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学 2009年第11期 ID: 353792

  

《渔父》教学设计

◇ 汪益军 郑逸农

  [设计思想]
  
  从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角度我们提出以下教学设计原则:
  一、先言后文。学生学习一篇文言文,总是要先扫清理解上的文字障碍,知道每个字词句在文中表达的确切意思,从而正确把握全文的思想内容,不误解,更不曲解。“言”这一关过了,才能自然进入“文”的阶段,对文章蕴含的文学和文化进行一番品味和评析,汲取优秀文化遗产中丰富的精神营养。“先言后文”,是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本程序。“边言边文”“先文后言”,都不太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
  二、先生后师。不管学习“言”还是学习“文”,教师都不应走在前头灌输,以自己的教代替学生的学,而应该让学生先动起来、学起来,让每人都有自己的学习体验,然后教师才顺势说出自己的基本理解,努力让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继续提升。可以说,这是教学应该遵循的基本准则。当然,在学生展开自主学习前,教师一定要先引导,讲方法、提要求,让学生明确学习的方向和任务。而在学生自主学习时,教师要遵循三个“尊重”的原则:尊重每个学生的学习权,尊重每个学生的学习差异,尊重每个学生的学习时间。
  
  [教学目标]
  1、“言”的知识性学习。掌握自己感到陌生的字词句知识,正确把握文意。
  2、“文”的人文性感悟。对语言表达的内容和形式能形成自己的思考和体验。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步:教师激趣导入
  屈原这个名字,我们都很熟悉,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投江自尽,后人为了纪念他,才有了端午节吃粽子的民间习俗。那么他在投汩罗江之前,曾有过怎样的心理活动呢?他坚守着怎样的人生态度呢?今天要学习的这篇课文,详细地记录了这些内容。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选自《楚辞》的名篇《渔父》。
  第二步:学生自读课文
  
