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0437

[ 梅志军 文选 ]   

遇上你是我的缘

◇ 梅志军

  与书结缘,是人生一大幸事。我总觉得自己与书的邂逅有着那么多美丽的偶然。
  小时候,特别巴望着过年。不只是有新衣服穿,有好东西吃,更重要的是家家户户都会挂上年画——不少年画就是放大的连环画。连环画只有在“小人儿书”上才能看到,而这对于我们这些穷乡僻壤的农家孩子来说是不可多得的奢侈品。从祖父家的《济公传》,到桂根大伯家的《雷峰塔英雄传》,再到二奶奶家的《建国十大元帅的战斗故事》……好多字不认识不要紧,那个性十足、栩栩如生的人物,环环相扣、跌宕起伏的情节,早已让我目不暇接、回味无穷。现在想来,当年刚进师范,以师一新生的身份,与师二师三的学哥学姐同台竞技,却摘得讲故事比赛的桂冠,这儿时看年画的经历一定帮了不少忙。
  完小毕业,转入镇上小学就读五、六年级。因农家孩子的勤奋为数学张老师赏识,我被推选做数学课代表。那时的张老师是学校的教导主任,他的办公室里有好几张书橱,那里存放着全校的“精神食粮”。每一次送作业本到张老师的办公室,我总喜欢在那儿逗留一会儿。或许是我那直勾勾的眼神太过显眼,抑或张老师早就有意,在我们师生熟悉了半个月后,一次送交作业本后张老师让我自己到后面书橱里选上一两本书拿回家看。当时,我激动得头皮发麻,短暂的几秒钟里不知所措。拿到手的第一本书是心仪已久的《小英雄赖宁》。接着,《闪闪的红星》《西游记》《荡寇志》……似贵如油的春雨洒在我这农家孩子饥渴的心田里。于是,每从张老师那里取回一本书,总是如饥似渴地“扑”在上面,连“斗鸡”“挤暖”等玩耍时间都被占去。不过,那时的阅读带着明显的功利性,为了贪多,为了得到张老师一个赞赏的眼神,不少书只能是囫囵吞枣,好在没给以后的读书留下“消化不良”的后遗症。
  初中三年,因当时“武侠风”盛行,学校“因噎废食”,杜绝一切课外书进入校园,我与书有了短暂的“分手”。只在中考前两个月,语文老师为了让我们在“文史知识”这一块不失分,让我们强记恶补了不少古今中外的作家和作品名。现在,我还清晰地记得“无产阶级文学之父”高尔基的原名是“阿列克塞·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不过,余下的就所剩无几了。
  1993年夏天,“鲤鱼跃龙门”,我考上了江苏省东台师范学校,并有幸成为特级教师冯为民先生的学生。他让我与书“再续前缘”。冯先生与我们同进这所学校,他是从当地一所高中调入的,任教我们《文选》。第一次上课,他上演了一出独角戏。课堂是诗词歌赋的荟萃,但我们不知所云,如听天书。我知道,冯先生亦如我们一样茫然,高中和师范一样年段的孩子,诗词歌赋的积累悬殊竟然这么大。
  第二天上课,他手捧一本装帧精美的《现代汉语词典》。我们都知道那是一本刚刚发行的词典,定价为55元,只比当时教师工资少几十元。他告诉我们,在接下来的一学期里,他的课堂上,谁记住的诗词歌赋多,谁就是这本词典的主人。于是,我班兴起一股“诗词歌赋”热,到现在,我的书橱里还珍藏一本简装版《唐诗宋词鉴赏》。虽然,那本词典被能背诵将近三百首唐诗宋词的辛亚东“独得”,但我们都很高兴,因为那段时间我们没有了师范生应有的迷茫,我们真的读了不少书,我们身上有了书卷气。扪心自问,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得归功于那本“词典”。
  走上工作岗位,正赶上我国第八次课程改革在华夏大地如火如荼地开展。为了让《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的要求落到实处,我和我的学生一起“我读书,我快乐”。于是,一只大木船载着我们来到油麻地,与桑桑一起接受人生的启蒙;和肖晓、金铃一样,我们正直、善良,有着一样的愿望——做个升旗手,做个好孩子;我们相约来到《上下五千年》,采撷历史长河中泛起的一朵朵浪花;我们崇尚自由,向往自然,跟随鲁滨逊探险创造……
  有一首歌唱得好“遇上你是我的缘,守望你是我的歌”,我想,我与书美丽的邂逅在不知不觉中变成了幸福的守望。
  [作者单位:江苏省大丰市大桥镇第二中心小学]

遇上你是我的缘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