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0379

  

激发学生的“灵”性

◇ 仇 莉

  学生,尤其是小学生,由于年龄小,在课堂上往往是围着老师的提问、讲解转圈,大多数是被动应付,接受性地学习。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会受到制约,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能力也受到压抑。长期下去学生就会厌学,甚至弃学。成功的教学不需要强制,而是在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师生关系中,通过互动教学来激发学生的“灵”性;把以教师为主的课堂教学,转变为教师引导,学生独立探索、质疑问难、研讨交流的自主性学习。这种学习方式学生兴趣浓,并对学习表现出一种特殊的情感,由此产生强烈的探究心理和求知欲望。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学生就会乐此不疲。下面我就这方面的工作谈一点粗浅体会。
  一、 引起注意。“万事开头难”,语文教学同样如此。头开得好,就能先声夺人,引起学生渴望新知的心理状态,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吸引其注意力。在教《钱学森》一课时,我就利用小学生爱听故事的天性,把要学的课本知识贯穿于故事之中:“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讲一个科学家的故事。”学生一听要讲故事,个个全神贯注,“1950年8月,有位科学家预订好飞机票准备离美回国,但美国移民局禁止他出境,并将他的全部科学书籍和研究笔记扣留。9月初,美国移民局以他是共产党、企图偷运机密的科学文件回国的罪名将其拘留15天。关押期间,禁止他与外人接触,并对其进行精神上和肉体上的摧残。后以1.5万美元保释,但被指令不得离开洛杉矶,还经常受到特务的骚扰。为躲避美国特务的监视与捣乱,五年之中他们竟搬了五次家。每次就带三只轻便的小箱子,时刻作好回国的准备。1955年10月8日,冲破艰难险阻,被美国政府非法软禁了5年的他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位科学家是谁吗?”这样引入新课,激起了学生浓厚的兴趣,他们注意力非常集中。
  二、 创设情境。造句是小学语文训练的一个重要内容,可学生造句时,往往感到困难。我在教学中,创设言语情境,收到了效果。如在指导学生用“节约”一词造句时,我向学生描述了这样的情境:饭前洗手是李明的习惯,可李明在洗完手后忘记了关水龙头,这时李明的奶奶走了过来,她会怎么提醒他?请用上“节约”这个词。我接着又说:李明在吃饭不到一半时,就以盛汤为由把剩饭倒了,恰巧被他的妈妈发现,妈妈走过去批评了他。妈妈的话里也有“节约”这个词,想想她是怎么说的?最后我问:李明在受到批评后,又是怎么做的?在这里,我用语言给学生描述了一系列可用上“节约”一词的生活情境,学生感到有话可说、有话想说,纷纷站起来一吐为快,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三、 设置疑问。“思源于疑”,在教学中设置一些疑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卢沟桥烽火》一课时,我先这样问学生:“听说过卢沟桥事变吗?”学生答:“听过。”我又问:“知道卢沟桥事变的时间吗?”有几个学生勉强答道:“知道。”接着,我再问:“知道卢沟桥事变的原因与经过吗?”学生们面面相觑,有了疑难,这时他们便迫不及待地想找到答案。于是,我在学生的求知欲正浓时顺势引入新课,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 学会宽容。我们知道,从心理上说每个人都有自尊的需要,而学生由于知识的局限,心理的不成熟,自制能力差,经常会表现出幼稚的弱点,会犯一些小的错误。作为老师,我们应怎样来对待呢?举一个实例,也许能回答这个问题。一次早读课上,我发现有名学生低着头在玩卡通车,沉迷中的他在我近前时还浑然不觉。我没有采取过激的行动,而是在他的桌子上轻敲了一下,他猛然一惊,迅速地把卡通车往抽屉里一送,坐直身子,并胡乱抓起桌上的语文书大声朗读起来。此后一连几天,我发现他的早读课非常认真,课堂上也专心听讲,学习也比以前刻苦了。我想,这就是我一时宽容的效果吧!因此,我希望所有的老师在学生犯小错误时,都多一份宽容,多一份关爱,满足他们的自尊心。这样,他们就会心存感激,就会自我上进。这时再因势利导、趁热打铁,就能使学生始终处于兴奋状态,注意力保持长时间的集中,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 自主参与。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的。”因为这种发现,有亲身体验,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把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可以有意识地设计一些对理解课文有帮助、又有情趣的内容,指导学生自己去尝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参与解决问题,学生探索研究问题,就是参与教学的过程。例如在学生预习《埃及的金字塔》一课时,我曾设计让学生首先试着针对课题提出自己的问题。学生经过思考,提出:“金字塔在什么地方?”“为什么叫金字塔?”“它是怎么建造起来的呢?”“为什么说它宏伟、精巧?”“宏伟、精巧又是什么意思?”……学生能提出这些问题,说明他们完全有能力在自己读书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正是学生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的锻炼过程。这时我们应该做的就是,恰当地引导,积极地创造机会,并给他们留下足够的思考时间、读书时间,让他们通过自主学习,进一步地去解决问题、探索更深的东西。因此,当学生提出问题后,我并不急于给学生答案,也不急于让部分好的、理解力强的同学马上作出回答,而是进一步启发、引导,我对学生说:自己再读读课文,了解金字塔在什么地方?为什么叫做金字塔?(这两个问题,书上都有明确的答案,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读懂,自己解决问题)再如:查查字典、词典,了解“宏伟、精巧”的意思(学生也可以利用已学过的查字典的方法独立完成)。这也是在为学生创造机会,鼓励学生自己解决问题。而关于“它是怎么建造起来的呢?”“为什么说它宏伟、精巧?”我则干脆把问题板书在黑板上,让学生在深入学习课文基础上,展开讨论,探究答案,从而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开始了对新知的探求。
  六、 趣味练习。练习是巩固知识的重要手段,练习可以反馈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但重复、枯燥的练习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因此,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小学生好奇、好胜、好动的心理特征,以趣味性的练习来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唤醒其参与学习的热情。如在教《学会合作》一课时,我就按课本上的实验,在讲台上放一个小口瓶,里面放着七个穿线的彩球,让学生分组去拉,看哪组用的时间最短。学生情绪高涨,百试不厌。这样既巩固了新知(即为了卓有成效地合作,就必须具有协作精神和自我牺牲精神),又取得了课虽尽而趣犹存的效果。
  七、 注意效果。这里所说的“效果”是指学生的成就感。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只要体验到一次成功的喜悦,就会激发他一百次追求成功的欲望。因此,在教学中,尤其对还没有形成高层次的学习动机、缺乏自觉性的低年级学生,我很注意把握这一点,努力为每个学生创造获得成功的机会,使每个学生都能在不同的层次上得到兴奋与满足。就拿写字来说吧。对执笔方法和写字姿势正确、笔画掌握好的学生,我在表扬的同时还让学生当堂演示或讲解;并一月搞一次写字比赛,由学生自己评定优、良、有进步、须努力四个等级。另外,我还在板报的一角,设置了“未来书法家”一栏,经常把优秀的和进步快的写字作业挂出展览。这样既鼓励了字写得好的学生,又是对字写得不够好的学生的一种鞭策。学生人人都想当“书法家”,充分调动了写一手好字的积极性。
  最失败的教学是使学生厌学,最成功的教学是使学生乐学。我们应把真诚的爱献给学生,把全部精力和热情倾注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利用教学资源,合理安排课堂教学,并大胆探索,灵活运用,就一定能激发学生的“灵”性,使其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作者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市大村中心小学]

激发学生的“灵”性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