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0349

[ 孙万春 文选 ]   

教师在小学生写作思路生成中的作用

◇ 孙万春

  一、 小学生写作思路和思路情境
  作文是学生写作思路落实的结果,而写作思路则来自学生对自己生活的理解,来自与生活情境的心灵对话。
  好的写作思路是佳作诞生的前提。学生习作的思路反映了学生个人的思想、趣味。
  众所周知,学生的心灵世界与我们成人是有差别的。他们有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他们用自己独特的儿童视角看世界。因此,作为成人的教师要想对学生的写作思路的生成产生影响,就必须尊重儿童的世界,聆听孩子心声,必须用心发现孩子天真、淳朴的童心,要懂得尊重,敢于放手,善于激励和引导。惟此,才能够推动学生在写作中主动发展。
  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的经历和所扮演的角色都不尽相同,因此面对相同的生活情境,也会产生不同的感受。教师一定要尊重孩子与众不同的感受,同时要引导孩子的感受,因为只有把主观的感受融合到写实中去,写出的文章才是传神的,只要有意地引导习作意义的升华,写作就能够进步。真诚、自由、自主作文,我手写我心,才是写作的真谛。
  思路情境就是指能够满足学生需要和激发他们情感的情境。它可以是一件事情,也可以是一幅图画,还可以是一首乐曲。越是来自学生的生活实际的,越是能够拨动学生的心弦,也越能够激发学生与情境、与自我深入对话,学生也越能够由此写出佳作来。
  教师在指导学生习作的时候,特别应该关注学生的生活情境,关注学生在习作意义生成中的心理过程,注意引导学生与生活的多重对话,领着学生从与情境、自我对话走向写作思路的生成。
  二、 明确写作思路首先要心中有人、心中有境
  1. 以人为本,凸显人的价值——心中有人。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习作七,让学生参加一次体验活动,并写下自己的经历与感受。有的写作指导文章告诉学生,习作应该记叙生活中有意义的活动和事情。该文章中还引用了一篇《喝醉酒》的文章来作为反面的例子,告诫学生作文时应该慎重选材。然而就是这篇习作,记录了一位学生忍不住好奇心,偷偷一个人在家喝酒并醉倒的经历。该文描写细致,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孩子面对爸爸好酒感到不解的细腻心理。一个天真、充满好奇心的孩子形象跃然纸上。
  那么,是否所有的习作都必须关注生活的真谛,人生的要义?是不是学生的童趣、幼稚不能成为表现的对象?为什么我们的作文评价会失去应有的眼力?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在学生写作的时候,我们教师的指导是否需要一个宽容的心态、多元而且长远的视野? 是人为地设置写作的禁区,还是宽容地对待、合理地引导?
  每一个成长中的孩子,都有强烈的表达、交流的欲望。这就是作文学习和进步的原动力。教师一定要重视孩子一吐为快的心理需求。善于发现它、敢于保护它,而不是用成人社会的标准去限制它、扼杀它。当然,他们也有幼稚和不成熟的思想和趣味,教师也要积极引导它、推动它健康发展。
  习作是学生自我生成意义的文字表现,蕴含着学生的人生阅历和生活经验。只有孩子自己的经历和体验,才会产生丰富的意义,也才能写出真情流露的文章。同时,教师对学生消极甚至低级的趣味和追求的纠正是必不可少的,只是在纠正的时候,要多一点深入到生成的过程中、心灵里,尊重文章后面的那一个人,并且善于发现、肯定和引导学生健康的审美趣味和积极的人生追求,从而激发学生自我发展的要求。
  2. 抒情言志,有感而发——心中有境。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习作六让学生自选话题,收集整理他人观点并论述自己的看法。其中一个话题是“武松打虎算不算英雄”。有一位学生在有条理地叙述和他人讨论的过程后阐述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武松只身一人勇斗猛虎并击杀之,确实是一位武林高手,但算不上英雄。因为武松是在喝醉酒的情况下上山的,打死老虎纯属偶然,并非是主动上山寻虎为民除害。老虎出来伤人肯定是人类破坏了它的家园,它是迫于无奈,死于武松拳下实在是冤枉。小作者头头是道地分析了武松不算英雄的道理,充满天真和童趣。
  对于这样一篇有独特视角的习作,我当时只是单纯从技法上进行分析,诸如没有使用对比手法等等。现在回想起来我的指导片面、机械,因为我没有顾及学生的价值观念,所以学生听时有点心不在焉。后来和其他老师讨论后,重新批阅。肯定他小小年纪能够认真思考并提出有个性的看法实在难能可贵。请他在班级给大家讲“武松打虎”的故事,并指出他的见解是从主观愿望和客观结果两方面看待武松打虎,一分为二地分析问题。学生听后很有感触,写作思路更加清晰,思维能力也有了明显的提高。
  写作思路的生成和升华来自于学生当时的际遇,也就是对学生有意义的情境,所以我们应该特别重视的是学生的情绪和感受,因为它们是作文教学的资源。只要教者善于发现学生的情绪,善于因势利导,就一定能够获得作文教学的成功和快乐。
  三、 引导学生对写作思路深层次的多重思考
  写作是学生对生活和自我进行感悟、思考的过程,写作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感悟和思考的深度。教师要实现写作的有效指导就必须引导学生对生活进行深层思考。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习作五要求学生观察、研究一种植物并写下自己的发现和研究成果。很多学生家长种有仙人掌和仙人球,他们模仿一些作文选上的例文,以仙人掌为对象,写出了仙人掌耐旱的特点。到此,学生经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写出了自己的发现和研究成果,似乎已经达到教学要求。但有老师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能不能从仙人掌或其它植物身上学到一点做人的道理呢?
  带着这样的问题,学生们再次审视自己的写作思路。经过一番深入的思考,他们展开联想,提出“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要锻炼自己的忍耐力”等诸多新的体会,合情合理而又发人深省。对写作思路的深层思考因教师的指导被激发,以植物的特性立意,思考辐射到生活和人生,写作思路也由此升华。
  经过这样的努力,我们对写作思路的理解更加深了。看看以前的写作指导,往往只是针对已经写成的文章,而没有关注学生习作生成的过程。现在,当再次回顾这一篇习作的产生,不难从中发现了学生写作思路生成的轨迹。显然,作为未成年的小学生,他们的人生经历简单,内心情感、人生观和价值观往往是浅薄甚至可以说是幼稚可笑的。他们的写作思路不成熟、不严密、不深刻,也是情有可原的。文章的写作不能够依靠一次对话和一次生成就完成。所以,鲁迅先生说,不要看到一点就写,要多看看,多想想,再动笔。教师应善于发现其中的闪光点,并且积极鼓励和引导他们对生活和自身进行力所能及的深度思考。当然,这样的思考不是强加的,更不是不顾学生主观感受和思想水平的简单灌输,它应该是自然的、绿色的,它是建立在对学生感受尊重的基础之上的。教师不要包办代替,更不能强行要求,而应该面对学生的生活实际,做好启发和引导。
  [参考文献]
  ① 梅含辛:《关注意义情境引导二次对话》,《文教资料》2006年第6期。
  ② 潘新和:《中国现代写作教育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③ 王尚文:《语文教学对话论》,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④ 李维鼎:《语文言意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⑤ 肖成全等编著:《有效教学》,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⑥ 岳亚军主编:《兵法策略与语文教学》,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亭湖区步凤小学]

教师在小学生写作思路生成中的作用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