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0340

[ 朱树静 文选 ]   

巧疑善问,精彩无限

◇ 朱树静

  现在很多语文阅读课,虽然都很注重“提问”,但存在两大误区:一是在教学一篇文章时,总习惯设计一系列的问题,有难度较小的是非判断题或简答题,也有难度稍大的问答题,问题提得多而碎,或是大而失当;二是基本上以教师提问为主,学生很少有提问的机会。语文是一门人文性很强的学科,从某种意义上讲,语文教育就是人文教育。但在现实教学中,很多教师忽略了这一点。
  我曾看到某位教师设计的《谈生命》课文自读训练题,该“训练”把冰心这篇极富形象性、思想性的经典散文按字、词、句、篇、语、修、逻、文,设计成了十几道“标准化”选择题。我们很难想象,在这样的训练下,学生阅读《谈生命》时,是怎样的一种心境——没有形象的感悟,没有情感的冲撞,没有思想的启迪,只有对词语的记忆,对试题的判断,对字母的猜测!也许如此极端的“阅读训练题”不算普遍,但是类似这种把课文当做训练材料来讲的现象却是相当普遍的。
  课堂上,教师设置一些问题或拟定一些话题启发学生思考,这是很正常的事,但有些语文课堂中问题太多太碎,使语文课变成了问题研讨课,失去了它本应具有的情趣和韵味。所以如何巧妙地设置问题成了语文教师备课时必须关注的内容。
  首先,可以以课题为主线巧妙质疑。
  围绕课题质疑,既能使学生快速入文、入境,又能使教学过程清晰明了,在教学实践中可操作性较强,适用范围广,对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和条理性也有一定的辅助作用。
  如我在教《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篇课文时,就紧紧围绕课题进行质疑:“走一步,再走一步”是文中哪个人物说的一句话?是在何种情况下说的?这句话体现了人物怎样的性格特点?为什么这句话使“我”时隔五十多年仍记忆犹新?你从这句话中得到了怎样的启发?这几个问题囊括了概括故事内容、分析人物形象、理解文章主旨、获得感悟启发等诸多方面,学生学习课文时兴趣大增,思想上不感觉劳累紧张,而是在一种放松的情绪状态下深入对文本的学习研讨。再如教授《孙权劝学》这篇文言文时,我也是以课题为主线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对文本的理解:先用“孙权劝谁学习?为什么劝其学习”激发学生理解文意的热情和兴趣;然后用“劝学成功了吗?何以见得”这个问题引导学生讨论文章的写法;再用“从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中可以看出这三个人物分别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这一问题引导学生探讨人物形象;最后用“从孙权劝学的故事中受到怎样的启发”来引导学生交流学习心得。经常以课题为主线巧妙质疑,会逐渐培养和增强学生自学文本的能力,能使学生形成比较严谨缜密的思维习惯。
  其次,设置主问题,给学生充分思考的空间。
  主问题是教学中有质量的、立意高远的课堂教学问题。这一问题设计的着眼点之一是整体阅读、深化理解,往往体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特点,在教学中具有一问能抵多问的艺术效果。这里所说的整体阅读,不是指让学生读课文并大致知道课文写了什么内容,而是让学生围绕着一个或者几个“话题”对课文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理解。这就要求给学生一个“抓手”,让学生在这个“抓手”的导引下得到真正深刻的阅读体会。在这方面,“主问题”可以说有着绝对的优势。
  比如,鲁迅先生的《社戏》一文,以“我”看社戏的经过为中心情节,一般的教学设计大多是按照小说的三个要素来展开,先梳理情节结构,然后分析人物形象,赏析景物描写。这样的设计,难以激发起学生阅读的兴趣。我在教学时先引导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情节,分别是“随母归省——钓虾放牛——戏前波折——月夜行船——船头看戏——月下归航——归航偷豆——六一送豆”八个片段,然后根据七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情感特点、兴趣特点设计了两个主问题:1. 你读哪一段情节觉得最有情味?说说理由。2. 你认为文中哪个段落或句子写得最精彩?说说理由。
  因为文中有很多充满童真童趣的情节可以调动学生童年生活的体验,触动了学生的兴趣点、情感点,因而学生说得兴味盎然。
