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学 2009年第11期 ID: 353801

[ 佚名 文选 ]   

生成的灵魂在于机智处理

◇ 佚名

  本期名师:周仁良
  青年教师:叶映峰 金军华 陈庆丽
  周仁良:预设和生成是基于课堂教学的哲学思考。当教师带着这样的思考走进教学就必然会带来策略的研究、方法的厘定、对象的把握、时机的捕捉等一系列变化。在这样的思考指导下,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嬗变将是不可避免的,课堂教学评价量标的重新设定也是不可逆转的。从教学实践看。在预设和生成一对矛盾中,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主要因素是对“生成”的认识不清晰。或不知道如何抓住有利时机形成“生成”源,让生成具有很强的生命力。有时。虽对“生成”有了较清晰的认识,也知道要充分利用有利时机“生成”新的教学资源,但处理不当又使“生成”徒留躯壳。大家都是“预设和生成研究”课题组的子课题领题人,在三年的实验中积累了很多思想和经验,在“生成”的机智处理上都有独到的认识和做法。今天,不妨围绕生成的机智处理,结合自身课题实验的经验和成果各持己见,给一线老师以借鉴。
  
  让体验性问题唤起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
  叶映峰
  
  语文课改以来。“生成”成为谈论课堂教学时常用的热点词语之一。课堂上是否有丰富的生成。成为衡量一堂课成功与否的标准。课堂因生成而精彩,这是当下语文教学追求的境界。在阅读教学中,一堂成功的阅读课,学生必定增长了知识,提高了语言的感悟能力,情感更趋丰富,思想日益深刻。阅读教学的生成有时是可知的,可以通过预设达到预期的生成目标;有时又是未知的,只能依靠课堂上的教学机智临时生成,而此时的生成往往迈入了阅读教学的新境界。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关于阅读教学的建议中有这样一段话很值得我们深思。“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获得三个方面的教学建议。其一,教师要让学生亲历阅读过程,不要越俎代庖,将自己的阅读感受灌输给学生。其二,教师课堂上要机智处理,创造恰当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的思维、情感处于积极的状态之中,促使学生形成独特的阅读感受。其三,教师要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这三点中,我认为第二点是阅读教学的行为核心,是促成课堂生成的关键。因为在恰当的教学情境之中。教师只能是一个引导者,学生自然成为阅读的主体,他们必须依靠恰当的教学情境来支撑整个阅读行为。而“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只能建立在学生已生成的自己的阅读感受、体验、理解的基础上。于是,如何设置恰当的教学情境,机智地引导学生与文本、作者对话,促使课堂产生丰富的生成,就成为我们阅读教学研究中的重中之重。
  阅读教学中情境设置的方法很多,而问题情境的设置则是日常教学中用得最多的方法之一,其中尤以体验性问题的提出更具有生成新的教学资源的效果。体验性问题常常能唤起学生已有的经历、体验,让他们带着这种与作品内容相似的体验去感受作品中描述的情节、场景、人物、哲理。从而获得深刻的带有个人印记的阅读感受。从教学实践来看。体验性问题能构成阅读教学中有效的问题情境,形成学生与文本、作者对话的一个平台。体验性问题让学生与文本零距离接触。与作者心心相印,从而获得丰富而独特的阅读感受。我执教《在山的那边》时对此有深刻的领悟。
  《在山的那边》是人教版七(上)的第一课。教学这首诗,关于“山”和“海”象征意义的理解是一个重点,这两个意象教参中也明确给出了答案:“诗人取象于群山和大海,用大海比喻理想,用群山比喻重重困难,用爬山比喻艰苦奋斗,意象壮阔,意蕴丰富。”大多老师也认同这一看法,我对此却不敢苟同。遗憾的是。当我讲到诗歌的第二部分时,学生对于“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用“山”比喻困难,没有其他更多的想法。我没有马上给出结论,而是引导学生继续延伸阅读。在揣摩“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时。我追问“‘山顶’依照前面的理解。这里应该指‘困难’,你们认为呢?”我发现有学生摇头并举手要求发言。一生说:“似乎不妥。‘困难’应该不会‘诱惑’‘我’。”其他同学也认为这样的理解太牵强,不合常情。我于是顺势引导:“那‘山顶’比喻什么呢?可以联系自己的登山经历思考。”没想到这一问激起了千层浪。有的说:“我登的山顶上有奇松怪石。‘山顶’在我心中就是美好事物的象征。”有的说:“登上山顶我可以享受凉风,眺望远方风景,我每次登山就是将山顶当做自己的一个目标。这里的‘山顶’也可以理解为一个目标。”还有的说:“无限风光在险峰,一座座山顶就是一幅幅动人的风景,我登山时总这么想着,那一座座山顶就成了我的一个个美好希望。”多么精彩的理解。学生将自己的登山体验附叠在这首诗上,丰富的感悟喷涌而出。我继续引导:“如此看来,诗中的‘山’该如何理解?爬‘山’寻‘海’又比喻怎样的生命过程?”学生很快达成共识。“山”不仅比喻“困难”。还可以象征美好的事物、人生目标、美好的希望;爬“山”寻“海”就是追寻美好事物,达到人生理想境界的生命过程。
  我没想到让学生联系登山经历解读“山顶”会产生这样得体而丰富独到的感悟,也暗自庆幸自己在开始教学第二部分时。没有将自己的阅读感受强塞给学生。的确,从全诗看,教参将“山”理解为“困难”有些狭隘,也使诗歌的韵味、美感大大减弱。学生带着个人生活体验的别开生面的解读,使诗歌中的意象更丰厚,诗意更浓郁。一个机智处理的体验性解读竟能翻出阅读理解的新天地。当然,体验性问题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这就要求我们设置体验性问题时。要充分考虑文本与学生直接或间接的生活经验能否对接,只有当这些具备了,体验性问题才能唤起学生丰富而独特的阅读体会,才能使生成充满睿智与情趣。
  
