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由教师、学生、学习内容和媒介四个基本要素构成,在实际教学中,这四个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缺一不可的,这四个要素的有机结合构成一个又一个运动着的整体,这就是教学过程。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双方和生生多方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过程永远是流动的、发展的、变化的,具有不确定性。教学就是在教与学组成共时、多向、交互的活动中,实现师生、生生之间思维碰撞、情感沟通、智慧互补、资源共享,从而不断“生成”新的思路,形成生机勃勃的教学状态。
作为构成课堂教学过程的要素之一——媒介,一直为广大教育者所关注。随着教育信息技术的日益发展,交互式电子白板以其操作便捷、功能齐全、资源丰富等优势逐渐被引进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其功能,将会使师生互动方式更多元,教学效果更显著,更利于师生共同成长。现结合教学实践来谈谈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一、 兴趣的滋生点,情感的催化剂
兴趣是语文教学的原动力,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情感,语文教学才会有生命,才会有效。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灵活运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情感,使其在积极主动的状态下走进文本并浸润其中,与文本、作者多维度、深层次地对话。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一年级下册《咏华山》时,在指导诵读“啊!华山真高哇”时,由于一年级的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单纯要求读出华山的高,学生很为难,往往泛泛而读,缺少自己的理解、感悟。为此,在指导朗读时可以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绘画功能促进学生的感悟。在一个学生朗读后,请班上同学上白板画出心中的华山。学生从画面上感受到华山的高度,教师再根据学生的绘画和朗读情况及时点拨,读、画、悟循环往复,华山的高自然而然移植到孩子们的脑海中,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朗读的兴趣被激发出来了,图文结合,互动互补,有效地提高了学生感悟水平、朗读水平。再如苏教版六年级上册《安塞腰鼓》,这篇课文将咚咚的安塞鼓声演绎为一首感人肺腑、激动人心的鼓曲,表现对美好未来的无限渴望,洋溢着浓郁的民族风情。课文开头远镜推入,由远及近,近镜细拍,结尾又远镜淡出,远近遥相呼应,充满空灵的艺术境界。值得关注的是课文头、尾则是静态,中间呈现动态。课文用语短小精炼,对偶回环舒缓,排比气势磅礴,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因此这篇文章在教学时宜读不宜研,为了给予学生自主学习感悟空间,激发学生情感体验,可以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提供的音乐、视频,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配上相应的音乐、视频,利用白板的回放功能,互动评议,逐步深入,读出场面的静谧、场面的欢腾,读出黄土高原人民的精、气、神,从而体会到浓郁的民族风味、深厚的民族文化、豪迈的中国情结。
二、 学习的资源库,语言的发展区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区信息中心充分利用电子白板的内置资源库,根据各年级的教学内容收集、整理配套资源,并按照图片、动画、文本、视音频等归类放置资源库中,上课时充分依据学生个体情况灵活运用资源,为有效教学提供了便捷。在教学中,由于学生的生活境遇、认知水平等原因造成个体情况不一,因此对资源运用的时间、数量、次数也是不一样的。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水乡歌》时,一位教师在苏州执教,在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文本重难点——“千首曲,万首歌,装满一箩又一箩, 唱咱水乡新生活”后,要求学生仿照诗歌形式创编诗歌。由于学生生活在水乡,站起来发言头头是道,课堂高潮迭起。后来应西藏相关学校邀请,这位教师到西藏教学。考虑到西藏学生对江南水乡不了解,因此在教学中,他利用白板贮存资源功能,改变教学程序,先让学生观看相关图片、视频,运用远程功能采访生活在江南同年龄的孩子、农民。在这个基础上再让学生创编诗歌,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进行品味辨析、进行比较揣摩,了解语义的细微差别,以此来培养学生的语感,发展学生语言。例如苏教版二年级下册《台湾的蝴蝶谷》一文中有这么一段话:“每年春季,一群群色彩斑斓的蝴蝶飞过花丛,穿过树林,越过小溪,赶到山谷里来聚会。”在这句话中,作者用简洁凝练的语言将蝴蝶赶到山谷聚会的情景描写得准确生动,特别是一串动词的运用,非常精准。而我们教学的对象是二年级小学生,他们对这些动词的理解是模糊的,至于这些动词的细微差别他们更难理解。为了让学生感悟文本的语言美,琢磨作者用词的准确,我们在教学中用电子白板创设出争奇斗艳的花丛、高大翠绿的树林、清澈透亮的小溪,在学生熟读课文后请同学上台帮助电子白板上的一群群色彩斑斓的蝴蝶到山谷中聚会。在学生拖拉被无限“克隆”的蝴蝶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帮助学生辨别“飞过”“穿过”“越过” 这些动词的细微差别,从拖拉速度上引导学生感受蝴蝶去山谷聚会的迫切心情,也理解了作者用“赶”这个词的精妙。
