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0371

[ 张兰芳 文选 ]   

关于文言教学的几个关键词

◇ 张兰芳

  《逍遥游》,即使是教过几遍,再教,初读仍觉得艰涩难懂,其难懂并不是仅指所谓的文言的“言”,而是指其蕴含的思想。读了五六遍,仍是难以理出头绪,课总是要备,又不能仅仅去拷贝一些现成的教案,事实上那些所谓现成的教案并不能解决问题。于是,我思考出关于文言教学的几个关键词。
  1. 教学内容
  ——立足于教材编写意图,确定教学内容
  既然用了这一套教材,我们在确定教学内容时首先就要把握好教材编写的意图,只有这样才不会停留在一般的阅读层面,才能深入到教材的教学层面。苏教版语文教材中文言编写的专题性与文学性是它最大的优点,它的编写既是依据课程标准,又立足文本特点,所以揣摩教材编写意图就让我们站在一个审视教材的角度,从而使预设的教学内容成为有效的教学内容。
  要想把握单篇的编写意图,必须将单篇课文放在单元乃至整本教材的框架中,做到整体把握,方能切中要害,选择出最合理的教学内容。如我们教学《逍遥游》,就要考虑它所在的专题“我们头上的灿烂星空”,浩渺的宇宙和深邃的心灵,是这一专题探究的内容,而它所在的板块内容又是“心连广宇”,所以,我们必须将专题名称、专题提示、板块名称、相关读物以及思考讨论练习与文本综合起来整体思考:专题名称和专题提示直接表明专题教学内容是“星空与思想”,专题提示则具体阐述了“灿烂星空”的内涵。如此解读,我们才能养成教学内容选择的自觉性,也才能确定《逍遥游》的教学内容。
  2. 文本细读
  ——发现教材本身的教学价值
  单篇课文教学内容的确定必须立足于局部细读(主要是文本细读),同时局部细读应该从中心教学内容这一大前提出发,实现抽丝剥茧。如果借鉴曹明海教授对教学内容层次的划分,我们可以认为局部细读一般应遵循“语义层——语象层——语体层”的逆推思路。因为中心教学内容很多处于“语义层”(即教材文本所负载的情感与理思、精神与思想、灵魂与生命),而“语象层”(即物象与事象、场景与画面、气象与意境等)和“语体层”的教学内容达成的目的也在于“语义层”教学内容的有效达成。
  而这教学内容的达成既依赖于语象层教学内容(即理解人物形象、把握简约的叙事艺术)的达成,也依赖于语体层教学内容(即文言词语、句式等的理解以及文本的朗读)的达成。事实上,立足于局部的细读所确定的教学内容必然高度重视文本的“文体特性”和“审美特性”,也就是说,必然符合教学内容的“文本特性”。
  所以,对着《逍遥游》文本,我又静下心来,仔细再读课文,先后读了二十几遍,教学思路才算清晰点。决定既不字字落实句句落实地大搞翻译,又不是不管学生是否听得明白的自顾自的满堂聒噪,而要从“逍遥”之意入手,质疑、解疑,最后再回到“逍遥”给予我们阅读者的启示上来。
  3. 筛选整合
  ——从教学的角度重构创生
  尽管现在的语文教材编写开始多样化,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语文课程的研制仍然是相对落后的。苏教版语文教材一出世,就受到多方面的赞誉,但“在教学的过程中,有哪些是定篇,教哪些知识,要哪些经历,目前尚不明了,尚未形成共识,尚在‘重构’的过程中”。①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经过筛选整合。无论你使用哪个版本的语文教材,只要是教学同一篇文章,其核心的教学内容,都应该没有差异。但是,对具体的教学内容,又应该是有所差异的。尤其是面对不同的教材体系,不同的教师在备课时,必须加以筛选整合,从教学的角度,进行重构创生。
  教学《逍遥游》,离不开对庄子思想的了解,苏教版的《逍遥游》处于必修五中,那么,教学的起始,就可以先回过头来,从必修三中学过的《秋水》朗读背诵开始,回顾其表达的主题“贻笑大方,永无止境”。同时,可以将苏教版没有选入,但一直是老人教版教材中的经典篇目,学生也容易理解的《庖丁解牛》拿过来,教师给学生读全文,让学生理解庖丁解牛所传达的“得其真道,从容不迫,游刃有余”。然后,由这两篇导入对“逍遥游”的理解、解释。而教学完全篇《逍遥游》后,为了加深对“心连广宇”的理解,充分领略庄子设喻的巧妙,同时也是进一步训练学生的文言阅读,可以阅读选修教材《古文读本》中的《庄子·秋水》三则,思考《庄子钓于濮水》《惠子相梁》《濠梁之上》三则故事分别表现了什么样的精神追求。还可以把庄子的一些小语段印发给学生,如由写孙叔敖的“三上三下”,点拨理解庄子的精神追求:为了外在的因素而忽略或遗忘了内在的心灵,正是得不偿失。写原宪的“贫不是病”,点拨理解庄子的精神追求:人贵有自知,只要认清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不妨勇敢地选择。有所得必有所失,人生怎么可能十全十美呢?表现支离疏的“因祸得福”,点拨理解庄子的精神追求:认识自己,并善用小小的潜能,同时坦然接受社会上的福利政策;我们呢?不肯接受自己有限制的处境,表现出各种欲望与成见,以致彼此之间造成无数的矛盾与冲突,甚至形成斗争及伤害。如果能像支离疏一样承认自己天性中的限制,心平气和地与人相处,活得不是更自在吗?
  这样筛选整合,既是教师对《逍遥游》文本的细读,又是对整个必修教材、甚至是选修教材体系的把握,更是教师对教学的把握。
  [参考文献]
  ① 王荣生:《语文教学内容的确定性及其面临的问题》,《语文学习》2009第9期。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第三中学]

关于文言教学的几个关键词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