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因此教学中,既要注重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也要注重感情的熏陶、情操的陶冶。那么,如何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呢?
一、 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初中语文教材选编的课文大多文质兼美、脍炙人口,从方方面面反映作者对自然、人生、社会的领略和感悟,往往集风景美、道德美、人情美于一体。教师在教学中应通过自己的语言和表情,将蕴涵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表现出来,同时带入自己对教材内容的积极情感,自觉地感染、影响学生,引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寻找与作者心灵的契合点。英国作家王尔德说过:“作者完成了书的一半,读者完成了另一半。”这种完成就暗含作者与读者的双向交互作用。文学作品以文本形式出现在学生面前时,这种外在的形式所构建的虚拟空间本身就召唤着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心理体验,充分发挥想象进行再构建、再创造。而学生在阅读作品前本身已存在一种期待心理,即阅读习惯、趣味、心理、预期目的等等,当学生带着期待走进作品空间时,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丰富的心理体验,而当这种体验与作者产生共鸣时,就会达到一种至纯至美的审美境界。这种境界是一种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心灵愉悦感。
对于中学生来说,在阅读过程中,最能使他们与作者产生共鸣的东西便是真挚的情感。“情动于衷而形于言”,优美的作品是作者真挚情感的外化,只有真情最容易打动学生稚嫩而又单纯的心灵:如《最后一课》中的爱国情感,《背影》中的父子亲情,还有《羚羊木雕》中交织着的浓浓亲情和真挚友情,再加一股难言的委屈之情……如何不让学生怦然心动,而终有所悟呢?
二、 教师与学生的心灵碰撞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学习兴趣在学生学习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学生会因喜欢、崇拜某一教师而对其所任课程产生浓厚兴趣,并会努力将它学好。而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这种健康的学习情感上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有什么样的教师,就会带出什么样的学生。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热情、诚恳,具有激励性和感染力。可以说教师在课堂上的音容笑貌,无时不在濡染着学生的心灵,感染着学生的情绪。一个善意的眼神、一个亲切的微笑、一个鼓励的手势,就如催发感情的酵母,胜过千言万语。
语文教学是一种开放的群体互动过程,因而参与学习的个体之间的交流、沟通至关重要。教学应引发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体会作者的内心情感,从而让学生在情感交流中受到教育。
[作者单位:江苏省丰县和集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