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教学情境,是指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实际需要,有目的地创设或引入一个解决问题的教学场景,从而刺激学生主动思考,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生成、情感升华。我国古代的文学评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了“物色之动,心亦摇焉”“情以物牵,辞以情发”等观点,表明外界事物情境会激起人的情感活动,从而达到“入境而生情”的境界。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的消极的知识接受者,而是积极的主动的知识探究者;教师的作用是要创设一种使学生能独立探究的情境,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探究知识的强烈愿望和兴趣,使课堂变成探究的课堂。”在新课程的课堂中教师不再是传统教学模式下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引导学生去积极探索的指导者,教师的教学设计重点应由学习目标的设计转向学习情境的设计,通过设计合理科学的教学情境,更好地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
笔者认为教学情境的创设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 情境创设要趣味化,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创设能培育学生良好心境,唤起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趣味化情境。如在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一课时,教师先可以让学生们畅述自己的童年趣事,有的说春天在泥墙洞里掏蜜蜂,夏天在树上捉知了,秋天在草丛里逮蚂蚱……有的说春天在田野里放风筝,夏天在湖里游泳,秋天在郊外采枫叶……学生你一言我一语,流露出对童年生活的怀恋。然后引导学生看看鲁迅的童年生活和读书生活是怎样的,学生们迅速进入境界寻找百草园里美景趣事,寻找三味书屋读书的片段。最后引导学生把21世纪的青少年的生活与鲁迅的童年生活进行对比,使学生们认识到新中国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我们生活的巨大变化。通过创设与课文相吻合的有趣味的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二、情境创设要生活化,要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奥苏贝尔认为:“影响学生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知的内容。”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将学生熟悉的生活体验、知识经验等生活情境作为教学活动的切入点,容易使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使学生进入思维发展的“最近区”,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生活化的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我在教鲁迅的小说《社戏》时,发现很多同学对鲁迅的作品不是很感兴趣,却对家乡的戏班表演很感兴趣,无论是丧事,还是店庆,都喜欢搬个凳子去凑热闹。于是我就引导学生描述自己在家乡看戏前的心情、看戏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感、看戏后回家的心情,同学们一个个兴奋不已,个个讲得神采飞扬,滔滔不绝,流露出对看戏的怀恋情结,我将这种情绪延伸到课文的学习,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 情境创设要实践化,要激活学生的情感体验。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创造者,学生的主体性在所有的教学活动中都得到充分的表现。没有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也就没有语文的情境教育。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情境的创设要注重实践化,要能激活学生的情感体验,调动不同层次的学生共同参与。如我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这一课时,就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法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一个学生扮演十几岁的若瑟夫,一个学生扮演菲利普,一个扮演克拉丽丝,一个扮演于勒,使穷困潦倒的于勒,自私、虚伪、冷酷、唯利是图的菲利普夫妇,善良纯真的“我”一下子活灵活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深入到学生心灵深处,激活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加深了学生对资本主义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的认识。
四、 情境创设要问题化,要诱发学生的深层思维。问题情境就是在正式讲授教学内容之前,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有层次提出与课文有关的问题,从而把学生引入与问题相关的情境中,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认为,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能够使学生对知识本身发生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进而产生认知需要。在教学中,情境的创设应以激发学生的问题为价值取向,情境不仅应给学生营造一种宜于学习的场景,而且还应提供一个能够进行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场。如我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这一课时,就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对课文进行创造性的探究:1. 如果事情真像第二封信所说的那样,于勒发了财在回哈佛尔的“特快号”船上散步,一探头,望见菲利普夫妇,会有怎样的情景?2. 假如菲利普夫妇在船上发现一位百万富翁像于勒,他们又怎样?3. 假设破了产又重新穷困潦倒的于勒找到菲利普一家的门上,又是怎样一种情景?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学习,他们时而冷静思考,时而热烈讨论,体验到探究学习的兴奋、共同合作的乐趣以及创造的愉悦。创设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探究的积极情感,引导学生深层思考。
语文课堂情境创设无论形式怎样变化,其共性都是通过教师创设学习的诱因,激发学习情趣,调动学习的欲望,从而使学生产生良好的心理体验,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语文学习中,在情境中学习,在活动中学习,在问题中学习,这样的语文课堂才会生机盎然,焕发活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县海南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