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0425

[ 朱庆和 文选 ]   

情深意浓 境界高远

◇ 朱庆和

  【原词】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赏析】
  这首脍炙人口的中秋词,从诗前“小序”来看为熙宁九年(1076)苏轼在密州超然台饮酒赏月时所做。诗人“欢饮达旦”,醉后抒怀,“兼怀子由(苏辙)”,表达词人外放期间寥落的情怀,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无限热爱。全词以“问”为情由铺垫,以最后的“答”为结果明旨,情深意浓,境界高远。难怪宋代胡仔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苕溪渔隐丛话》)
  上片咏月弄影,超尘独立。开篇问月问年,自问自答。先是问“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词人借用李白“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的诗意,通过向青天发问,把读者的思绪引向广漠太空的神仙世界。接着问“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探询月轮肇始、天阕年代,油然生天上之奇想,说明作者在“出世”与“入世”,亦即“退”与“进”、“仕”与“隐”之间抉择上深自徘徊的困惑心态。从问月到探月的过程,足见笔势回折,开合跌宕,也为转向人间,感叹天阕楼高寒不胜之。“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第三问,与前两问构成鲜明的对比,虽然写词人对月宫仙境产生的向往,但是更传达出词人对超凡脱俗的疑虑,以及寄寓着作者出世、入世的双重矛盾心理。因此最后问“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这里反映了词人面对现实生活积极思考的态度,突出了词人人文精神的觉醒——世上惟有亲情最温暖,人间大爱是真情。也是苏轼入世思想战胜了出世思想,表现了词人执着人生、热爱人间的感情的真实心声。同时也为下阕的一问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下片以月衬情,托物寄远。词人用天宇间月亮的“圆缺”来喻人间的“离合”,化景物为情思间,笔锋转向写人间情谊。“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中的“转”“低”“照”,三个动词形象化地表现出月移夜深,怀人无寐,辗转反侧的情状。转和低都是指月亮的移动,夜深沉静。月光像个捉迷藏的顽童,转过朱红的楼阁,低低地穿过雕花的门窗,照着屋里失眠的人。接着思考“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是最后一问,看似恼月照人,增人“月圆”“人缺”的怅恨,实质上借月念情,抱怀人心事。“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世间总有悲欢离合,像天上的月亮有阴晴圆缺一样,这是亘古以来难以周全圆满的憾事。此句流露出了词人百感交集的人生体验,既包含了对人生无奈的感叹,又表现了洒脱和旷达的性格。既然人生之命途和自然规律不可违抗,那么人间悲怨、不平,当与月之阴晴圆缺等同。人生应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珍惜生活,求得安慰。于是在结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词人化用谢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句意,直抒胸臆,表达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希望人们能够永远健康平安,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在中秋之夜共同欣赏天上的明月。这里是对远方亲人的怀念,更是一种祝福。既富于哲理,又饱含深情。
  总之,诗人运用形象的描绘和浪漫的想象,因月成景,由月生情,又以月明理,通篇围绕中秋之月展开描写、抒情和议论,把自己对兄弟的感情,升华到探索人生坎坷不幸与乐观洒脱的哲理高度。全词融情趣、意趣和理趣于一炉,意韵深远,耐人寻味。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明达中学]

情深意浓 境界高远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