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自1990年开始至2002年连续12年担任高三毕业班语文教学工作,成绩位列我校前茅,但个中滋味一言难尽。高三的第一学期,即每年的9月份第一周,我总会布置作文,两个班的作文收上来一看,“地”“的”混用,标点不清,错别字比比皆是,主题含糊,语句不通,书写潦草,不堪入目。高三学生已读了至少11年书了,祖国之语言文字掌握程度如此,实在令人痛心不已。
原因何在呢?是前任老师不尽心尽力,不是,前任老师也是尽职尽责的;是学生智力问题吧,根本不可能,智力都很好;是老师水平问题吧,也不是,老师大部分是本科毕业的,有些老师还是骨干教师。
真正的原因是不读书所致,上课不读书,课外不读书。一句话,就是学生不读书。
上课不读书。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语文教学有了一种新的时尚:教师不让学生读书、感知,而是千方百计地孤立地让学生在文本中寻找美点、找美句,哗哗翻书。阅读似乎只是在做一种寻章摘句的工作,蜻蜓点水、雾里看花。即使听一些“优质课”,情况也大体如此。学生根本无完整看一遍课文之时间,学生在老师催促下,将书前后哗哗翻、上看下看、左顾右盼,甚至前后位转向,扭动身体去参加一些小组“讨论”活动,即所谓“互动”。学生时而“看书”,时而看大屏幕,时而发言,时而填表,看起来忙得不亦乐乎,实际却无所适从,一脸茫然,毫无主动性可言。这样一种读书法,难免断章取义、望文生义、曲解文义,实是阅读之大忌。
课外不读书。笔者曾做过问卷调查,得知完整地读过四大名著者没有多少人,略知一二还是从电视上得来的。调查还得知有一部分学生竟然连课本中课文都未通读过,这着实令人吃惊。为了验证,我随便抽出以前学过的并且是要求背诵的课文让学生读,有一半学生读不下去,情况果然如此。学校应该是一个读书的场所,应该是书声琅琅的地方;教师应该是学生阅读的榜样和导师,这本来是平常的事,现在又要提出来并号召实施,令人非常无奈和惭愧!
学生为什么不读书呢?
自从“五四”运动以后,在近代思潮的影响下,语文被看做一门知识性“学科”,其初衷无可厚非,但实际上违背语文教育规律,教学大纲只提“感知——理解——运用”,而把“积累”这个传统语文教学的经验排斥在外。教师以分析讲解为能事,把精美的语言作品分析给学生听却不让学生自己体味,教师越俎代庖,不给学生读书时间。新中国成立后,我们照搬苏联模式,过分强调结构段落大意,先入为主,以讲为主。一堂课大部分时间大讲特讲段落大意、主题思想、艺术特色,强行肢解美文,贻害无穷。
鉴于以上语文教学之普遍现状,笔者认为继续担任高三毕业班语文教学,开展回归传统读书活动已不大可能。读书在应试教育、升学压力下没有现实基础,高三学生浮躁之心态完全不可能完成阅读。阅读应从高一抓起。
2002年我担任了高一两个班的语文教学工作。我的做法是这样的:分两步走,首先要完成学校的统一任务(即作文每月批阅3篇,语文作业每月批阅2次,配练每月批阅4次);然后附加一项内容,即回归阅读传统,由课内辐射到课外,不管发生什么情况,切实让学生读完课文,读一些名著。以阅读为第一要义,直面课文,直面名著。尽量去掉一些花里胡哨的东西。等阅读产生兴趣以后,再向同学推出教学大纲要求阅读之名著,让他们去阅读。
第一堂语文课我向同学们讲了学习语文必须做到的事:每人每学期准备100页白纸装订的语文笔记本,要求竖向装订,以便翻阅。同一课桌上两名同学必须准备一套工具书(现代汉语词典、古汉语常用字词典、成语词典),两人一套互相借用,以减轻书包负担,减轻经济负担。笔记本在作为课堂笔记的同时亦为积累本,高中六学期一学期一本,除课堂笔记外还可自行积累一些名言警句、语文知识、心得技巧等。说完这些,本节课还剩20多分钟,我就布置预习第一册第一课,明确告诉同学们下堂课让他们自己朗读。
