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0353

  

合作学习,不能“退伍”

◇ 陆华山 李月红

  新课程实施以来,“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走进课堂,成为基础教育改革的一种新举措,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作为对传统教学组织形式的一种突破和补充及新课程理念的具体体现,已经被广大教师越来越广泛地运用于课堂教学之中,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但因为在实际运用中还存在的一些误区:小组分工不明,导致陪衬的多,唱主角的少;没有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空间,形成了泛泛而谈,最终自主异化为自流,合作学习成为变相的“拉郎配”;凡事皆合作,使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凡此种种,大大降低了合作学习的成效,降低了课堂效益,使得“合作学习”一度成为众矢之的,频遭诟病,挫伤了一线教师继续进行实践尝试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合作学习”悄悄退居二线。其实,只要我们把握合作学习的本质规律,创设适合合作学习的环境,优化小组合作学习的外在形式,就能真正体现合作学习的功能与价值,从而使课堂焕发出无限生机与活力。
  一、 把握合作学习的精髓
  1. 合理安排组别,增强合作信心。小组的组建,一般可安排4—6人,最好是4人一组。分组前,应该考虑以下因素:
  (1) 学生的学习成绩。保证每个学习小组中都有各个学习层次的学生。
  (2) 学生的能力。有的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强,有的学生观察能力强,有的学生思维比较深刻,将这些具有不同优势的学生组合在一起,不仅能提高小组活动的效率,更有助于每个成员的全面发展。
  (3) 学生的性别。在合作小组中混合男女学生,可以丰富小组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视角,而多视角的产生可以大大丰富学生的思维。
  (4) 学生的家庭背景。学生在小组活动中遇到来自不同家庭背景的同学,这样的合作经验将有助于学生应对真实的社会生活。
  组长一般先让能力强、学习好,并且乐于助人,有合作精神的人当。开始一段时间,教师要培养组员友好合作的习惯,培养组长管理、组织的能力。通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和学习后,可轮流让每个组员当一当组长,展示展示他们的领导和组织的能力,体验一下成功的喜悦。这样,既可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愿望,也可增加学生合作的信心。
  2. 培养合作精神,营造融洽氛围。课前预习,可以淡化教学难点,减轻课堂教学负担。小组合作预习,更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精神的重要手段。在小组合作预习中,学生的认识更全面,提出的问题更突出,更具有代表性,因为这是集中了更多人的智慧。例如教学《敲开世界冠军的大门》一文,揭题后,我引导学生针对课题提问,经过筛选,学生的主要问题有:“敲开世界冠军的大门”是什么意思?谁敲开世界冠军的大门?他是怎么敲开的?他为什么能敲开世界冠军的大门?其实,这些问题你们读过课文就知道了。希望在读的过程中不认识的字、不明白的地方能在小组内讨论解决。因为问题从学生中来,是学生关心的,这样的问题有吸引力,有挑战性。学生开始了预习,小组长更是积极自读、督促检查别人读。在讨论中,出现问题,每个组员都能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得到锻炼。这样的课堂学习师生双方都有一种轻松愉快的感觉,并能在一种融洽的氛围中完成学习任务。
  3. 明确合作主题,收获愉悦体验。合作学习需要围绕一个主题或问题来展开,而这个主题往往是学生提出且经过教师梳理,具有一定的思考力度,能体现教材重点、难点的,这样的问题不宜多,有讨论的价值。如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在初读课文后,我安排了一个质疑环节,针对学生提出的形形色色的问题,小组筛选,老师引导,得到“鲁迅先生为什么会赢得那么多人的爱戴”“课文通过哪些事例来体现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崇高品质的”这两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课堂上我就让学生从反复读书中去寻找、思考答案,在小组中合作、交流,学生在合作、探究的氛围中很自然地找到了问题答案,从中体会到了合作学习的愉悦。当然课堂上不是大事小事必合作,要看有没有合作学习的必要,有没有合作学习的价值,还要讲究合作学习的效果。
  二、 发挥合作学习的功效
  1. 创设情境,激发合作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是成功的先驱。小组合作学习要想发挥其合作功能,教师首先应创设教学情景,使学生产生合作兴趣,这样学生才有可能积极合作,共同学习。如教学《林海》一文,在学完岭、林、花等段落后,学生对大兴安岭的美丽风光已初步领略,此时更迫切地想亲眼看一看大兴安岭的景色。这时我安排学生去画一画、说一说,再播放大兴安岭录像片,让学生真切地感受林海的美。最后分小组朗读,学生情趣盎然,从他们的朗读中能真实地感受大兴安岭的美。这样既分散了教学难点,又激发了学生合作学习的兴趣。小组内的每个学生都在积极的活动中得到动手、动脑的机会,体验成功的喜悦。
  2. 烘托气氛,培育探究精神。新课程标准要求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所以教师在课堂中应注意营造探究氛围,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合作讨论、共同探究,尝试合作,学到知识。在学完《将相和》一文后,我让学生编排课本剧,学生在编排负荆请罪这一故事时,又一个产生了疑问:蔺相如处处躲着廉颇,分明是个胆小鬼,课文还说他好,我看不怎么样。我觉得这是一个深化课文内容理解的契机,于是分组进行讨论,学生在讨论中更加全面认识了蔺相如这个历史人物,更为蔺相如的人格美而感动。
  3. 真诚激励,满足合作欲望。小组合作学习虽然有利于培养学生集体意识和合作精神,但如果组织不当,就很容易出现拉大学生差距的现象,学习好的始终唱主角,差的学生总等待别人的帮助,等待别人说出答案。所以开展小组评比活动,给小组打分是激励每个学生都认真学习的好办法。这样成绩好的学生就会感到为了小组的荣誉不能只顾自己学会,应该帮助差一点的组员;差的学生来自集体的荣誉感使他们觉得不能拖小组的后腿,应该主动学习。这样,小组内很容易产生互帮互学的好风气,也使每个学生获得成功的机会。
  三、 转换合作学习的角色
  新课程的启动,学习方式的变化,呼唤着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的职责已从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越来越多地向“学生学习的伙伴”“平等交换意见的参与者”“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转变,成了合作学习的首席。因此,教师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时刻要变换自己的身份,时而是一个促进者,时而是一个合作者,时而是一个帮助者,时而是一个激励者,时而是一个参与者。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采取的都应是一种友好的、建设性的态度和行为,既不能过多地干预学生思考的过程和结果,“剃头的挑子一头热”;又不能对学生的困难和疑问袖手旁观。当然,在此过程中,教师既要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同时又要加强指导。指导学生选择有价值的学习内容,如:自己感兴趣的,不懂的,重要的,特别是有关理解、积累、运用语言方面的。老师既然是学习伙伴,同样有选择学习内容的权利,并要善于用自己的示范加强对学生的指导。老师在学生选择学习内容不够到位或只是零零碎碎的时候,还要处理好点与面的关系,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总之,有效的合作学习,能够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它让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挖掘个体学习潜能,使学生在互补促进中共同提高。教师在新的课程环境下,必须重新审视合作学习的价值,积极营造适合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环境,给自身角色重新定位,时刻把握“以生为本”的核心理念,使我们的课堂教学不断焕发出生命活力。
  合作学习,不能“退伍”,期待合作学习以优美的姿态重回课堂。
  [陆华山:江苏省南京市琅琊路小学]
  [李月红:江苏省南京外国语学校仙林分校]

合作学习,不能“退伍”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