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以身作则,激发阅读兴趣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老师爱什么,学生也会爱什么,所以,教师要以身作则,首先对读书要有兴趣,要求学生读的课外读物,教师必须先读,给学生以表率作用,产生强大的感染力,来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每学期开学初,教师向学生推荐本学期要读的篇目,并告诉学生,教师将和他们一同阅读这些书,读完后还要一同交流读书体会,看谁的收获最多。
为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经常读书。每天早读课,学生在教室里大声朗读时,教师就从教室后面的书橱里拿一本课外书,在讲台前读。教师一定要非常投入地读,让自己的阅读产生“阅读情感场”作用,使学生能够感受到读书“磁场”的吸引力,情不自禁地加入到读书的队伍中去。教师的示范作用潜移默化,能够激发学生的读书情趣,诱发学生的读书爱好。只要老师阅读过的书,下课后,保准学生会抢着阅读。
二、师生共读,创造阅读氛围
现在的学生,一提起读书,多半会皱眉。一跟他们说起赛车、游戏、动画片,他们定会津津乐道。这可以从美术课上得到验证(本人教语文兼教美术)。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很想让学生喜欢上读书,喜欢和书交朋友。可他们小小年纪根本不懂老师的良苦用心,尽情尽兴地玩耍,才是他们最大的乐趣。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来,听我读一段。”
“金铃一使劲就背起了尚海。她觉得他在背上没有什么分量。她紧绷了脸,目光里带着凶气,示威一般背着尚海绕全组同学转了一圈。她本来准备一旦有人发出笑声,不管是善意的还是恶意的,马上就把背上的尚海当做炮弹一样向他(她)扔过去。”教室里响起了欢快的笑声。这是我在为学生朗读课外读物《我要做好孩子》中的片断。
“来,听我读一段。”这不是我的自创,而是我的“拿来主义”。
一天,我在网上看到了一篇文章,其中有一段文字引起了我的注意:
美国著名教育家吉姆·崔利斯说:我们过去重视孩子们如何阅读,而忘记教他们如何自觉自愿地想去阅读。为了使孩子们自觉自愿地去阅读,让我们读书给学生听吧。
“读书给学生听?”对呀,这不是很好的办法吗?记得小时候,所有的大人、小孩,都喜欢听刘兰芳说评书。那时听《杨家将》《岳飞传》,我们都十分入迷。这不就是听书的魅力吗?我何不也这样做呢?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的兴趣乃是阅读的关键。对阅读有兴趣,就为学生持续阅读和提高阅读能力提供了内因条件;而且因有兴趣就不会感到疲劳,就不会感到阅读是一种负担。所以,我们要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自从我在班上读了《我要做好孩子》,课后学生纷纷去图书室借阅《我要做好孩子》,没借到的干脆要家长帮着买一本,课间饶有兴趣地看着。平时课间闹哄哄的场面没有了,追跑打闹的现象没有了,有的是浓浓的读书氛围。
“读书给孩子听就像和孩子说话,同样基于以下的理由:树立孩子的信心,带来欢笑,拉近彼此的距离;告诉孩子信息或向孩子解释问题,引发孩子的好奇心,激励孩子。”为了让学生喜欢语文,更喜欢阅读,为了使学生自觉自愿地去阅读,我要坚持读书给学生听。
接下来,我利用晨会时间、课前几分钟,或者是每周一节的阅读课时间,选择一些短小精炼、趣味性强的故事或文章,声情并茂地读给学生听。讲到高潮处故意“卖关子”,制造悬念,借机向学生推荐这本书,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又如《五(3)班的坏小子》(日记被谁偷看了)中的片断:
天哪!“我”的日记被一些人偷看了,是谁干的呢?“我”有办法了,我在日记本上写:谁偷看了我的日记,谁的眼睫毛就全往眼睛里长。
后来,罗莉娜主动跟“我”说:“对不起,夏雪儿,我偷看了你的日记,我的眼睫毛可以不往眼睛里长了吗?”“你已经向我承认了错误,眼睫毛不会往眼睛里长了。”罗莉娜说,“太好了!”
学生们听完后个个笑得东倒西歪。我趁机向学生推荐说:“我花了不到一天的时间读完了这本书。这本书里到处充满了幽默,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时而哈哈大笑,时而生气同情。大家一定很想知道这书的名字吧!告诉你们吧!这本书是——《五(3)班的坏小子》。看完这本书,你不仅会对读书有兴趣,而且还会对写作感兴趣呢!有空快来看看吧!一定不要错过哦。美国有位大教育家吉姆·崔利斯说过:你读得越多,理解力越好;理解力越好,就越喜欢读;越喜欢读,就读得越多;你读得越多,你知道得越多;你知道得越多,你就越聪明。这是最最简单的道理。”
“好——”同学们拉长了声音应和着。
坚持了几个星期下来,我惊喜地发现,学生手里的课外读物多起来了,而且日记的内容也丰富起来了,习作语言也流畅、活泼起来了。
“学习的最好兴趣,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布鲁纳的这句名言,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学习的兴趣已经产生了,但是学习材料的内容必须符合学生的爱好特点。如果我们只注重阅读兴趣的诱发而忽视阅读材料的趣味性,那么,学生的阅读兴趣很难持久。要使学生越读越投入,必须让学生选择或向学生推荐适合他们的读物,这样,学生才会喜欢读,才会爱不释手。当然,所选读物内容必须是健康有益、积极向上的。正如法国贝纳丹所说:“一本好书就是一位良师益友。”
三、提供范文,提高习作能力
做任何事情,都要讲究方法,这样才可能事半功倍。
以前曾不止一次遇到过这样情况:不少学生怕写作业,特别是怕写习作。为了让学生按时完成作业,我向学生承诺:只要每个学生每天能按时完成作业,我就每天读一篇好文章给大家听。学生们一致鼓掌赞同。当然我也是每天兑现。坚持一段时间后,我觉得这个方法还真灵,基本杜绝了不写作业的坏现象。
接下来,要解决的是怕写习作的难题。学生一提到习作头就疼,觉得头脑空空的,没东西可写,无从下手。
在课外阅读中,我发现,《五(3)班的坏小子》这本书不错,作者把肥猫、米老鼠、兔巴哥、豆芽儿这一群既调皮捣蛋又活泼可爱的小男生描绘得细致入微,把人物刻画得很“鲜活”,给人以一种美的享受,使这整本书变得有声有色。
如“同桌冤家”片断描写就很有特色:“严老师把声音压低了一些,我们知道她生气了。严老师跟别的老师生气不一样,别的老师生气的时候是把声音提高。而她生气的时候是把声音压低。气生得越大,声音压得越低,到最后一点声音都没有的时候,那就是严老师已经气得说不出话来了……”
读完这个故事后,我让学生对照第二单元的习作要求,去写同学或老师,学生习作内容不再空洞乏味,而是千姿百态,生动活泼。
读书给学生听,是一种非常好的读书方法,它一举两得,不仅能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还能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大家一起来试试吧!
[作者单位:江苏省仪征市马集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