第二堂语文课检查完笔记本、工具书准备情况之后,就让两名同学朗读。本课为毛泽东诗歌《沁园春·长沙》,其中一名同学竟然读错了两个字:“舸”应为gě却读成ké,“携来百侣曾游”的“曾”应为céng却读成zéng。字音读不准,还读破了句子。“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啊!这个例子使我更加坚定了回归阅读教学的决心。
课上了一个多月,阅读法正处于“相持”阶段。我私下征求同学意见,有一半同学认为这样读书也有一些好处,能了解作者的意图,能概括段落大意,而不是以前由教师概括段落大意了。四分之一的同学为此而担忧,其中一名同学说:“语文不像英语,能读不能读没有关系,反正能概括大意、写作特点,完成语文配套就行了,这样阅读有些浪费时间。”学生的这些意见恰恰反映了不读书恶习由来已久,积弊很深。“培养语感”“披文以入情”这些大道理给学生也说不清,也没有多大必要,教师只要坚持就行了。
坚持阅读法教学,在实际操作中,该背诵的篇目让学生逐一背诵,不要求背诵的篇目必须琅琅上口地朗诵。不定期指名同学朗诵或背诵某一篇课文,通过不懈坚持,教室里开始有琅琅书声了。
高一第一学期结束时,我向同学们每人发放了一份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推荐书目表,要求在寒假读中外名著各一部,并在积累本上写出感想随笔等,万一写不出时抄一些名言警句也可以。对一些在亲戚朋友处借不到书又经济困难的同学,我主动联系图书馆借书给这些同学。
为了规范阅读、积极阅读,展开与时俱进的阅读,我翻阅大量期刊和教育理论书籍总结出阅读的六项注意,目的是把阅读引向深入,由感性深入到理性,使阅读辐射为能力。
一、 交代阅读的原则
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放心去读,大胆地读,有思想地读,交代阅读原则是必不可少的。这条原则是“无论对错,但求有得,见仁见智,言之成理”。有的同学阅读水平低,不爱读,不愿读,即使读了也是囫囵吞枣不求甚解。这给学生造成巨大障碍。因此,教师首先要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使学生愿读、爱读、敢想、会想以达到“披文入情”。特别是阅读能力差的同学,不能歧视他们,要鼓励他们“放胆”去读,不管他们领悟多少,应予以支持。
二、 阅读方向的指导
学生拿到一篇文章不知从何下手,因而对阅读的角度要作一个全面的指导,以使他们有一个明确的阅读方向,找到思维的突破口,从某个角度入手。一般来说作品的内容和形式是阅读的两个根本角度;内容有表层和深层的,有作者的表达目的和读者感受到的表达效果,有整体的和局部的,即篇——章——段——句——词……阅读时可以从其中的某一个角度或几个角度入手,对某一方面或几个方面作一定程度的理解。如果说内容是血肉,形式就是骨架,从文章形式入手分析理解也是可以的。形式是多维的,主要有文章体裁、文学样式、取材、组材(包括结构和详略安排等)、语言(包括表达方式和特色等)、写作手法(如以小见大、欲扬先抑、象征和各种修辞手法以及各种论证、说明方法等)……这些角度都可以作为阅读的突破口。
三、 阅读方法的指导
阅读方法是进入阅读领域的钥匙,打不开大门,就无法对阅读文本作确切的认识。为避免学生的盲目性,应教给学生一些阅读方法。阅读方法主要有:扫描法、精读法和研读法。应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阅读:明文体、抓要素、归大意、析结构、赏语言。
四、 培养良好的阅读个性
在学生逐渐产生学习兴趣以后,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个性。所谓阅读个性,是读者在长期的阅读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阅读习惯,中学时期是形成阅读习惯的重要时期。我将阅读个性的四种表现用毛笔抄在大白纸上贴在墙上和同学们讨论。四种阅读个性表现是:
1. 关注社会政治性的文学阅读。比如抗战时期的抗战文学,打倒“四人帮”后的“伤痕文学”“反思文学”,以及后来的“改革文学”,到现在的反腐败题材的文学。
