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这句话一语道出每个个体都是独一无二的道理。新的教育理念承认个性差异,尊重独特个体。那么怎样在语文课堂中真正实施个性化教育呢?在这里我谈一点体会。
一、 改变角色,课堂变为“暖色调”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说话一个口吻,思维一个模式,不敢说不同的话,不敢问独特的问题。可是新课堂要求教师像一个调色师,用真挚的心灵、宽阔的胸襟、赏识的态度营造一种安全、和谐的课堂气氛,让课堂充满暖色调。学生自然就消除了顾虑,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创造潜能就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我认为新课堂需要教师扮演这样的几种角色:
1. 组织者。课堂上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拥有独特的想法,把说话的机会让给学生。老师应像能串起散落珍珠的工匠,把课堂变成闪烁着学生璀璨光芒的项链。
2. 示范者。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在课堂上要能露一手,敢于对学生说:“我读给你听,我写给你看,我演给你瞧。”小学生模仿力极强,有时你分析半天,心力憔悴,还不如示范一下,直观形象,学生很容易就领悟了。
3. 点拨者。语文教学的关键是能在动态的教学过程中善于抓住时机,巧妙点拨,在学生读得入情入境、议得有滋有味时,或者想不通、说不出时,点那么一下,学生便豁然开朗,从而深入文字内涵。
4. 激励者。作为老师,我们应该不吝啬赞赏,一个微笑,一个眼神,一句赞扬的话,一行肯定的文字,都足以让一个学生激动很久,甚至影响到他今后的人生轨迹。试想,我们如果打心眼里喜欢、欣赏学生,那么他们能不真心信任你吗?师生和谐,学生就能畅所欲言,个性就能得到舒展。
二、 尊重选择,教学应为“我需要”
教育不是告诉。语文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对文章的欣赏感悟必然都带有鲜明的个性。因此,教师不宜以自己的思想、喜好、阅读方式、思维模式来束缚限制学生,应该尊重学生的选择,变“千人一面”为“各取所需”。
1. 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阅读感悟。学生知识经验相异,兴趣爱好有别,内心需求也不尽相同。语文教材有许多课文结构为并列式,如《北大荒的秋天》《东方之珠》《桂林山水》《迷人的张家界》等等,这些课文完全可以大胆放手,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内容重点精读,学生只有自由地把学习的精力放在自己感兴趣的学习内容上,挖掘才会深入,理解才会到位。我听过著名特级教师支玉恒的《迷人的张家界》教学,他一反传统的模式,一上课就问学生知道哪些有名的旅行家?学生答知道徐霞客和马可·波罗,他当即让学生组成徐霞客旅游团和马可·波罗旅游团,并让两个旅游团各自选择喜欢的风景点充当导游介绍风景。强调要做一个优秀的导游,最起码的要求就是朗读水平要高,还要善于穿插讲述景物有趣的传说以助游兴。学生兴致高涨,立即选择自己喜欢的风景点先朗读,而后把神话传说串成解说词,课堂充盈着想象,让所有听课老师暗暗叫绝!
2. 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阅读感悟。当学生能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时,他就能够学好,并变得热爱学习。这不禁让我想到曾听过的一个《九寨沟》的教学片段。这位教师是这样教学的:
(1) 教师:同学们,我们准备参观九寨沟的湖泊,现在你就是导游,你要用最拿手的方法向大家介绍这个景点,看谁赢得的游客多。于是学生分组学习,或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美景,读读、议议;或用自己的画笔,画一画湖泊美景;或交流课前查找的有关湖泊的图片、资料等。
(2) 组织交流汇报。一部分学生展示并介绍自己画的湖泊,例如有学生画了一个清澈透明的湖泊,湖底画些五颜六色的石块。因为课文里写着“湖底石块色彩斑斓”。又如有学生把青山、白云等各种倒影画在水面,因为课文中讲“雪峰、森林、蓝天、白云倒映在湖水里,湖水五彩缤纷,被称为‘五花海’‘五彩池’”。一部分学生朗读有关段落,教师配上课件,意境美妙。还有几个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图片,开拓了大家的视野。更有一位学生向大家介绍了亲眼目睹的九寨沟风景……
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真正体现了对学生尊重和信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动起来,课堂上就充满了乐趣,就会形成主动、生动、互动的个性化学习氛围。
[作者单位:江苏省溧阳市城南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