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提问是教师实施课堂教学最重要的手段之一,有效提问可以开启学生的心智,促进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入理解文本的内容。
有效课堂提问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探究已成为所有老师的共识,但仍有不少老师提问低效或无效,问题设计不精当,达不到激发学生的效果。主要表现在:1. 挖掘不深。教者不能很好地研读文本,不能准确把握知识点及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分不清重难点,设计的问题也不能化解重难点。2. 备课不精。一节课提了很多问题,有的问题在书中一眼就能看出来的,结果也让学生围绕着老师的指挥棒转,既浪费了时间,也没有效果。一堂课看似热热闹闹,其实,根本不解决问题。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同样的教学内容,不同的问题设计就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要想提高教学效率,就必须提出有针对性、启发性、拓展性、实效性的问题,让学生化解重难点,既深入文本,又走出文本,举一反三。
一、 深入钻研文本,把握文本内涵
文本是老师实施课堂教学最重要的依据。老师首先要通读文本,弄清它的教学目标是什么,重点难点在哪儿,单元是如何组合的,哪些课文是要重点教学的,哪些课文是可以让学生自主阅读的。针对单篇课文来说,要明确:这篇课文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这么写?在这一单元中居于什么位置?重点难点是什么?弄清楚了这些问题,就可以高屋建瓴、成竹在胸,教起来就能得心应手,提高效率。所以教师对文本研读很重要,备课时,不能教学目标还没明确,教学过程却已写在纸上了;不能文本还没研读,网上资料却已搜了一堆。这样的备课往往不能准确把握文本,不能恰当提问,甚至教学过程和教学目标不相符合,走样了。
二、 精心设计课堂,找准提问切入点
光研读课文还不够,还要研究学生,要考虑学生的知识基础。提出的问题要考虑学生的需要,这样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例如本学期笔者教学苏教版六年级课文《青海高原一株柳》,在备课时就思考如何才能向学生讲明白,青海高原上的柳树生长的艰难。我们这里的学生生活在平原地区,对青海高原自然条件缺乏感性认识,对柳树要求的生长条件也不甚了解。为此,我在教学这篇课文之前,组织学生上网收集有关青海高原自然环境的资料,有关柳树特点和生长的资料,从而让学生充分了解青海高原炎热、干旱、寒冷、狂风等恶劣的自然环境。柳树在我们平原地区极易生长,而高原上要存活实在不易,更何况还能顽强生长成参天大树呢!有不少学生还收集了许多描写边塞的古诗,更能体悟到边塞的苍凉。通过这一环节就为学生顺利学习文本奠定了基础。老师在备课时一定要吃透文本,吃透学生,摸清学生的认识基础,使教学建立在学情基础之上。另外,还要注意提问的“点”:
1. 提问在兴趣点上。所谓兴趣点,就是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集中学生注意力,促进学生理解的知识点。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在教学中可设计一个学生不易回答的悬念或者一个有趣的故事,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起到启示诱导的作用。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六年级课文《示儿》这首诗时,我把学生带入南宋山河破碎的情境,让学生自己说说所了解的那段历史,想象作者临终不忘自己祖国统一,把儿子叫到床前做交代的情境。学生听后都感到惊奇,于是我适时引出了“怎样朗读这首诗呢”的问题。学生踊跃发言,并试着以低沉心情朗读课文,震撼了全班学生的心灵。
2. 提问在疑难点上。学生学习的疑难点也是教学的重难点,抓住疑难点提问,就是要突破教学的重难点。特别要对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设疑,差错人皆有之,但教师不利用是不能原谅的。教师要让学生充分“暴露问题”,然后仔细剖析,步步引导,使学生恍然大悟,留下深刻印象。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课文《长征》的第三四句诗时,我提出了一个问题,即五岭和乌蒙山连绵起伏、雄伟磅礴,诗人却说他们像细小的波浪和泥丸,这不矛盾吗?作者用了什么修辞手法?问题一出,学生纷纷举手,有的说是比喻,有的说是夸张,我让学生说说理由,并想象长征的艰苦。学生幡然醒悟,发现比喻说法并不符合现实情况,所以它应该是夸张,而不能是比喻。此时我抓住时机,向学生讲述了夸张中的缩小夸张,学生的眼睛一亮,我知道教学已经在学生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了,学生体会到这是红军蔑视一切困难的大无畏精神的体现。
3. 提问在发散点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新时期对人才的要求。要在培养求同思维的基础上,重视求异思维、发散思维的训练。例如:苏教版六年级课文《草原》一课,我设计了一个问题:“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主客可能说些什么呢?大到民族大团结、祖国大家庭的温暖,小到草原美景、主人的热情好客等,把你想到的写到书上。学生有的想:我们国家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大家庭,汉族人民和蒙族人民友好相处,蒙汉就是一家人。有的想,蒙族人民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谊真是太深厚了。有的想,我们一定要维护民族的团结和祖国的统一。还有的想,内蒙是个好地方,风景优美,蒙族人民热情好客。学生的思维很活跃,多向发展,使课堂增添了许多生机和精彩。
4. 提问在情境上。“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强调提问火候的重要性。提问火候我认为主要是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提问的课堂时机,包括创设问题情境,如语文课上观看影片,或者联系实际体会某个重点词,然后请学生谈谈从中感受到什么?这些情境的创设,都能为学生的独立思考开创空间。二是提问后的等候时间。在苏教版六年级课文《麋鹿》的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在学生看完有关麋鹿的图片和活动的录像后,让学生说说自己所了解的珍稀动物,我国有哪些珍稀动物保护区,以及我们该怎样保护珍稀动物。这一环节既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体悟文本内容,也是为了学生知识的积累和沉淀,同时又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保护环境、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性。我稍作等待,给学生思索和回忆的时间,学生思如泉涌。
三、 还提问权于学生,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掌握方法,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敢问”“会问”“善问”,学生自己经过深思后,提出的问题对他们来说才最有思考价值。这种能力的培养,不能仅仅在示范课或汇报课中体现,更重要的是在平时课堂上要不断地尝试着去做。时间长了学生就会把这种思考变成一种自觉的行为,这就是培养。平时笔者会根据不同教材的特点选择不同的提问方式,例如在人文性特别强的课文中,笔者大多会给学生自由提问的空间,培养学生敢于发问的精神,时间长了课堂就渐渐地活跃起来。例如问课文学到这里或者学完了这一段你还有什么疑惑,想说点什么,时间久了学生就自觉吐露心声,思维也活跃起来。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远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一个经过精心设计、恰当而富有吸引力的问题,往往能拨动全班学生的思维之弦,奏出一曲耐人寻味甚至波澜起伏的动人之曲。课堂环境的随时变化,使实际的课堂提问活动表现出更多的独特性和灵活性,教师只有从根本上端正课堂提问的正确观念,才能在实践中发挥课堂提问的灵活性与有效性,让课堂风生水起!
总之,成功的课堂教学提问是一个不断试验的过程,是终生的学习过程。怎样提高教学提问的实效性是当前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它向我们教师提出了一系列要求,需要我们研究教育科学理论,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倾听学生的心声,让课堂因提问而精彩,因提问而有效。
[作者单位:江苏省阜宁县羊寨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