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长期以来以知识为本,过于注重知识的系统传授,忽视学生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课堂教学多是老师讲,学生听,从课堂到课本,从课本到练习,教师只是在教语文课本,很少站在学生生活的角度来审视教学活动,致使语文教学与学生生活脱节。于漪老师说:“语文与生活同在,把语文学习挤到狭小的课堂里,挤到无穷无尽的练习中,学生几乎不读书不看报,与自然接触少,与社会接触少,学语文的源头活水被堵塞、积淀储存少得可怜,又怎能学得好呢?”为此,《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于生活,课堂教学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我们理应以生活来活化语文课堂教学,加强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贴近生活、联系实际,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并真正受到启迪,才能赋予课文以生命和活力,更好地揭示其全新的潜在意义;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强者,做生活的主人。在教学中,我尝试运用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来指导语文课堂教学,推进新课程改革的进度,力求真正使“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美国教育家华特语),在潜移默化的教育中,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及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面就如何在“生活教育”理论指导下,开展生活化语文教学谈谈我的一些实践心得。
一、 学习意识“生活化”
小学语文教学的内容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并且不断变化,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但小学语文教材的内容却十分简约,而且相对稳定。每个儿童的精神世界也都是一本独特、耐读而又不易读懂的书,他们都有着属于自己的生活。教师应立足教材,努力地拓展他们的生活空间,引导他们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广泛收集有关的社会信息,引导他们积极地亲近自然、亲历社会、亲和同伴,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与假恶丑。让儿童在了解和熟悉各种社会事物与现象的过程中不断地学习语文,在生活体验中,酝酿“倾吐”的愿望,逐步树立起生活化学习的意识,让语文成为学生的生活需要,使语文教学充满生命的活力。
二、 教学资源“生活化”
生活是知识的海洋,生活之中时时处处皆学问。因此,我们应当具备一双慧眼,寻找生活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的教材。
1. 联系学校生活学习语文。学校是学生生活的主要场所,学校中发生的一些故事可以引入到学生的学习中来。如开学初我校有位学生在放学回家的路上救了一位落水儿童,有一名学生捡到一部手机主动上交学校等,都可以让学生们去演说、去颂扬。
2. 联系社会生活学习语文。学生由学校走向社会、走向生活可以用多种形式来实现,前提是教师要悉心安排,如学了《记金华的双龙洞》《五彩池》等课文后,可以让学生做小导游,回去向家长、朋友介绍那儿的美景,还可以充分利用校外丰富的教育资源。如游览我们家乡的伊循古城遗址,每月一次编辑班级黑板报等,也是很好的语文和生活相结合的实践活动。
3. 联系家庭生活学习语文。家庭是儿童学习语文的第一场所,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在这里,儿童获得了很多生活知识。教师可以根据每个学生家庭的特点巧妙设计语文教学。如有的学生家长是卖服装的,可以让他们设计一下服装广告;有的家长是卖水果的,可以让他们写一写介绍水果的作文等等。这样做,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家长也很赞成。
三、 教学情境“生活化”
1. 访一访,观察生活。课文中的一些人和事由于和学生的生活距离远,所以学生认识不全面,甚至出现一定的偏差。有的课文虽是常见的世面和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但往往又是学生熟视无睹的。教学时应指导他们去留心观察,去认识生活、扩大视野、理解课文,强化语言文字的训练,提高观察和理解能力。
为此,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调查访问,加深对课文中那段生活的理解,如在教学《卢沟桥烽火》一文时,我先组织学生去图书馆、互联网查阅一些有关抗日战争的资料,指派学生以小记者的身份去采访抗战老战士,去了解发生在我们这里的“二六”惨案。让学生知道日军的残暴、野蛮,深刻理解中国军民的抗战意义,学生积极性很高。
2. 做一做,走进生活。局限在课堂的语文学习是不完整的。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我们应让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和实践,让语文学习融入社会,通过活动让学生实实在在地感受到生活处处皆语文。
如有位教师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之前,让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家里一个月的用水量,学校每天产生的垃圾量,工厂排出的废水、废渣、废气,逢年过节班级同学收到的贺卡,亲眼目睹这些浪费现象、破坏现象真是触目惊心。课上同学们激动地读着自己的调查文章。“真是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通过调查,同学们这才认识到周围有这么多污染环境、危害生活的事情。于是全班同学一致决定,向社会发出公开倡议:节约能源,保护环境!这位教师设计的调查活动,不仅让学生走进了生活,而且培养了他们的实践能力,使他们悟出“做人之道”“作文之道”。
3. 学一学,体验生活。俗话说:“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应该去亲自尝一尝。”同样,对课文的感悟也是如此。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教育情境,把课文所描绘的客观情景和现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身临其境,再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体验、去感悟,加深感受。
如在教学《让我们荡起双浆》一文时,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用多媒体展示一幅和风拂面,几位同学在公园内尽情游湖,四周环绕着绿树红墙的春景图。伴着这如诗如画的意境,《让我们荡起双桨》的旋律响起,学生一边表演一边齐声欢唱。从学生优美的动作,沉醉的表情可以看出:他们所体验到的并不仅是黑白的文字,而是充满了生命活力的世界,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激发了他们对祖国美好河山的热爱。
4. 演一演,再现生活。每一篇课文都是用语言记录的一定的生活信息,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从而获得主观感受。生活教学是一种在生活背景下的情景化学习,充分提供情节背景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有的课文距学生的生活较远,学生学习有一定的困难,教学时应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激起学习兴趣,引起高度注意,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如把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则可以把语言文字直接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加深对课文的感悟。
如教学《灰椋鸟》一文,我采用了图片、头饰、投影等方法。为了给学生营造一种森林的场面,学生仿佛置身于这种情景之中,我让几个学生带不同头饰,模仿鸟的样子飞过来摇摇头进行对话,加之教师抑扬顿挫的表情朗读,精心剪辑的画片、语言神情营造出来与课文内容相匹配的气氛,使学生入境动情,领略了课文的主旨。学生知道了这些鸟类都是人类的朋友,情感与价值观也得到了改变。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指出:“生活即教育”“为生活而教育。”是啊,教育起源于生活,生活是教育的中心,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处处皆语文。开放课堂、开放教材、放开学生,让他们走向生活,打开生活的大门,语文教学的源头之水就丰盈鲜活,学生学习语文的视野就开阔,语文素养的提高也指日可待。
[作者单位:江苏省响水县六套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