  有效调控,让生成更精彩
  金军华
  
  如果把课堂教学比作一次远足。那么在未知的路上。随时都会有意外的发现和美丽的闪回。机智处理这意外的发现和美丽的闪回,就有了迷人的生成。所以,我们必须拥有一双慧眼,及时将富有价值的生成性资源,理智地纳入课堂临场设计的范畴中,使之成为新的教学资源。
  1、将课堂生成作为教学资源进行有效整合
  学生是教学资源的开发者。这种“开发”往往就是课堂的随机生成,教学调控就是捕捉、整合有关生成的信息。使有关生成成为新的教学资源,这种有机整合往往会促进新的生成。
  我在外校借班执教公开课《皇帝的新装》时,最后一个教学环节是让学生想象皇帝回宫以后会发生什么?有一位学生想象力非常丰富,说了一大段,讲得也非常生动,讲到皇帝捉住了那个小男孩,“咔嚓”一下砍了他的头时,他还笑出了声,其他同学也笑了。我没有笑,心里有些悲哀,我对他说:“你的想象力真丰富,结局也合 乎情理。但这个诚实善良的小男孩真是太可怜了,同学们,你们愿意看到这个结果吗?”那个学生和其他同学的表情都严肃起来,摇着头。“是啊,让那个可爱的小男孩活下去,我想也应该是安徒生本人以及天下所有善良人共同的意愿吧。”于是。后面整个课堂都沐浴在“让那个可爱的孩子活下去”的美好氛围中。学生们的思维是那么敏锐活跃。心灵是那么纯真善良……
  面对学生意外的表现。我及时调整了教学计划,“让那个可爱的孩子活下去”,既有效地训练了学生思维,又强化突出了教学中心,学生得到的启迪是多方面的。
  2、要学会回归文本去解决问题
  教学现场的生成,基本上是因文本而存在;教学现场调控的重要途径只能是回归文本去解决问题。问题解决了,阻滞的教学思路就打通了,生成与预设也就有机统一了。
  上《石壕吏》一课时,学生提出疑问:“这首诗的题目叫‘石壕吏’,为何写吏的少,写老妇的多,和内容似乎不太适合,题目是否改为‘石壕民’或‘石壕妇’更为适合?”对于学生这一生成的问题,我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让学生从文中找答案,在学生处于“愤悱”之时,我相机引导:文中写吏的有几句?“有吏夜捉人”,“吏呼一何怒”。“下面有没有吏的活动?”“没有”。“那老妇向谁致词?”“吏。”“是不是老妇主动说的?”由此引导学生想象:在老妇说话时,官吏如何盘问,如何搜查,如何抓走老妇;而老妇又是如何诉说,如何啼哭,如何哀求。就这样,学生在“山重水复疑无路”之时,被教师的几句点拨,领人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学生通过想象,再现了诗的情境,明确了这首诗题为“石壕吏”,而内容写老妇的多,但无一处不在写官吏的凶狠野蛮。最后师生共同商定:题目还是尊重原作,取名“石壕吏”。
  这堂课我充分利用课堂生成的即时资源,引导学生细读课文,积极思考,最后由他们自己解决问题。
  “精心预设”和“有效调控”是精彩的生成性课堂的两个必备条件。教师应该把课堂教学营造成“精心预设”与“即时生成”相统一的多元发展过程。一方面教师要认真备课,精心预设,通过预测“学情”,预想“可能”,突出教学重点,简化头绪,凸现目标,为课堂教学中的动态生成预留“弹性时空”;另一方面,又要努力实践,不断反思,应用自己的教学智慧,发现生成性的教学资源,通过有效调控使课程实施由“执行教案”走向“互动生成”,使课堂成为孩子个性张扬的天空。
  课堂调控是一门艺术,教师要想在课堂上游刃有余、调控适度,不仅要有扎实而深厚的知识功底、对新课程的深入领会,还要对课堂教学策略和方法有深入的研究,更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尝试、不断反思和进一步改进,这是一个长期的反复实践探索的过程。有了这个过程,教师的能力将不断提高,教学的机智将日臻成熟,生成性的课堂呈现也就能有效调控了。
  