三、 思维的加油站,创新的发源地
语文教育离不开语言,离不开思维。《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要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而结合文本特点和学生认知水平,合理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能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例如在教学《奇妙的克隆》时,由于学生对克隆技术不了解,但又对这种技术充满了好奇心,具有迫切想了解的心理。学生想了解马铃薯切成小块后如何收获许多新鲜的马铃薯;被切成小块的仙人掌落地不久如何生根,长成新的仙人掌;“多利”是如何克隆的……而交互式电子白板则可以根据学生的需要及时播放、停止、放大,展示教学材料的动态和细节,在必要时可以回溯和重现克隆过程和细节,让学生对克隆技术有更深入的了解。由于了解了克隆的原理,学生在围绕“奇妙的克隆技术正向人类展示它诱人的前景”这句话展开想象时没有无依据、不切实际地空想,而是叙述得当,想象合理,有一定创新意识。而《埃及的金字塔》一文中,课文用了一系列的数字来说明胡夫金字塔的宏伟和精致。中心词“宏伟和精致”是学生在初读课文后一下子就能感受到的,但课文是如何描写金字塔的宏伟和精致呢?学生在充分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在白板上面亲自操作,通过白板随机标注、圈画等功能展示出学生的思维轨迹,可以一览无遗地看出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广阔性等,而在师生互动交流评价中则进一步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讲述“这些石块磨得很平整,石块与石块之间砌合得很紧密,几千年过去了,这些石块的接缝处连锋利的刀片都插不进去”时,以往的图片只能展示金字塔的远景,而对细微之处图片是显示不了的,而交互式电子白板则可以采用放大的功能展示石块的接缝。通过展示,学生进一步感受到金字塔的精致、埃及人民的智慧。讲述到“这座金字塔高146米多,相当于40层高的摩天大厦”时,虽然文本用举数字和作比较的方法来说明金字塔的高大,但是在教学中,如果引进电子白板,那么效果就不一样了。先利用白板的拍摄功能,为一个学生现场拍照,通过白板上的金字塔按比例缩放,与学生照片相比,学生看到对比图后无不被金字塔的宏伟高大所折服,从而产生探究“古埃及人民到底是通过什么样的技术建造成这样宏伟、精致的金字塔的”“我们现在能不能运用高科技建造出更完美的建筑呢”的欲望,激发了学生探究与创新的意识。
虽然交互式电子白板以其优势在教学界异军突起,但在课堂教学的使用过程中还应该有些节制。
一、 辅助作用。电子白板不是交互式语文教学主体,它在教学中只起到辅助作用,而我们要利用其互动等各种功能帮助学生阅读、感悟、思辨,引领学生驻足、回味、推敲语言,进而读懂文本、感悟道理,直至达到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和谐统一。
二、 合理运用。语文姓语,语言文字的意味是无穷的,魅力是永恒的,我们在认真钻研解读教材和了解学情的基础上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功能,运用时一定要考虑时机、内容等,一定要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多一些简约,少一些繁琐;多一些朴实,少一些华丽。让学生发出原生态的声音,切忌“喧宾夺主”。
三、 把握尺度。交互式电子白板用在学生需要时才是最好的。在教学中不要什么都用媒介展示,让学生养成依赖性,形成什么东西不理解老师就会用媒介帮我们解决的期待心理,久而久之,学生的感悟能力、想象能力、思辨能力等就会退化。在教学过程中该想象的地方就还他想象的空间,该品悟的地方就还他品悟的时间,让学生在思考语言内涵、咀嚼语言滋味、体验语言情感的过程中受到熏陶和启迪。
总而言之,在语文教学中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要追求整体的和谐,这好比烹饪一道菜,主料、配料、佐料都要搭配得恰到好处,烹制时的火候也要掌握得恰到好处。只有这样,我们的语文教学才会因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交互式电子白板而更丰富、饱满、充盈、灵动!
[作者单位:苏州市平江区教育文体局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