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0402

[ 任小芳 文选 ]   

《军神》教案及反思

◇ 任小芳

  一、 教材分析及教学思路
  《军神》一文抓住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运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刻画了一位具有超人毅力、钢铁意志的“军神”形象。
  就本文教学价值来说,引导学生在读中扣住重点词句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精神应是教学的核心,在这样的过程中渗透并领悟文章表达上的特色也应是教学价值取向。
  二、 教学目标及教学策略
  1. 利用阅读期待及多种读书形式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在阅读中、在语境中学习,理解本课生字词。
  3. 凭借具体语言材料,前后联系阅读,感受“军神”形象,体会其钢铁意志,受到强烈震撼,并初步感受、领悟文章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表达方法。
  三、 教学流程
  (一) 揭题引题,设置悬念
  1. 你怎么理解“军神”?由这个题目你推想课文会写些什么?
  预测:生:军神就是军人中超出一般的人,像神一样伟大的人……
  生:想到“军神是谁?为什么说他是军神?他是个怎样的人?……”
  [反思:抓住课题推测、质疑是阅读的一种有效策略,只要形成习惯,一看课文就自然循着这些问题去理解,久而久之形成阅读的固定思维程序,阅读速度与质量就会提高]
  (二) 初读课文,感知“军神”
  初读:读准读顺,重点解决难读字、词、句。
  再读,整体感知:
  1. 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军神”指谁?这是谁对他的敬称?从文中哪句话可以看出?
  2. 学生边读边思边画句,读后交流。教师初步指导学生读好画出的句子:
  沃克医生不禁失声喊道:“了不起!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不是普通的军人,你是一位了不起的军神!”
  (三) 前后联系,阅读领悟
  细读,整体把握:
  为什么沃克医生称刘伯承为“军神”?——学生带着此问题细读课文,读后交流。
  再读,深究词句:
  “神”在哪里?——以此一核心问题打通全文,统领教学,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具体语句,前后联系,深入领会。
  教师依学而教,顺学而导,重点突出以下词句的导学:
  1. 求治时之“神”:
  1916年的一天,一位头缠绷带的年轻人走进了重庆城里一家德国人开的小医院。
  沃克医生摇了摇了头,“……这样重的伤势,只有军人才能如此镇定。”
  ① 引导学生把两句联系起来体会伤势之重、伤者之镇定。② 朗读体会。③ 点拨:求治时刘伯承的镇定是怎么写出来的?④ 再读体味。
  (反思:当学生对语句在内容层面的理解与体会到位(感受到了刘伯承伤势严重但镇定自若)时,教师不失时机地点拨(“求治时刘伯承的镇定是怎么写出来的?”),使学生由理解内容上升到表达感受,自然流畅,恰到好处,落实了“工具与人文统一”的要求)
  2. 手术前之“神”:
  沃克医生说:“……你能承受得了那难以忍受的疼痛吗?”
  年轻人坚定地说:“能!我一定能!”说罢,他自个儿爬上了手术台。
  ① 引导学生学会前后联系体会(这儿要能体会到“沃克医生的担心与怀疑及刘伯承的坚决与坚定”)。② 朗读体会(自读体会、想象人物说话时的语气样子,再与分角色朗读结合起来效果可能会更好)。③ 点拨:“军神”之“神“(即刘伯承的坚决与坚定)是仅仅通过他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吗?让学生进一步感受领会侧面烘托的表达效果。④ 再读体味、强化理解与感悟。
  3. 手术中之“神”:
  (1) 一向镇定的沃克医生,这次却双手微微发抖。他对病人说:“你要是受不了的话,可以叫出声来。”
  (2) 可那位年轻人一声不吭,双手紧紧抓住身底下的垫单。手术结束,一条崭新的垫单竟被抓破了。
  ① 先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扣住关键词(如“一声不吭、紧紧抓住、竟被抓破”)想象感受刘伯承强忍剧痛时表现出的坚强意志及超人毅力,再通过朗读强化。② 点拨:手术中刘伯承的动作与表现让我们感受到了“军神”之“神”(坚强意志及超人毅力),为什么还写到“一向镇定的沃克医生,这次却双手微微发抖”呢?逐层深入地让学生感受侧面烘托的表达作用。③ 再读体味。
  4. 手术后之“神”:
  做完手术,沃克医生对病人说:“年轻人,我真担心你会晕过去。”病人笑着说:“我一直在数你的刀数。”沃克医生吓了一跳,……不禁失声喊道:“了不起!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不是普通的军人,你是一位了不起的军神!”
  [注:此处不采用前面的方式(避免重复给小学生带来枯燥与厌倦感),可从整体上让学生在更充分的“研读”(研究怎样读好)中感受、加深体会“军神”之“神”。在学生充分的研读交流后,再分角色演读来表现]
  回读,回归整体:
  回归课文整体,组织分角色朗读,进一步强化与整合初读与精读的成果。
  1. 学生间自由组合读,进行模拟训练;
  2. 选择一组学生展评性读;
  3. 组织小组分角色读,师生评读、点拨,再练再读。
  (四) 课尾质疑,提升阅读
  1. 引导质疑:现在同学们还有什么读不懂的地方吗?
  引导学生结合交流有关刘伯承的资料及当时时代背景的介绍(可由教师介绍)解决诸如“沃克医生为什么要关上门问他叫什么名字?刘伯承为什么坚决不愿意使用麻醉药”等问题,使学生对文章的认识得到提升。
  (反思:课前的质疑更多考虑的是一种教学策略的运用,是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调动其学习的内驱力;而课尾的质疑更多的是一种阅读深度的挖掘,因为学生通过前面的初读、精读,已经对文本建构了自己应有的理解,此时提出的问题是有质量的、有个体价值的,是他自己真正感到困惑的)
  2. 现在,请再谈谈你此时对“军神”的理解,什么样的人才能称得上“军神”(为什么称刘伯承为“军神”)?
  (五) 课外拓展:了解“军神”,走近“军神”(任选一个完成)
  △ 演课本剧实践活动
  △ 课外拓展:“军神”,多么威风的称呼,古时候有刮骨疗毒的关云长,近代有不用麻醉的刘伯承。其实,“军神”是对军人中特别杰出的人物的统称,只要多读书,你会了解到更多的“军神”(徐向前、贺龙……),会被他们超人的举动所深深折服。请课外阅读了解一位“军神”。
  △ 读物推荐:课外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附板书:
  军神
  刘伯承:镇定、坚决 一声不吭 抓破垫单
  沃克医生:微微发抖 吓了一跳 失声喊道
  会说话的钢板!
  了不起的军神!
  [作者单位:江苏省溧水县永阳镇中心小学]

《军神》教案及反思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