  生成不曾预设的精彩
  陈庆丽
  
  理想的课堂是精心预设的,更是动态开放、灵性生成的。如钟启泉先生所说:“课堂教学应该关注在生长、成长中的人的整个生命。对智慧没有挑战性的课堂教学是不具有生成性的;没有生命气息的课堂也不具有生成性。”几年的实践告诉我,教学情境的机智处理是达到教学有效生成的必由之路。
  我曾在全市课题大会上开设作文教学公开课《风景这边独好》,由于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情境的机智处理,生成精彩,教学效果特别的好,引起了专家、老师的热议,我也从中获得了很大的启发。从这节课我总结出三点想法,这里与大家共同探讨。
  1、营造探究情境,促进情感生成
  所谓教学情境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的情感氛围。良好的教学情境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启发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
  这节课上,我选择了“读图”作为学生感受生活与表达生活的方式。21世纪是读图时代,学生也受其影响,喜欢读图,我们不妨变换一下思维,让学生在读图中品味生活。进入初中阶段,学生的独立意识日趋彰显,面对生活常常带有个性化思考。所以在选择好贴近学生生活,拓宽学生视野的素材后,我将“我思考、我个性、我创造”的教学思想贯穿始终。以“情境导入-人物介绍-师生合作-课外延伸”组成课堂的结构,每一过程都用创设的情境作为激发学生情感的切人口、生发点。如“人物介绍”部分我介绍了唐师曾的经历和个性,将他拍摄的图片与他的个人资源作为课堂教学情境的媒介。教学形式的新,教学素材的新,增加了学生的新奇感,激发了学生与旧认知的冲突。唤起学生表现个性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表达个性的内需和兴奋点不断扩大。解读、交流、追问,学生们在探究中加深了对生活的领悟,对图片深刻理解的成就感激励着他们积极情态的生成。
  2、创设对话情境,促进思维生成
  语文学科中文本或画面创设的情境,富有情趣,蕴涵深厚,它能引导学生品读、揣摩、体验,使学生与教师的“思维旅程”自然通畅。
  在这节课的“我命名”这一教学环节中。我出示两张图片,让学生选择后,为图片命名,并简单阐述理由。
  一男生选择了第一张荷花蜻蜓图,起名叫“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学生们听了都发出了善意的笑声。我引导同学们倾听他说明由来。他解释说:“蜻蜓在生活中喜欢掠水而飞,而画面上的蜻蜓喜欢呆在荷花上。蜻蜓都那么爱美,何况我们人呢?”很明显,这个学生既看出了蜻蜓和荷花构成的自然之美,又过急地将思维跳跃定在爱美之心的人身上,表述肯定不准确。教师怎么处理?简单的否定,不仅伤害他的自尊心,而且还伤害他对美的感受力,对生活的热爱。所以,我迅速作出抉择,肯定了他真实阐述的合理之处,对他思维跳跃的失误则暂时宕过一笔。