2. 偏爱哲理思考的文学阅读。这是指那些富有哲理、充满智慧、推理严密的文学作品。如反间谍、公安侦探类的作品。还有近几年高考中的文章如《青菜》《门》《为铜奔马正名》等。
3. 纵情休闲娱乐的文学阅读。也就是休闲文学,如戏说历史、言情、武打这类作品。
4. 追逐时尚潮流的文学阅读。一般是文学修养低的,他们未形成阅读哪一类作品的嗜好,只是跟着时尚转。
通过和同学们讨论,大家认为第四种读者的阅读是没有个性的阅读。同学们大体达成共识:文化程度审美能力越高,就更多地追求高雅文学,他们热衷阅读那些思想深刻、志趣高雅、语言优美、富有较高审美价值的文学作品,追求清闲雅致的格调,也就是古人所说的“阳春白雪”。相反,如果读者的文化素养、审美能力不够高,就会热衷选择那些贴近生活的通俗作品,乐意接受那些轻松的无需动脑的作品,如言情、武打之类。
五、 强调阅读的亲身体验
我国古代语文教育特别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教师并不怎么讲,只是在关键处点拨一下,即所谓的以学生为主体。曾几何时,教师上阅读课,一开始就放录音,或者范读,学生还没有接触,教师就提供了一种“标准”的朗读,把原本可以多样化的朗读定格为一尊,这就剥夺了学生拥有第一印象的权利,不利于能力形成。
亲身体验就是保证学生对文体拥有第一印象。阅读课的第一步就是让学生读书,教师不说过多的话,静静观察学生读书。阅读课就应该在课堂上读,不能把这一节布置为学生预习。亲身体验就是让学生拥有自砺的机会。初次阅读,学生并不知道自己的理解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他们只是用自己的眼光来对待课文,然后,经过教师的帮助才知道自己是对了还是错了。对了,学生会增强自信心;错了,学生会接受教训。假如教师没有给学生提供这个过程的话,学生只是接受现成的答案,他的学习就少了一次自砺的机会。
六、 培养阅读能力
章熊先生对阅读能力目标的研究富有启发意义。他在《我对中学阅读能力目标的意见》一文中,把阅读能力目标分为八个方面:
1. 能够比较熟练地翻查常见字、词典,懂得借助作品的注解,知道怎样利用图书馆查找资料。2. 能够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3. 能够辨析结构复杂的长句。4. 能够根据不同的目的要求,比较迅速地把握关键性的词、语、句、段。5. 具体的内容,能加以概括;抽象的内容,能加以阐发;含蓄的语句,能加以解释。6. 能够把握读物的中心和要点,并能大体上判断作者的意图和作品的用途。7. 能够分析作品的局部和整体的关系,把握其结构层次,并能根据要求进行归纳、整理。8. 能够对读物的内容作出评价,对于文学作品,还要能够就其社会意义、艺术效果进行初步的分析。
当然阅读能力的提高,非一朝一夕之功,是日积月累的结果。一节具体的阅读课,一本书的阅读注重的是过程而不仅仅是结果。新的课程标准,把注重过程作为课程目标之一,认为学生学习的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阅读教学应注重过程,即注重学生在阅读文本过程中思维品质的培养,注重效果的生成。
通过三年的坚持,同学们都有收获。拿出一套高考模拟题让同学们做,其中科技文阅读、文言文阅读、社科文阅读三项,同学们大都得分较高。另外开展阅读活动,同学们思想成熟了,人生观正确了,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也提高了。
[参考文献]
① 章熊:《思索·探索:章熊语文教育论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87页。
[作者单位:甘肃省临夏县土桥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