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0393

  

铅华洗尽 方显母语本色

◇ 倪 娜

  最近,我有幸参加了全国小语“二十年回眸·记忆中的精彩课堂”大型教学观摩活动,一睹大师们的风采。他们的课堂实践达到了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朴实、真实、扎实。
  一、 平实淡雅 平实淡雅,至纯、至真,无意雕琢,还原本色语文。
  孙双金老师在课始与孩子们进行这样对话,你们是什么学校的学生?(五老村小学)这是所名校,你能介绍你的学校,让大家都知道吗?(学校有两个图书馆)我们只有一个,你有两个,值得骄傲,就值得介绍,还有吗?(有三个教学楼)别的学校有四个,不值得介绍,要介绍别人没有的,值得你骄傲的地方。(我们每天早上要诵读经典)这真好,你能背一点经典吗?(背三字经)不错,三字经,三字一句,不要小看,它蕴含了许多做人的道理,天文地理都有,现在我正在读《论语》,它是教人成为君子的……值得读,还要多读。
  孙老师侃侃而谈,如话家常般地教给了学生说话的方法,要说就说别人没有的;告之诵读的妙处,从而拉近了自己与学生的距离,学生的紧张情绪得以释放。这为顺利开始课堂教学做好了铺垫。
  李伟忠教师执教《鼎湖山听泉》时,课前以一繁体“听”字与学生展开对话,谈话中让学生慢慢地领会到:“听”不仅要用耳,还要用心,才能感悟文字的美妙。并在课堂教学中贯穿始终,学生学得轻快,悟得深刻。就这样,在轻松灵动的交流中,学生习得方法;在趣味猜谜中极大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唤起学生的学习期待。同时,李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时不时地蹲下身子,或侧耳倾听,或会心一笑,或与学生简短对话,无不彰显着真诚与尊重。这也许就是“不言之教”,于平和、从容中溢满语文味。
  二、 简洁简约 相对于当前的一些热热闹闹的语文课,这十几节课却是那样平实简约。没有令人眼花缭乱的多媒体课件的展示,没有虚幻的喧嚣。有的只是师生默契合作,对母语的尽情亲近,对文本的尽兴品读,扣词、扣句、扣段,研读文本,感悟文本。
  孙双金老师执教《白杨》,引导学生感悟白杨内在涵义时这样引读:爸爸的话在文中很重要,要细细品味。(生读)“从来”是什么意思?你读出了什么?(让学生换词比较读、感悟)第二句你读出了什么?你从哪个词读出的?说出你的理解。第三句……在孙老师的引领下,学生越读越明,越读越有味。书读至此,孙老师话锋一转,本文就是写白杨吗?引出了“三个知道”“三个不知道”问题,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更深入地思考。在这朗朗的诵读声中,白杨的内涵也随之而出,就这么简单,将难懂问题化入诵读、感悟之中。
  陈丽羽教学《盘古开天地》一课,引导学生感悟“神奇”时,边评价边点拨:我觉得你读得最好的一句是“飘动的云”,我的眼前似乎出现了一朵朵如柳絮般飘浮的云,读书就应该这样。“露水”喜欢吗?读出你的喜欢。轻一点,重了就把它惊落了。在谆谆善诱之中,在平实的对话之中,学生一步步读出了理解,读出了感悟,并习得了方法。实际上,读的过程就是理解的过程。此时,学生才真正地走进文本,实现了与文本、与作者的对话。类似的语言充盈着开课老师的课堂:“用一个成语概括,写在自然段旁,积累下来。”“猜,也是一种读书的方法。”等等。简洁为美,但简约而不简单。
  三、 夯实基础 语文是基础性工具性学科,从小打好母语的基础,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至关重要。小学阶段应夯实基础,明确目标,进行扎扎实实的语文训练活动。为了让学生理解“净角”一词,陈金龙老师运用多媒体展示“净角”表演片段,无一句赘述,学生就明白了“白鹅”的傲慢之态,增长了见识。许嫣娜老师教学“商量”一词,运用析形方法引导学生记忆:“商量”要用口,人多,所以上有一“八”,下有一“口”,并在田字格里指导写字。随文识字、写字,有趣而灵动,把基础教学做到了实处。
  孙双金的《白杨》一课,学生感悟课文以后并没有打住,而是引导学生回顾、总结:为何选编此文?好在哪里?接着出示《白杨礼赞》、《小白杨》歌词进行比较学习,最后导出这样设计的目的:写一种你心目中的植物。在孙老师层层递进、步步引导之下,学生对习作之法已了然于心,就很自然地写出了精彩的一笔。孙老师认为,高年级教学不能仅以本为本,还要走向课外,教师要学会整合,利用资源为学生服务。教学中要读写结合,多读多写。周国平在《假如我是语文老师》一文中说:“假如我是语文老师,我只做两件事,一是引导学生喜欢读课外书;二是大量阅读所谓的闲书,只有文字才能引发思想,启迪智慧。”纵观开课老师的课堂,无不实实在在地贯彻着这一理念。以课内带动课外,由一文引发学生读整本书,读整本好书,为学生的终身养成而努力着。
  大师的课堂简约而灵动,质朴而纯粹。铅华洗尽,方显母语本色。随着课改精神的贯彻,“小语”教学一定会焕发出更加盎然的生机。
  [作者单位:江苏省宿迁市第一实验小学]

铅华洗尽 方显母语本色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