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滥竽充数》是苏教版语文第九册第八课的一则成语故事。故事讲的是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许多人一起吹竽,南郭先生不会吹,也混在中间充数。后来齐湣王继位,喜欢一个一个地吹给他听,南郭先生只好逃走了。这个成语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行家里面充数,或比喻拿不好的东西混在好的里面充数。
在这节课快结束时,我提出了一个问题:“学了这个故事,你觉得南郭先生是个怎样的人?”学生纷纷举手回答,其中有一个学生说:“我觉得南郭先生很聪明,他知道齐宣王爱听众人一起吹竽,就混进吹竽队里,骗了一次又一次。后来听说齐湣王爱一个一个地吹竽给他听,就溜走了,说明他会见机行事。”其他学生听了,有的点头说对,也有的窃窃私语,不知对否。很显然,文中的南郭先生是个骗子,他在乐队里滥竽充数,骗吃骗喝,我们当然不能以赞赏的眼光去看待他的这种行为,这位学生的理解显然是不恰当的。但是,我没有急着给出观点,而是把问题抛给了学生:“你们认为南郭先生聪明吗?”学生们经过思考和辩解,最后得出了一致的结论:南郭先生是有点小聪明,但他的聪明用错了地方,他用来骗人,那就是骗子,是坏人。聪明是用来赞扬一个人有智慧、有头脑的,不能用来形容南郭先生这样的人。我又紧接着问:“那你觉得用什么词来形容他比较好呢?”学生随即说出了狡猾、投机取巧、弄虚作假等词语。
“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出“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不同的学生由于价值观不同,学习的体验就不同;同一学生在不同时期关注点不同,体验也不同。但是,在学生的阅读实践中,个性体验和社会价值观常常会发生冲突。如这个教学案例中,学生用“聪明”这个词来形容南郭先生,这肯定是与社会价值观相违背的。这个时候,教师就要发挥主导作用,把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引向正确的价值轨道。因为,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通过教学使学生获得个性化的体验,发展学生的个性,完善人格,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在这里,我并没有把我的观点强加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去讨论和发现,既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南郭先生是有点小聪明,又强调了正确的社会价值观——这是狡猾、投机取巧,这种聪明要不得。
[作者单位:江苏省丹阳市横塘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