得到;之后,才能谈到学着掌握语言,学着使笔下生辉,创造同样真实、生动、迷人的语言境界。”学习语文同样如此,投入真情才能激活语言,教师要爱学生,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的学习和成长。爱是连接师生情感的桥梁,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应设法努力实现情感互动,构建师生情感交流的桥梁,赏识和赞美学生,给学生更多亲近感、信赖感,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如自尊、自信、兴趣、动机等),排除消极情感,帮助他们树立学习信心,激发学习热情,更好地学习语文。
[作者单位:江苏省建湖县裴刘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