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0357

[ 徐长进 文选 ]   

作文教学应重视教材示范作用

◇ 徐长进

  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充分发挥教材作用是有效的途径。
  一、在模仿中起步
  作文在模仿课文中起步,这是大家的共识,古语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叶圣陶先生说“课文无非是一个例子”,一个供写作模仿的例子。但模仿不是抄袭,而是学习大师们观照生活、再现生活的方法。如多读朱自清的《春》,就会明白写景散文的意图是借景抒情,按一定的顺序、从不同角度、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描写一种或多种景物,表达自己的感悟。在模仿中起步,学生下笔就不难了。
  大师写作也常在模仿中获得新的启迪:鲁迅借鉴俄国果戈里的《狂人日记》而作《狂人日记》,控诉了吃人的封建社会,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创造了一种新的小说体裁——日记体小说;郁达夫受歌德《少年维特之烦恼》的影响写出《沉沦》;曹禺借鉴欧洲古典主义戏剧“三一律”创作方法而作《雷雨》,在结构上又与莫里哀的喜剧《伪君子》如出一辙;艾青的自由体诗更直接吸收了惠特曼《草叶集》的表现形式。所以,学生通过模仿课文学习写作不必羞羞答答,应当理直气壮。
  近来在高考中也有不少考生走模仿之路,2003年高考满分作文《谏父亲三思书》《吊屈原赋》,2004江苏高考满分作文《孔雀东南飞》都是模仿课文出高分的典范,可以说,这些考生把课文的示范作用发挥到了极致!
  请注意,模仿不是抄袭,模仿的最高境界是推陈出新。
  二、在比较中提高
  比较可以从三方面进行:同类课文的比较,习作与课文的比较,学生佳作与课文的比较。
  同类课文的比较。教材在编排过程中已经有意识地将同类课文编成一个专题,对此我们要充分利用。比如同样是写人的散文,《金岳林先生》和《亡人逸事》都运用了细节描写,分别表现了金岳林先生的“有趣”和亡妻的辛劳、善良、坚强和守旧,两篇文章在写人的方法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借鉴?这种比较既是专题教学的要求,也会对学生的作文有很多启示。
  习作与课文的比较。一个专题教学结束后,我们可以布置一些与本专题课文内容或形式相关的作文题让学生练习。在批改与评讲中有意识地把学生习作与课文进行比较,比如原文大量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而习作中为什么少用甚至不用?再问问学生原文写景为了什么,你写景又为什么?原文是如何开头和结尾的,你有没有更好的方法?这样的比较会让学生写作水平提高很快。
  学生佳作与课文的比较。课文只是一个范例,不少学生的佳作已有超过课文的地方,尤其是时代气息与新词汇更是课文所不具备的,通过学生佳作与课文比较,可以让其他同学迅速找到超越课文的途径。作文评讲课时放手让学生点评,鼓励学生找出课文的不足,大胆肯定学生的创新(哪怕仅仅是一个小小的方面)。只要坚持这样做,学生作文全面超越课文的日子就不会很远!
  不断地比较,充分发挥教材的示范作用,能帮助学生更快地学会作文。
  三、在思考中成熟
  学生作文写作技巧提高易,认识事物的水平提高难,因为这不是语文一科能单独解决的问题。大家在作文教学中可能已经注意到学生模仿课文和范文一段时间以后,写作技巧提高很快,构思新奇,语言华美,但华而不实,不能给人以震撼和启迪。要让学生作文言之有物,一定要让他们学会思考,在思考中成熟。这一点我们同样要借助教材的示范作用。
  首先,知人论世,分析课文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找出作者“不平则鸣”的缘由,思考作者的写作目的。让学生明白:作文一定要有真情实感,只要有了喜悦、愤怒、哀愁,就可以作文,只要有了感悟就可以写出来告诉别人。作文之所以空洞无物是因为没有自己的思想,或者是克隆别人的思想,缺少自己的灵魂。引导学生弄清课文作者抒发了什么感情,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感情,怎么表达这种情感,这样以课文为例培养学生观察世界、认识生活、表现人生的能力,对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大有裨益。
