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0367

  

让真实回归课堂,把精彩留给学生

◇ 栾 琴

  一、 “你对玛蒂尔德的印象如何?你喜欢她吗?”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本第一册莫泊桑短篇小说——《项链》,是学生感兴趣的一篇文章,尤其是主人公玛蒂尔德的形象,一直是理论界争论不休的话题,我该如何向学生们讲解这个问题并在课堂上激发他们主动探究的兴趣呢?
  上课后,我首先让学生复述故事,使学生初步感知主人公的生命轨迹;其次理清文章情节结构:借项链、失项链、赔项链、还债务、发现项链是假的;再次,体会第一部分叙写玛蒂尔德的“痛苦”和“梦想”的作用,小说的结局似在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的情节安排。在完成了这些基本的教学环节之后,我问学生:“你对玛蒂尔德的印象如何?你喜欢她吗? 要抓住文中玛蒂尔德的心理活动、语言、行动认真阅读,思考。”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课堂上很快形成针锋相对的两派,有人说“喜欢”,有人说“不喜欢”。抓住这个机会,我把班上的同学分成两大组,要求观点相同的,坐得比较近的同学互相讨论,然后推举代表站起来谈谈自己为什么“喜欢”或为什么“不喜欢”,最后集体评议看看谁说的道理更充分。
  几分钟以后,我首先让“不喜欢”玛蒂尔德的同学说说理由。
  甲同学说:“玛蒂尔德整天奢望得人欢心,被人艳羡,被人追求。说明她不能正确面对现实,心中充满了空想,我不喜欢她。”
  乙同学说:“玛蒂尔德追求奢华生活,幻想挤入上流社会,渴望能过上养尊处优的富裕生活,她贪图享受,虚荣心太强,我不喜欢。”
  丙同学说:“正是虚荣心,使她付出了十年的艰辛!”
  等到他们再也没有什么补充意见时,我又请“喜欢”玛蒂尔德的同学发言。
  A同学说:“她诚实守信,当她确信项链再也找不回来时,她设法偿还,过着穷人的艰难生活,终于还清了债务。”
  B同学说:“她的确有苦恼,有虚荣心,但在追求自己的幸福,这比现代社会中那些毫无人生目标的人要积极得多。”
  C同学说:“她还有坚韧、忍耐、吃苦的精神,丢失项链后,面对巨额债务,勇于向命运抗争,值得尊敬。”
  双方争执不下。
  此时,我便对同学们说:“先撇开自己观点,想想对方刚才所说的,你觉得有道理吗?”
  “好像都有道理啊!”同学们小声地谈论。
  “的确如此。”我连忙肯定,“双方的同学所说的都言之有理,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人物性格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随后,我又对双方观点作了简评和总结。同时,我又不失时机地赞扬了双方的同学:“这说明大家的确认真阅读了文章,并认真思考了,双方的发言都很精彩。”我看到有些同学脸上露出了笑容,我的内心更是高兴。因为学生们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既掌握了知识,又体味到学习的乐趣。
  最后,我向学生们点明了文学鉴赏中的一个重要原则:“对文学作品的鉴赏和评价历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决定了作家塑造的人物形象具有多重性。而具有某种未定性和模糊性,给我们带来无尽的阅读快感和遐想,这也正是文学经典的魅力之所在。我也希望同学们在解读文学经典的过程中,结合自己的独特体验,读出经典新的含义。”
  讲到这里,同学们都露出若有所悟的表情。
  我又布置了一项作业,在学过的小说中,选择一个人物形象,写一篇人物短评,然后在一起交流。我从交上来的作文情况中发现,许多同学都写出了论点鲜明、有理有据的好文章。
  这节课基本上实现了我所预期的目标,形成多元对话的课堂氛围,靠学生与文本对话、生生对话、师生对话主动探究问题。我不再为学生代言,而仅仅起到了引导的作用。学生们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感受到了经典文学的蕴藉之美,在宽松民主的氛围中领略到了语文学习之乐。
  反思一:课堂教学过程是学生能力精彩生成的过程
  新课标规定:“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中,以小组为单位,相互争论、相互启发、分工合作及取长补短,进行思维碰撞,“浅者得其浅,深者得其深。”这样的语文课堂,既训练了学生思维,又训练了学生口语的表达,这不就是精彩的生成吗?学生的发言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觉得她们的发言很有独到的见解,她们在发言时,班里的同学讨论、争论比较热烈,使我感受到学生的内在潜力有待挖掘,尤其是课堂学生的表现,使我认识到上课调动学生积极性的重要性。学生对某种问题有自己的看法、见解,说明他们动脑筋思考了。
  学生不是作家笔下被动的小说,不是机件工手中的零件,也不是电视电影面前无可奈何的观众,更不是教师上课的配角,而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他们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趣参与到课堂中来,并成为课堂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
  反思二:教学的过程应该是师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过程
  课堂是学生成长的地方,应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发展,让学生在独立探索中成长,让学生在自主发展中成熟;课堂是教师生长的地方,教师要把握教学过程,在极富创造力和生命力的动态过程中,不断激活新的教学状态,主动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促进学生个体生命的自由发展。新的课堂教学是由生命实践组成的课堂教学,是优化学生和教师生命状态的过程,是提升学生和教师生命质量的过程。教学中,应该做到让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学生的讨论精彩了课堂,让我深知一个好的语文课堂应该是学生和老师一样重要,一样地独立思考、自由地发表意见,一样地具有尊严和权威。学生在课堂上应该像课堂外一样精力旺盛,灵活敏捷,而不是萎靡不振,麻木迟钝。因此,老师设计语文教学方案时,最好以能突出教学目标的问题来贯穿教学过程,把课堂变成探究问题的场所。不过在问题设计时, 一定要留有空间,不宜把问题设计得过碎、过死,应有一定的宽度,有一定的宽度就有学生追问的空间,就有精彩的呈现。老师要引而不发,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比较辨别后,再下结论,而不要每次的结论总是由老师作出,如果学生自己说出来,那么是最理想的。
  