  教师引导:先请每人从题目到课文到每个注解都认真地自读一遍,形成整体感知。读的时候可以采用默读不出声的方式,边读边思考。
  学生自读五分钟左右。
  第三步:先学文言之“言”
  1、自主学习
  教师引导:这篇课文字词和句子的意思,老师不准备现成解释和翻译给同学听,而要让你们自己主动去探究获得;再说每人的学习情况不一样,有些人这些字词句过关了,那些字词句没过关,而有铺人刚好相反。所以接下来就请每位同学根据自己的情况,积累新的字词句知识。要求逐字逐句地看过来。遇上不能解决的先做个记号留着,或直接写到备用纸上。
  学生自主学习五分钟左右。
  2、互助学习
  教师引导:刚才每个人已经独立学习了一遍,接下来要发挥集体的作用了:请以上下桌六人为一小组,每人把自己学习中不能解决的字词句提出来,让小组帮助解决。
  每个小组互助学习,解决疑难。三分钟左右。
  教师引导:不知道刚才小组互助学习时还有没有不能解决的问题?如果有。现在就请各个小组长汇总一下,提出来交给全班同学现场讨论解决。
  各个小组长依次说过来,边提问题边现场解决。学生不能解决的,教师现场说说自己的见解。
  3、教师检测
  教师引导:附才我们通过自主学习和互助学习,已经基本解决了字词的解释和句子的翻译。现在要现场检查一下各位的学习效果,列出一些我认为是学习难点的字词句来。我在多媒体上亮出来后,请每位同学七嘴八舌一起说,每人都要开口。
  每道检测题学生说一遍后,教师再说一遍基本共识,以强化学生的印象。
  检测题三:加出下面两句中被省略的词语
  (1)行吟(于)泽畔;(2)不复与(之)言
  检测题四: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1)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其糟而欧其醨?[世上的人都肮脏,(你)为什么不(跟着)搅混泥水扬起浊波?大家都醉了,(你)为什么不(跟着)既吃那酒糟又大喝那酒?]
  (2)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怎么能让(自己)皎洁的身体,受到(污秽)外物的玷辱?]
  4、自由诵读(第二遍)
  教师引导:刚才我们疏通了课文的字词句,对全文表达的意思有了较为确切的理解,接下来就请各位放开声音,带上自己的理解,自由诵读一遍。不要齐读,每人自己用心去读。希望这次诵读比前一次有更深一步的体验。
  学生放开声音,自由诵读。
  第四步:再学文言之“文”
  教师引导:刚才我们说,“文言文言,先言后文”。现在该学习文言之“文”了。学习文言文不能有“言”元“文”。(接着问学生)各位觉得这个“文”主要指什么?(让学生有所思考后,再接下去说)“文”,主要是指文学与文化。在具体的学习中,尤其需要围绕这么两点展开,老师把它作为方法,介绍给各位:第一,语言表达的内容和思想;第二,语言表达的形式和技巧。
  1、语言表达的内容和思想
  教师引导:关于文言之“文”,老师并不准备现成讲解给各位听。本文表达了什么内容、什么思想,还是要让各位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思维去创新,并且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接下来就请大家自主学习。在自主学习时,一般要思考和解决这么两个问题,老师把它作为方法介绍一下:第一,说说本文写了什么,能用自己简洁的话语来概括;第二,能就文中的内容,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并说说你对这个问题的基本理解。
  每人独立学习五分钟。教师随时提醒学生要在备用纸上写一写,以细化、深化自己的理解,提高学习效率。
  之后在小组内交流。要求每人都必须参与交流。每人介绍时间不少于一分钟,不超过两分钟。
  小组交流后,教师随机点几名同学说说,以了解学生的真实学习情况。
  然后教师说说自己对这两个问题的基本理解:第一,本文写了屈原和渔父两人的对话,表现了两人截然不同的人生态度。第二,提一个问题:屈原为什么非得以死抗争不可?难道这样才能明志吗?我的想法是:在中国传统的观念里,“士可杀不可辱”,“宁可站着死,不可跪着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这是古人的价值追求。再说,在当时君主至尊的社会里。可能只有用死这种方式才能引起君主和其他贵族的触动甚至惊动,才能引起他们的转变,才能引起社会的关注。现在回过头来想,屈原能够流传千古、流芳百世,就可能跟他的投江自尽、以死抗争分不开。就是说,屈原如果苟且偷生,“好死不如赖活着”,可能就没有今天的英名和影响了。
  最后教师补充介绍一些评析《渔父》思想内容的文章,以继续深化学生的学习。
  2、自由诵读(第三遍)
  教师引导:刚才我们对课文的内容和思想有了基本的理解,现在请带上你的理解,再来诵读一遍课文。还是每人自由诵读。希望在前两次诵读的基础上,能再深入一步。
  学生自由诵读。
  3、语言表达的形式和技巧
  教师引导:接下来再来学习本文语言表达的形式和技巧。还是请各位先自主学习,老师不灌输现成答案。各位在自主学习时,一般需要思考两个问题,老师把它作为方法介绍一下:第一。本文在表达 形式和技巧上有什么特点?第二,这种特点有什么效果?需要提醒的是:本文在表达形式和技巧上可能不容易找出什么特色和亮点来,但一定要努力去找,因为掌握语言表达的形式和技巧是语文课与其他学科的本质区别。就是说,只有语文课才关注语言表达的形式和技巧。所以,关注了语言表达的形式和技巧,就是真正在学语文了。
  给四分钟左右的时间。教师随时提醒学生要在纸上写下关键词。
  学习结束后,每人在小组内交流。
  然后教师随机点几名学生说说。
  最后教师说说自己对这两个问题的基本理解:第一,本文在表达形式和技巧上,运用了对话式和对比式,让渔父和屈原在江边相遇、对话,在对话中让彼此截然不同的人生观形成鲜明的对比。第二,从效果上说:对话的方式,能直接展现人物真实的内心世界,让读者对其中的主人公屈原的性格获得感性的认识;对比的方式,能让主人公屈原洁身自好、不愿同流合污的性格凸显出来,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并引发读者对生死观的思考。其他的语言表达特点还有一些,如“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其糟而歌其醨”,“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都是用比喻来表达某个事理或哲理,这样表达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4、自由诵读(第四遍)
  教师引导:在学习了语言表达的形式和技巧后,我们继续来读一读课文。这次换上齐读的方式,全班同学一起来体会语言的形式之美。要读出节奏,读出情感。我们先来想想看,在情感上,叙述语言该怎么读?屈原的话该怎么读?渔父的话该怎么读?(待学生思考并基本形成共识后,教师才接着说)叙述语言要读得平和,屈原的话要读得坚定、执著,渔父的话要读得耐心、自得。这是第四次诵读了,希望在前面三次的基础上,能继续深化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学生齐读。
  第五步:自主总结学习收获
  教师引导:这篇课文学完了,该总结一下了。这一步老师也不准备自顾自地总结。要让每位同学主动总结一下自己的学习收获。先想一想,并在备用纸上随手写一写。然后请几名同学来说说。
  学生先自我总结,然后教师随机点几名交流。所点的同学不与前面的重复。
  第六步:推荐课外阅读篇目
  教师引导:这篇课文就学到这里。请各位利用课余时间,熟读乃至背诵这篇课文。语文学习,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因此需要课外阅读。这里我推荐两三篇课外文章给各位,请在课外主动找来阅读,或直接到网络上去阅读:1、屈原的《离骚》;2、司马迁的《史记·屈原贾生列传》;3、网络上诸多评价屈原或赏析《渔父》的文章。

《渔父》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