  其次,弄清优秀作品留芳千古的原因,这样做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筛选提炼自己的思想,以使自己的思想更具典型性和普遍性。优秀作品之所以流芳千古,就在于它能引起一代又一代人的共鸣。优秀作品往往是说出了别人想说而没说出来的话,表达了在特定情境下人们所共有的感受。比如《静夜思》表达了出门在外的游子共有的思乡之情。《出师表》表达了历代爱国志士们共有的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豪情。这就启示学生:作品表达的情感一定要催人奋进,引人共鸣,给人启迪。要摒弃那些狭隘、偏激的观点,这样的文章才能为读者所接受。
  最后,独立思考,借鉴而不盲从,“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留心观察身边的人和事,关心时事,迅即作出评价,这是提高学生思想水平的“短平快”手段。前些日子,俄罗斯别斯兰市发生惨绝人寰的杀害人质事件,我们让学生对此事迅速做出评价,学生的评价与主流报纸的评价不尽相同:他们从课文出发,引用高一课文《我有一个梦想》《我的呼吁》中的观点,认为生命都是平等的,每一个生命都有生存的理由,呼吁用爱来化解民族仇恨,并对俄罗斯的民族政策提出了批评。学生能有这种认识,说明我们以课文为出发点提高学生认识水平的做法是成功的。
  四、 在运用中创新
  以课文为例的目的最终是为了创新,学习的最高境界是创新。首先我们要把从模仿中学到的技巧,从比较中得到的启示,从思考中获得的成熟思想全部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要想运用得得心应手,就必须持之以恒地练习,坚持运用已有的知识,最终达到创新的目的。
  坚持以课本中“写作指导”训练和《写作》教材为蓝本,形成写作体系,持之以恒地训练学生的思维。“写作指导”训练和《写作》教材中的题目和例文较多,大多紧扣现实生活,但现在的中学生习惯追求标准答案,在理性思考上有“从众心理”,写出来的文章大多不能出新,在高考中很难得到发展等级分。为了培养学生独特的思维品质,我们采用类似于理科教学中“一题多解”的方法:首先布置作文题,师生共同讨论,相互启发,罗列出与本次话题相关的若干“思想火花”,但不急于形成统一认识;接着让学生作文,允许讨论,让学生相互启发,但每人的观点不准雷同,然后完成作文;在此基础上,抓好作文评讲,让学生对评选出来的佳作进行点评,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思维,多听不同的声音,从中梳理出创新点。最后让学生再次写问题作文就会有很好的效果。
  坚持鼓励学生“有感就发”,随时把感性见闻上升为理性认识。我们要求学生写随笔就是要求他们把生活中所见所闻所感随时记录下来,日积月累,学生就会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写随笔就是一个运用从课本学到的知识和技巧酝酿新思想的过程。但光让学生写是不够的,我们教师还有一个重要的工作,就是帮学生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使学生明白有感怎么发,什么样的感才对读者有启发性和感染性,久而久之,熟能生巧,自然出新。
  坚持鼓励学生不拘一格作文,努力追求最佳的表现形式。孔子曰: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好的思想还要用优美的形式来包装。课文中好的构思、好的语言曾给我们带来无穷的乐趣,《我的叔叔于勒》《项链》《最后一片藤叶》那情理之中而又意料之外的情节是那样地令我们拍案叫绝。
  要想在考场上有神来之笔,就必须依赖于我们以课文为基点的扎扎实实的作文训练。只有让学生读懂读透课文,学习课文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技巧并用于观照自己身边的现实生活,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并在与同学、老师、家长见解的碰撞中逐步走向成熟,学生才能在关键时刻灵光一现。
  只要我们把课文的示范作用发挥到极致,何愁学生的作文没有亮点!
   [作者单位:江苏省东台中学]

作文教学应重视教材示范作用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