  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设计就是用精、少、实、活的问题激活课堂,有效地简化教学头绪,使教学内容于单纯之中表现出丰富,于明晰之中透露出细腻。“主问题”设计要充分考虑到文本实际与学生学习的实际,要保证学生在这个主问题的激发下能够迅速充分展开活动。主问题设计的切入点、难易度要紧扣住学生的认知点、兴趣点、情感点,同时也要紧扣住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这样的教学才可能是高效的。
  再次,以学生为提问主体,引导学生以自身的阅读感受为起点进行质疑。
  阅读本来就是一个主动探究的过程。在阅读之前,学生与这个世界有一个对话的过程(即观察、感受与思考的过程),学生与世界对话的结果是学生获得了对这个世界的解读。在作者写作之前,作者与这个世界也先有一个对话的过程,其结果是作者获得了对这个世界的解读,并以文学的手法表达出来成为作品,作品是作者对这个世界的解读的意义的载体,即“文本”。“在阅读过程中,学生首先与文本展开对话(即解读作品字面意思的过程),通过与文本的对话,达到与作者心灵的对话与交流,达到与作者就这个世界的某个方面(即作品的主题)开展对话与交流的目的。因此,阅读,从其自然固有的本来面目来说,是一个主动探究的过程:学生通过阅读作品(文本),探索、研究、理解、发现作者对这个世界某个方面的观察、感受与思考。学生之所以能够去主动探究,是因为他们对这个世界已经有一些初步的朴素的认识”。①所以说,阅读本来就是一个主动探究的过程。
  教师在提问时要充分关注学生的阅读感受与体会,可以先给学生提问的机会,引导学生主动质疑,开展探究式学习,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在教学实践中,我觉得以学生的阅读感受为起点开始教学,能够真正适应学生的阅读需求,从教学的源头(教学目标、重点及难点)开始就尊重学生、解放学生,使教学真正走进了学生的心灵,极大地释放了学生的思想和激情,使学生从一开始就处于一种主动探究的阅读亢奋状态。“如果能够处理好感受与理解两个教学阶段的关系,学生整堂课都会学得积极主动,兴味盎然。久而久之,必将形成学生自主阅读学习的良好习惯,形成自主学习和创造性学习的能力。”②这不正是我们开展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吗?
  此外,以学生的阅读感受为起点引导学生提问,还有以下优势:
  第一,能够真正落实“备学生”的要求,使教学更有针对性。
  精心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在备课的过程中,既强调备教材,也强调备学生,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进行教学设计。这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只是教师的一种预测,一种分析,一种经验,未必准确。相比较而言,从学生阅读的感受或问题开始教学探究,更能“备”好学生,更贴近学生的阅读实际需要,更有针对性,更科学,更有效率。
  第二,符合阅读鉴赏的规律,是一种真正的真实阅读。
  阅读鉴赏的一般程序是艺术感受——审美判断——寻索玩味,从感受开始,逐步加深理解,从中获得人生的启示和审美的享受。首先让学生阅读,珍视学生的阅读感受,由此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理解探究、鉴赏评价,符合阅读鉴赏的一般规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诚然,阅读教学不同于文学欣赏,但对已有一定阅读基础的学生进行这种真实的阅读,应该是有利无害的。
  常言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得好,能为学生搭设思维的跳板,让他们向更高、更远的层面飞跃。教师适时适度、而且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养的进程,不仅能给教者带来无尽的教学兴味,而且也给学生带来思考的快乐。
  [参考文献]
  ① 孙春成:《新语文课堂:探究教学法》,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2页。
  ② 亓成功:《关于阅读教学“起点”的思考》,《语文教学通讯》,2007年第3期,第28页。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晓庄学院附中]

巧疑善问,精彩无限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