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0359

[ 杨 梅 文选 ]   

浅谈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

◇ 杨 梅

  “一堂课就是一篇文章,就是一件流动的艺术作品。”语文课堂教学艺术,是语文教师本身所具有的独特的创造力和审美价值取向在语文课堂教学领域中的结晶,是一个教师在长期课堂教学实践中积累起来的“教学经验” “教学技能” “教学技艺”发展的高级阶段和理想境界。如何让语文课堂活起来,让语文课堂充满魅力,让学生喜欢上语文课?中学语文教师应当具备丰富的学识,深入解读文本,发掘教材本身魅力,并适当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富有感染力的教学语言,去开启学生思维的天空,让语文课堂充满魅力,从而达到语文教学目的。下面我结合平时的教学,就如何运用课堂教学艺术,谈几点体会。
  一、 深入解读文本,发掘教材魅力
  有句话说得好:“你的精神有多深,你对文本的解读就有多深。”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正确深入地解读文本,充分引导学生发掘教材自身所蕴涵的自然美、艺术美和情感美,引领学生深入浅出地分析文本,显得异常重要。
  作者往往通过在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自然景物,来再现客观存在的自然美,并借以表达作者独特的审美观点。如朱自清《荷塘月色》中“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展现了月下荷塘的朦胧清幽;郦道元《三峡》中“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让我们充分感受三峡雄奇险峻,清幽秀丽的景色;丘迟《与陈伯之书》中南国的“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树生花,群莺乱飞”;毛泽东《沁园春·雪》中北国的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柳宗元笔下幽深冷寂的小石潭,鲁彦笔下刚柔相济的大海……文本中的大自然犹如一幅幅绚丽多彩的画卷,各以其优美奇特的丰姿展现在读者的面前,读来令人心旷神怡。这类写景作品学生易于理解,也十分爱读,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如指导学生认真阅读,仔细领略,定能激发起学生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
  社会之所以精彩,是因为人的精神的个性化和灵动性。作者总是采用他认为最美的艺术形式塑造艺术形象,在描写自然、反映社会生活时,把客观存在的美和作者审美情趣融为一体,给人以美好的享受。因而艺术美最容易唤起读者的美感,使读者在艺术美的熏陶中加深对文学美学价值的认识。这类文学作品在语文教材中也比比皆是。深明大义、刚毅果敢、勤劳善良而又不图功名的花木兰,热爱学生、热情公正、温柔美丽、教导有方的蔡芸芝老师,敢于斗争、不畏强暴、机智勇敢、胸襟宽广的蔺相如……再如,“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的诸葛亮,“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 “举身赴清池”“自挂东南枝”的刘兰芝、焦仲卿,这些艺术形象身上无不闪着“美”的光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欣赏艺术美的同时,理解感悟文本所蕴含的情感美。
  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教材本身所蕴含的魅力,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学生就会被作品中体现出来的健康美好的情感所触动、所吸引,就会在不知不觉中迸发出智慧的火花,从而喜欢上语文课。
  二、 借助现代技术,激发学生兴趣
  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教学平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意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如教科书、工具书、网络、图书馆……”信息技术巨大的知识容量为语文教学内容拓展了无限的空间,学生的学习范围已不再局限于那好几年甚至数十年都一成不变的教材。从课堂学习,到课外阅读,只要鼠标轻轻一点,古今中外,各种美文名著、精彩句章,尽收眼底。如在进行王维的《山居秋暝》的教学时,可以先投影这首诗,用充足的时间,选用清幽的古乐,让学生想象这幅画的意境,让学生把空山、秋夜、明月、松树、流水、莲塘、浣女组合成一幅画面。学生进入了审美境界之后,再放画面,让学生去对比、联想、补充,体会“诗中有画”的特点。在《将进酒》教学中,可选用一幅李白的醉酒图,画中的李白穿着飘逸,神态激愤,效果就会更好。初、高中语文新教材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经典传世之作,如《兰亭集序》《滕王阁序》《阿房宫赋》《项脊轩志》《荷塘月色》《报任安书》《渔父》、唐诗、宋词,等等。平时教师教授这类课文,通常采用朗读法,如果利用多媒体诵读,给文本配上合适的声音和图像,创设优美的情境,调动学生的听觉和视觉,使学生身临其境,与作者产生共鸣,那么就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这样一种诗意的教学境界中,学生的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就会日渐提高。
  三、 运用优美语言,开启学生思维
  《礼记·学记》中指出:“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简,罕譬而喻,可谓继志也。”可见古人已经知道运用多种方法来增强教学语言的生动性。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应当运用富有艺术和诗意的教学语言将文本中诸多美的因素传递给学生。也可运用比喻、比拟、夸张等多种修辞手法,增强教学语言的表达效果。请看以下例子:
  师生正在分析一个病句:“同学们正聚精会神、全神贯注地注视着英雄的报告。”
  师:这是一个病句,谁替它把把脉?它病在哪里?
  甲生:它病在动宾搭配不当。“注视”与“报告”不能搭配。
  师:如何治呢?
  生:应把“注视”换成“倾听”。
  师:哦,是进行“移植手术”。这句话还有其他毛病吗?
  乙生:它病在重复多余。“聚精会神”和“全神贯注”是同义词不能重复使用。
  师:如何治呢?
  乙生:应把“全神贯注”删去。
  师:哦,明白了,需要进行“切除手术”。同学们,其实,我们修改病句,就好像医生替病人看病一样,自身需要有扎实的功底,这样才能准确判断病症,对症下药,该“切除”的就“切除”,该“移植”的就“移植”,做到“医到病除”。如果大家平时多读书,增加语文素养,那么句子方面的“疑难杂症”是难不倒你们的。
  在这里,教师巧妙的把“改病句”比作“医生看病”,并且郑重其事地运用了一些医学方面的专业术语,取得了幽默的效果,给人极为深刻的印象。
  语文课堂中幽默的语言是语文教师思想、气质、才学、视野和灵感的结晶,它像一个精灵,能使语言于瞬间闪烁出耀眼的火花。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巧妙地运用幽默这个艺术,就可以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可以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可以引起学生兴趣,驱除疲劳,保持学习热情,同时还可以强化学生的记忆与理解效果,有助于教师恰当处理课堂上出现的突发事件,转尴尬为自然,学生在笑过之后会得到启示,产生意味深长的美感效应,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语文,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找到快乐。
  语文教师要善于用生动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来拨动学生的心弦。要做到这点,教师上课时应情绪饱满,善于运用各种身体语言传情达意。有时课堂上一个友好的眼神,一个优雅的手势,都在无形中使教师的语言更加生动形象。我们还应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实际的需要,配上抑扬顿挫的节奏、用上耐人寻味的术语,使整个教学流程呈现和谐美。
  放弃那些呆板、单调、枯燥无味的语文课堂教学吧,把语文课堂教学当作一门艺术来经营,如此还愁拨不响学生心中的琴弦吗?
   [作者单位:江苏省建湖县钟庄中学]

浅谈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