  接下来的“我欣赏”环节。同学们在回答“欣赏图片”的多种角度时,我一边总结同学的精彩回答,同时又将刚才那位同学回答的合理部分作为本话题的生成资源。我说:××同学揣摩出花之语,其实我们不妨发挥想象。用自然中物与人、物与物的“自然物语”来作为解读图片的方式。这一启发使课堂产生出预设以外的惊喜和精彩。
  3、聚焦开放情境,促进智慧生成
  开放的课堂教学情境,意味着内容与方式的多样化。对于学生们的思维火花,教师要有清醒的头脑,善于鉴别。
  在这节课的“我命名”教学环节中,面对第二张“石路”的图片,许多学生阐述的理由都很有诗意,也非常贴近图片的内容。倾听着同学的思考,我隐约感觉到学生思维正在活跃起来,不妨来个“投石问路”,激将他们一下,果然,被激将的同学们更加活跃起来。一个女生为“石路”命名为“遗韵”。她说:“现在我们身边都是水泥路、柏油路,很难见到这种石子路,只有在一些江南水乡还可以见到。我感觉石子路与传统文化在我们身边越来越少了,真让人担心。”淡淡的忧思,深深的忧患。已经触及我们当下对传统文化的冷漠与抛弃。我觉得这个想法好,不能一笔带过,就来了个“顺水推舟”。说××同学很有思考,我们无锡最近在大力提倡保护吴文化,我们要秉承传统,保留一些原生态的老街、石子路等,使我们能经常走在历史的路上感触厚重和悠久。原来为一张图片命名的教学活动经推进,便提升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对话之中。学生的思维千变万化,任其飞动有可能泛滥,禁锢其活动也可能僵化;选择适当的时候,适当的问题,作机智的取舍,促使学生智慧的生成。这才是语文教学应有的意义。
  周仁良:大家围绕“生成”。从各自的实践出发。谈经验,谈感悟,谈“预设和生成”理论在教学中的指导作用。各抒己见,各有侧重,既有实践性。又有指导价值。大家的看法既有共同点,又有不同点,如果加以归纳,可以作如下阐述:一、在对“生成”的理性思考中,首先要确立的是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认可学生在与教师交往活动、对话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也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生成”,充其量也只能是作秀“生成”。二、“生成”是需要民主氛围的。民主氛围是“生成”的土壤。离开了教学的民主,就不可能去倾听学生发自内心的声音,就不可能去关注学生的思考,也就遑论生成了。三、生成要讲究方法,生成要运用智慧。当教室里出现生成的火花时,能否燎原,就看教师的机智反应有多快,教师机智处理的功底有多深。舞台上一个眼神、一句临加的台词救了一台戏,且赢得了满堂喝彩,这就是机智反应,功底深厚。教学是艺术,与演戏比,理同而做法不一样罢了。四、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生成”离不开对教材的精熟把握。离不开对相关教学内容的广博涉猎,离不开对学生生活体验的有效了解,离不开自身教学语言的敏感、简洁、准确、优美。当然,细细揣摩肯定还有不少能给我们启发和借鉴的地方,这就留待读者去解读与吸收了。

生成的灵魂在于机智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