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情境教学因其“形真、情切、意远、理蕴”的鲜明特色,在陶冶学生情感、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方面有独特作用。如何发挥这个作用?我的体会是:
一、 探究问题,以疑促思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有疑问才能促使学生去探索、去创新。创新意识来自质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创设探究性问题的情境,激发儿童创新欲望。如教《乌鸦喝水》这篇课文,课开始,我边画简笔画边讲故事:“有一天,太阳火辣辣地照射大地(用红粉笔勾画太阳),树叶一动也不动(勾画绿树),小鸡、小鸭们热得张着嘴,都向树阴下奔去,这时一只乌鸦飞来,它很渴,到处找水喝,终于找到一个装着水的瓶子,可乌鸦面对瓶子却发了呆……”当孩子们沉浸在情趣中,老师提问:“乌鸦为什么面对瓶子发呆?它喝到水了吗?”在色彩鲜明的画面与富有情趣的故事的刺激下,经老师这么一问,引起了好奇心,同学们情绪马上活跃起来,一种求知的欲望油然而生,对学习课文产生了兴趣,继而凭借课文与实物演示,乌鸦发呆的原因与喝到水的方法就出来了。继而教师再设疑:石子投进瓶里,水面为什么会升高?(石占水位置)还有没有其他更好的方法让乌鸦喝到水?孩子们于是置身在一种探索问题的情境中,产生对新知识的渴求,并在兴趣的激励下形成探索动机:有的说把瓶子斜搁在石子上,有的说用石子打掉瓶颈,有的说用吸管,还有的说用翅膀夹住瓶子……这些独特的见解,是创新意识的萌芽,老师应予肯定,鼓励再探索。
二、 诱发兴趣,发散思维
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培养儿童的创新能力不仅需要以知识和智能为基础,而且还需要培养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创造兴趣对创造能力的形成及发展有启动导向功能。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紧抓激发学生创造的动机,诱发学生创造的兴趣。如教《新型玻璃》一课,可把它变为“新型玻璃自我介绍现场会”,让学生选一种自己喜欢的新型玻璃,用拟人的手法介绍其特点与用途。可变枯燥、生疏的科学知识为亲切、有趣的交谈。这种教法对教材略作改动,便能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和创新潜能的充分挖掘。“同学们,你们愿意争当小小发明家吗?”激发学生想象出更新、更妙的玻璃。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一次有益尝试。学生凭借知识和生活实践、社会实践,展开了丰富的想象,产生了奇特、新颖的想法。如针对科索沃战争,他们想设计一种“隐身玻璃”,让我国使馆免遭导弹侵袭;针对台湾大地震,又想设计一种“防震玻璃”,让高楼大厦不致倒塌……这样的语文课,已经由一般性的语文学习和训练转变为以创新精神和实践为重点的素质教育了。
三、 感受体验,深化思维
小学语文课本为儿童展现了丰富的情感世界,教学时,只有让学生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去体验作品的情感历程,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才能使他们真正受到熏陶和感染,形成内在的精神力量。如《登山》这一课,重点写列宁两次走危险的小路过程,教学时只有引导学生充分体会小路的“险”才能充分感受列宁坚持走这条险路的勇气和魄力。教学前除了将课文插图放大或用录像引导学生直观感受险境外,还可精心设计模拟危险路段的木制教具,让学生体验小路的险峻,然后提问:“列宁明知路险,一失足就会掉进万丈深渊,粉身碎骨,为什么他还要坚持走险路?”让学生在身临其境的体验中,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后悟出:革命者决不会轻易放过每一个可以锻炼自己意志的机会。渲染气氛后再设疑:“列宁为什么要在第二次走过险路后才解释原因?巴果茨基为什么第一次面对险路那么害怕,第二次却顺利走过去?”引导学生以疑促思、深化思维,这样学生对伟大的革命导师“压倒害怕”的大无畏精神及敬佩之情就会进一步深化。
四、 图画显示,异中求新
小学语文教学中,利用挂图、插图、投影、剪贴画再现课文描述的情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教学中不仅可以充分利用图画再现情境,而且可以给静止的画面增添动态的感觉,让学生静中看到动,从有限的画面想到无限的画外,感受画中的情,听到画中的音。处于特定的情境中,学生有了思维活动和依托,就可展开想象激发创新了。如教《曹冲称象》一课,当学生为曹冲巧妙的称象办法拍手称绝时,教师提问:“是否还有比曹冲更好的称象办法?”此时,图画上两条大小一样的船在水中,一条船装象,一条船装石头,两条船船舷吃水一样(说明象、石头重量一样)。老师可以因势利导提出:“假如没有水时……?”学生凭借聪慧和能力积极独立地思考问题,主动探索,创造性地提出好多巧妙办法。
[作者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市幸福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