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在“题海”中疲于奔命,可是学生的阅读能力不见有所提高。审视我们的教学,不能不承认是在用教条的方式,教给学生对付试卷的方法。没有自身的读书体验,没有在情感上和作者产生共鸣,这样读书必有弊端。不能较好地反馈自己的阅读体会,自然也无法正确地理解文本的主旨。我认为我们的老师一定要树立大语文观,不能光图眼前的分数,而应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鼓励学生大量地阅读课外书籍。那么,如何指导、推动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呢?回顾自己几年来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应做好以下五方面工作。
一、 激发阅读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内驱力。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培养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才能让他们从内心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求,变“要我读” 为“我要读”。因此,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他们愉悦地进行课外阅读。
1. 榜样激励。榜样能使学生产生看齐的心理。平时,老师可以有意地向学生介绍古今中外热爱读书的一些名人名家,如高尔基、毛泽东、叶圣陶、老舍、冰心;也可以在班中树立典型来激励学生,使学生逐渐认识到只有多读书,肯读书,才能有较高的语文能力,鼓励学生从书籍中汲取无穷无尽的精神营养。
一个爱读书的老师对孩子的影响也是不可小视的。试想课间在办公室、廊道、图书室都能看见老师手捧书本沉浸其中,乐此不疲,甚至轻声吟诵的情景,孩子怎么不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呢?他会想那书中一定有神奇的魔力,竟然能把老师给吸引住啦。孩子是好奇而善于模仿的,他们会模仿老师捧起书,于是渐渐产生读书的兴趣。
2. 开展活动。开展与课外阅读有关的活动,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让学生体会课外阅读的乐趣。例如我在组织学生阅读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草房子》时,就开展了《我和名家有个约会》系列活动。首先开展的活动是“我眼中的作家曹文轩”。动员学生通过各种方法收集作家的资料,共同展示交流获取的有关信息,并说出自己对作家的初步了解。教师及时表扬积极参与的同学。这样一来,学生获得了对名家的初步认识,引起了对名家的崇拜感情,更激起了他们读名家作品的兴趣。我们开展第二个活动是“说一个印象深刻的情节”,学生把有趣的情节,感人的描写,或者引起自己共鸣的段落都说一说。如此学生的读书就不能走马观花了。第三个活动是《忘不了的》,让学生写下对作家笔下的人物的认识,感受人物的魅力。组织学生交流,评选出最可敬、最善良的、最有趣的人物……把自己心目中的人物,与大家评选出的进行比较,给自己的阅读能力打个分。活动之四是“我给曹老师写封信”。要求学生把信寄给曹老师。其实,这个活动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写读后感,但是与平常写读后感又有所不同,因为学生感到自己将与名家对话,就格外地兴奋、认真。有的同学反复阅读,仔细斟酌,把自己的读书收获,存在的疑惑,独特的感受全部写了出来。然后评选出写得最好的信,代表班级寄出去。当曹老师的回信在全班读时,班级沸腾了。孩子们听着名家对他们的赞扬和指点,脸上写满了自豪和激动。于是,读书的热情空前提高。活动之五是“我行走在名家的作品中”。把学生对这本书的体会、续写、自绘插图以及整个活动进行的花絮,甚至每一个环节的评比情况全部收集在其中,打印出了一本班级读书活动成果集《我行走在名家的作品中》。学生看到自己编辑、自己插图、自己写出的作品,非常快乐。
3. 展示成果。小学生对课外阅读,既渴望有所得,又期望所得能够展示出来,得到老师、家长、同学的认可与赞扬,满足自己的成就感。为此我设计了“课外阅读成长记录袋”,袋中有学生摘录的好词好句好文章,有学生在故事演讲赛中的录音带,有学生自制的手抄报……我定期向学生展示他们的课外阅读成果,使每位学生心理上产生极大的满足感,从而激励学生的阅读兴趣。
4. 创设环境。没有谁生来就喜欢什么厌恶什么,全是后天环境使然。生于篮球之家的孩子可能比较钟情于运动,父母在商界的孩子可能比较精于计算,生于书香门第的孩子可能比较爱读书。家庭环境不同,孩子受到的影响也不相同。营造读书氛围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很有效的方法。让学生终日氤氲在书香中,感受、呼吸、浸染……久而久之,孩子会慢慢地喜欢上读书。学生不喜欢读书,做教师的就要反思:是否选择孩子喜欢的书,是否和他们一起阅读,是否一起经历阅读中的喜怒哀乐,是否一起交流阅读的感受……你做到了这些,孩子自然就会喜欢读书了。
二、 选择阅读内容