  二、 “把‘精彩’留给学生吧!”
  
  1. 把精彩留给学生,就要让学生充分地读书。语文学习过程中“读”是第一位的。读是吟咏品味,读是鉴赏领略,读是情感共鸣。课文的语言、意境、情感,都要在读中才能感受体悟。在课文的学习过程中,教师的讲绝对代替不了学生的读,学生读的过程是一个审美体验过程,是与课文人物、与作者开展的一种心智交流的过程。一堂再“成功”的语文课如果剔除了学生必要的朗读环节,其“精彩”也只能是不切实际的作秀!读——作为传统语文教学的精髓,其魅力依旧光彩照人,也正因为有了它,语文才具备了有别于其他学科的特质。试想,如果没有学生对文中玛蒂尔德的心理活动、语言、行动的认真阅读,就不会呈现精彩。因此把精彩留给学生,就应还给学生一片充分朗读的天地!
  2. 把精彩留给学生,就要让学生自由地说话。把精彩留给学生,就是要还学生一个自由表达的园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课堂是个开放的大课堂,学生的视野更开阔了,思维更活跃了,嘴巴也更会讲了。“读完这篇小说以后,你对玛蒂尔德的印象如何?你喜欢她吗?”这一问题的抛出,引来了众生的议论,课堂活跃了,视野开阔了,问题深入了,进而主题也明朗起来了。课后我让学生选择一篇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写一篇人物短评,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的巩固与提高,真正形成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让真实回归课堂,把精彩留给学生,让学生在精彩的课堂中展现个性的精彩。文学作品的阅读始终渗透着读者的体验,教学时要给学生发言权。学生最初的原始体验是不成熟的,甚至可能是错误的,但它同时又是最纯真、最有价值的,因此,教师应重视学生的内心体验,尊重学生的阅读发现和创造,并将这种体验培养、扩充,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审美体验,获取珍贵的审美经验。
  因此,我们只有通过反思与总结找到教学的最佳契合点,找到课堂的精彩与创新的生发点,才能更好地实施教学,让语文课堂靓起来,精彩起来。
  [作者单位:江苏省溧水县职业教育中心校]

让真实回归课堂,把精彩留给学生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