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最重要的实施途径,也是语文教学中最为瑰丽绚烂的园地。阅读教学有其根本的命意:一是通过阅读传播人类文明,这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文化传承功能;二是通过阅读教学,引导学生掌握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这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学科认知要求;三是通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这是任何一门学科教学最终所要达到的目标。这三个任务,渗透在阅读教学理念中,嵌入到我们所学习的每一个文本中,演化成三个关键问题:一是在文本中我们读到了什么;二是文本蕴涵着怎样的语文知识、语文能力;三是通过阅读教学,我们建构了怎样的思维图式。此三者,是阅读文本要时刻关注的“主问题”,是一种语文阅读的思维方式,关乎宏旨,应然而生;而课堂上提挈教学、激荡思维的技术性“问题”,则是阅读思维方式的外显化、操作化,它的产生、演进、消弭等都要遵循学生语文阅读的心理流程和思维规律。
余映潮老师认为:“‘主问题’是阅读教学中立意高远的有质量的课堂教学问题,是深层次课堂活动的引爆点、牵引机和黏合剂。在教学中显现着‘以一当十’的力量。”(《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2005年第5期)根据余老师的观点,“主问题”应该是关乎教学立意的、提挈教学过程的、师生合作生成的问题,但我认为还可以把它和上面所提到的阅读教学任务联系起来。这样或许对“主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刻切近。
首先。“主问题”一定是发生在“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此种说法有将“主问题”狭隘化的倾向,容易带来将“主问题”纯粹技术化的片面理解。有没有超越“课堂教学问题”的“主问题”呢?答案是肯定的,那就是我们如何来阅读一篇陌生的文本,有什么通常的切入文本、整体把握文本的程序结构呢?这也许就是超越具体文本、超越课堂教学的“主问题”。
其次,“主问题”是“课堂活动”的引爆点,我认为此处的“课堂活动”主要是指深层次的思维活动,“主问题”一般思维含量较大、内涵覆盖较广。从课堂活动形式来看,其思维导向作用要比气氛激活作用来得更重要,所以,面对“主问题”时,我们往往会表现出思维的紧张、情绪的焦灼、心理的张力,而不是那种一点就通、一引就发的畅快,表面的奇巧、场景的热闹,往往不是“主问题”的表征形式。
《中学语文教学》2009年第8期,刊登了赵群筠老师执教的《春酒》一课教学实录,以五个“主问题”贯起全课,它们依次是:1、课文里哪句话概括了母亲为人处世的准则?2、这样的母亲培养出了什么样的女儿呢?3、琦君的家园里还有其他亲人吗?4、可否把课文标题“春酒”改成“家园”?5、到哪儿去找真正的家醅呢?应该说,这五个问题赵老师设计得非常独到,和学生活动的对接也非常自然流畅,我很钦佩。但这五个问题的背后。隐藏着的应该是关乎阅读宏旨的三个基本问题——“读到了什么”“语文知识、能力的生长点在哪里”“通过阅读学习,我们建构了怎样的思维图式”,由此来观照和审视这五个问题,会发现它们显得有点琐碎、突兀,可以进一步提炼;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命意可以进一步凸显;逻辑次序也可进一步调整。
一是提炼。“主问题”应该关乎阅读教学的宏旨。更主要的是培养一种良好的切入文本的思维方式。就是“写什么”“为什么写”“怎么写”三个基本问题,然后将之具体化、策略化,呈现出问题的形式,这样的“主问题”才是基于文本、基于学生。应然而生、自然妥帖的。《春酒》主要写什么?写了我喝春酒,我偷饮母亲酿的八宝酒,介绍八宝酒的做法,还有小花猫醉酒的趣事,母亲请邻居吃春酒,喝会酒的情形,母亲做事很有分寸,我炮制的八宝酒总不是地道的家乡味。在此基础上。提炼出“主问题”:文章以“春酒”为题有什么作用?作者眼中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而如果一开始就抛出“课文里哪句话概括了母亲为人处世的准则?”这一问题,则显得有点突兀,学生对母亲形象的理解还很不全面,难免陷入以偏概全的误区。确实如此,经过师生的分析,母亲的形象变成了一位理性有余而率真不足、得体有余而温婉顿无的冷峻形象。这与琦君眼中的母亲形象还是不太吻合的。母亲是琦君一生牵挂的人,是思乡的源头,是精神的归宿,母亲善良大度、宽容蕴蓄,“我”在母亲的怀中感受到了无限的温暖和惬意。但是,经过“分寸”“留神”两个关键词的剪裁,留下的只有严峻和陌生。
二是关注语文知识、语文能力。文章中的细节描写非常形象生动,是切入文本的桥梁,也是文本表达上的价值所在。在整体感知课文之后,重点分析细节描写,可以进一步深入理解文本,努力帮助学生形成关于细节描写的知识结构。使之形成相应的认知结构,增加语文知识,提高语文技能,进而实现教学的迁移价值。
三是逻辑。语文阅读更多的是一种心智活动,其心理活动的主要表征是:感知文字符号一形成基本概念一开展复杂思维活动一产生联想、想象和评价。与这个心理流程相应的,我们可以把“到哪儿去找真正的家醅呢”这一问题放到前面来,后面再从细节描写、结构特点等方面考察文本特点。
余老师在该期“观察者语”中说,“我们不但要从提问的角度、从提问技术的角度来研究如何设计提问,如何提高提问的质量或者减少无效提问的数量的问题,还应该从另外的、非提问研究的角度来改善课堂教学碎问过多的状况。”(《中学语文教学》2009年第8期)我想,遵循学生的阅读心理,我们应将阅读的思维方式。演化成为一种不是问题形式的问题,渗透在学生的阅读行为当中,转化成为一种阅读策略,问题就会自然而然地进现在学生的脑海中,并随着对文本信息的不断摄取而加以新的编码、演绎,从而产生思维的碰撞,产生新的问题,而不是老师直接“置问”于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