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0366

[ 徐颖瑛 文选 ]   

“白露”何以“横江”?

◇ 徐颖瑛

  人教新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第二册中,把苏轼《赤壁赋》中“白露横江”中“白露”一词,注释为“指白茫茫的水气”,对于“横江”未做注释。这里对于“白露”的解释很让人费解。“白茫茫的水气”,不是雾又是什么?注者大概是注意到“白露”无法“横江”这个常识,又明白“露”和“雾”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东西,所以才故意称之为“白茫茫的水气”。但是,第一,谁都知道,“露”是落在物体表面的液体,“水气”却只能飘浮在半空中,苏轼怎么可能平白无故将二者混为一谈?而且,我们无法找到其他将“白茫茫的水气”称为“白露”的例子。第二,更重要的是,紧接“白露横江”的下句就是“水光接天”,如果“白茫茫的水气笼罩江面”,作者又如何能看到“水光接天”?明显前后矛盾,不合常理。而且,不管是从“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还是“月出于东山之上”“击空明兮溯流光”的描写中,都能看到当夜月光很明,能见度很高,根本不可能有“白茫茫的水气”。
  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笔者以为,其错误在于没有找到“白露”一词的正确出处。“白露横江”实际上是暗用《诗经·国风·秦风》中的《蒹葭》篇:“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原意是说因为天冷,露水逐渐变成了霜,苏轼直接用“白露”来代指霜,但在这里又多拐了一个弯,指如霜的月光。霜与月光给人的视觉感受非常相似,尤其是在寒冷的夜里,更让人难以分辨。唐代诗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有“空里流霜不觉飞”,“流霜”实指月光。吴小如先生以为“横江”句是从此句中化出(《读苏轼〈赤壁赋〉》),实不如由“白露为霜”化出更为直接。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更是为人所熟知。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是直接将白露与月光相联系的例子。“白露”不一定是霜,但“露”而变“白”,则一定是霜了。至于是真霜还是只指月光,在此诗中难以辨别,或许二者都有吧。杜甫《八月十五夜月》有句:“水路疑霜雪”,写中秋月格外明亮,让走水路的人以为是遍地霜雪,这和苏轼“白露横江”的经验十分相似。将“白露”理解为“如霜的月光”,那么“白露横江”的意思就是,“如霜的月光洒在整个江面上”,和下面的“水光接天”以及文中其他对月夜景象的描写完全协调一致,不再存在任何矛盾。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就是芦苇。这就和下文的“纵一苇之所如”有了文字上的勾连。当然,这里的“一苇”并不是说芦苇,而是用《诗经·卫风·河广》:“谁谓河广,一苇杭(航)之”,说一根芦苇都可以飘渡过黄河,苏轼用它来比喻极小的船。然此句之妙还不仅在此。《蒹葭》首章为:“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一般认为,这是写一青年男子对意中人的追寻。《赤壁赋》前文中有“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所歌为《诗经·国风·陈风》中《月出》篇,首章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意思是说,月亮出来多么皎洁,我的情人多么美丽,她婀娜柔美的身姿,在我心里搅起阵阵愁闷——因为不能和她在一起!苏轼一方面用此二句暗示自己等待月出,一方面又为下文歌“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埋下伏笔。对于这段“歌曰”,课本解释说是化用《楚辞·少司命》“望美人兮未来,临风恍兮浩歌”之意,但是,无论是文字还是意境,同时又和《蒹葭》的“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多有相似。值得注意的是,这三处由隐到显的“伊人”“佼人”“美人”,都是为诗人所追求而未及的。自《楚辞》之后,以美人喻君王,以追求美人喻追求君臣遇合以建功立业,已经成为文人表达的一个传统。联系苏轼被贬黄州的经历,可以看出,这个比喻十分恰切地表达了他失望于自己不能受到皇帝的欣赏重用、但又犹抱希望的心情。这层建功立业的意思又引出下文的曹操。自己是无法建功立业心存遗憾和不甘,但建立了丰功伟绩的曹操还不是已经灰飞烟灭?不过,这里的联系已经不再是表面的文字呼应,而是深层的思想层面上的发展了。
  教材对“横江”不做解释,也欠考虑。“横”的常见意义是:跟地面平行的或左右方向的,与“竖”、“直”相对。学生据此意很难理解“白露横江”。我们将“白露横江”解释为“如霜的月光洒在整个江面上”,其中“横”的意思就完全不是学生所知道的常见意。事实上,“横”还有“充满,遮盖”之意。如《礼记·孔子闲居》“以横于天下”注曰:“充也。”“充”就是充满的意思。《后汉书·冯异传》“横被四表”。“四表”指四周很远的地方,“被”是“加于,及于”的意思,“横”与“被”并列,也是“充满、遍布”之意。“白露横江”正是用的此意,而这个意义并不常见,教材应该予以注明。
  [作者单位:陕西渭南师范学院中文系]

“白露”何以“横江”?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