学生有了阅读兴趣,该如何选择阅读内容呢?小学生年龄小,阅历少,选择读物时往往带有盲目性、随意性,这样就不能提高阅读的质量。尤其是在孩子读书的启蒙阶段,选择“有意思”的书比“有意义”的书更重要。当然,老师在学生选择读物的能力还不够时,应该有意识指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优秀课外读物。而学生有了一定阅读能力时,就可以采用老师、学生共同推荐的方法,定期列出“好书榜”,以便学生阅读适合自己的好的课外读物。
三、 教给阅读方法
有了阅读兴趣和阅读内容,又该如何指导学生去阅读呢?怎么做才能事半功倍呢?那就要讲究读书方法了。
(一) 上好课外阅读指导课
读书指导课,重在指导。有些学生虽然读了不少书,但语文素养不见提高多少,这就是读书不得法,没有用心研读,没有全身心地感悟,因此一定要上好课外阅读指导课。课外阅读指导课一般可分为读书指导课、读书成果汇报展示课、新书推介课、阅读欣赏课等等。不同的课型任务不同,学生的收获也不一样。如在上阅读指导课时,我特别强调阅读反思。就是要求学生在阅读中随时审视、反思自己的阅读,不断总结学法,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如读《我们家的猫》第一自然段后,反思自己的阅读过程,不少同学都能够总结出从猫不同性格侧面(老实与任性、贪玩与尽职)对比的阅读方法,接着再让学生用这种方法读第二、第三、第四自然段。再如写景散文,摘录好词好句,揣摩作者谋篇布局的方法。而阅读欣赏课,教师要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赏析全文或片段,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
(二) 教给阅读方法
1. 精读法。所谓精读法,就是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熟读精思的阅读方法。元朝程端礼说:“每字先逐字训之,然后通解一句之意,又通解一章之意,相接连作去,明理演文,一举两得。”这是传统的三步精读法。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有的文章语言隽永,引经据典,情节生动,教师可以以这些作品为依据,指导学生精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2. 摘录法。此法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有关的词、句、段乃至全篇原文摘抄下来。文章中富有教育意义的警句格言、精彩生动的词句、段落,可以摘录下来,积存在自己设立的“词库”中,为以后的作文准备下丰富的语言积累。同时还可以将报刊中好文章剪裁下来,粘贴到自己的读书笔记中。
3. 批注法。在阅读过程中对重点、难点画记号,作注释,写感受,读与思相随。还要学着用自己的阅历和知识去审视、评判书中的内容,并及时记下自己读书的感受和疑点。总之,读书时要“手脑并用”,才会更精彩、更有效。
4. 快读法。要求学生从文字材料中迅速接收有用的信息,让学生懂得这是一种在注意力高度集中下的积极的、创造性的理解过程。阅读时尽量不出声,使理解材料的思维过程简化,以加快阅读速度;同时尽力使视读角度扩大,以句、段文字为一个阅读单元,做到一目十行,注意力高度集中,半途不回视、不重读。另外,还可灵活运用多种筛选信息的方法,只选取主要信息,尽量排除次要的和无关的信息;阅读结束后,要求学生复述大意,浓缩要点,编写提纲,及时反馈,检查阅读效果。
5. 目标法。要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与读物的实际情况先定阅读目标。在阅读时要直接捕捉与目标有关的材料。通过各种途径达成目标,要避开与目标无关的内容,避免绕圈子;然后,在此基础上,及时进行筛选,以真正吸收切中目标的文字内容。
四、 养成阅读习惯
叶圣陶曾说:“养成良好习惯必须实践。换句话说,那不仅是知识方面的事,心里知道怎样怎样,未必就养成好习惯,还必须怎样怎样去做,才可以养成好习惯。”由此可见,学生知道了课外阅读重要性,有了浓厚的阅读兴趣,具备了一定的鉴别和选择能力,有了良好的阅读技巧,未必就能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还必须在日常的课外阅读时,通过一定的“强制”手段,使学生达到“知行合一”。所谓“强制”,在这里指给学生规定相应的课外阅读任务,通过一些必要的手段,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监督。这种“强制”,在小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尚未完全形成之前是十分必要的。因此,我在布置家庭作业时,一项必不可少的作业就是读课外书半小时,家长签字。通过适当的来自教师或家长的外部强制,逐步使学生过渡到自我强制,即强制自己按照良好的课外阅读态度、方法去阅读。这样,天长日久,习惯成自然,从而达到自动化程度,以至于一天不读书就感到难受。
课外阅读是学生认识世界的窗口,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让我们把书中最美的部分展示给他们吧,让他们爱读书,让他们进入文学艺术殿堂,尽情领略书中美好的心灵、丰富的情感、深刻的思想,让读书成为孩子最大的快乐,让快乐读书伴随孩子每一天!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长阳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