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学 2009年第11期 ID: 353802

[ 徐长林 文选 ]   

桃花潭水深千尺

◇ 徐长林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每当读到李白的这两句诗,我的心中就会对给了我永恒教诲的刘国正先生涌起深深的敬意。
  我之所以对先生常怀感恩之心。是因为他鼓励我通过刻苦学习拿到了大学文凭,教导我学会了做人与作文,是他把我引上了教学与教研相结合的道路,给我的事业的发展奠定了思想上和学术上的基础。
  1979年2月我“接班”参加教育工作。做了一名中学语文教师。经历了几个月的教学实践,就在自己明显感觉知识欠厚、能力不佳而处于窘境的时候,《中学语文教学》于同年7月份创刊了!这对于教学参考资料奇缺急需充电的我来说,真是雪中送炭大旱甘霖啊。
  我欣然地自费订阅了这份杂志,而且一订就是三十年。并将直到生命的终点。从这份创刊时只有32页正文的杂志中。我看到了一个广阔的语文世界,其收获之大不是一个“受益匪浅”所能言说的。更重要的是,我从这份杂志1980年第8期刊登的编委会名单中知道了副主编刘国正先生的名字。求师心切不顾深浅的我在10月上旬冒昧地给先生写了一封信。信的主要内容是介绍自己的基本情况和所面临的困难,同时表达了拜师求艺的奢望。这封信寄出半个月,我就收到了来自北京沙滩后街55号的回复。在寄信人地址“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后边,清清楚楚地写着“刘国正”三个字。我拿到信的那一刻简直激动得近乎忘乎所以。这封信给我的记忆非常深刻,来信用的就是印有“《中学语文教学》杂志编辑部”红色字样的公文纸。信的内容如下:
  长林同志:
  信收到了。不要称我老师。我们是同行。
  你想自修大学中文系的课程,我想要求并不过高。中文,通过自修是完全可以学好的,古今的例子不少。只要有一条:肯下苦功,持之以恒。可是,我们周围的人,浅尝辄止,半途而废的多。所以真正有成就的也就有限。至于教材。目前全国大学中文系没有统编的教材,都是各校的老师自编的。课程就那么几种:现代文学、古典文学、现代汉语、古汉语,还有文学史、文学理论等等。教材则五花八门。你可以先自己找一些书看。缺什么,我再代你买一买。你看怎么样?还有一事是练笔,要多写,经常地写,这是非常紧要的。
  以上一些意见。供你参考。
  祝
  进步
  刘国正
  十月十五日
  就是这封信,让我感受到了有如当面聆听教诲的亲切与温暖,坚定了自学中文课程的信心,特别是先生语重心长的嘱咐让我在坚定理想的同时力戒了浮躁,并在以后的工作中时时警醒自己“肯下苦功,持之以恒”,不要“浅尝辄止,半途而废”。
  先生得知我缺少学习用书后。就分两次寄来了王力先生四卷本的《古代汉语》和一套《中国古代文学史》。后来我才知道,书是先生专程跑了几趟书店才选买到的。回想起来,那些书对我实在是太解渴了。我就是靠嗜这两套书打下了古代汉语和古典文学的知识功底。在后来的几年中,我一直保持着与先生的书信联系。珍藏了他写给我的近20封亲笔信,头脑中铭刻下了先生历次的鼓励和警示,现摘录如下:
  “望你能按照你的想法坚决地干下去。有志者事竟成,应该相信这句话。”
  “学文学,有两条不同的路子,一条是搞创作,一条是搞研究。搞创作,就要大量地阅读文艺作品,大量地写;搞研究,就要大量地积累资料。语文教学则偏于后者,但同前者有关系。你的长远目标是什么,着重点在哪方面呢?这是首先要想一想的问题。”“大学毕业是个低水平的要求,还须想得长一些。远一些。”
  “学文,有什么严格的步骤吗?没有。多读多写,四个大字,如此而已。”“要多读一些,有的硬是要认真地读;要多写一些,天天认真写读书笔记、日记,是很好的办法。要练得一手好文章。从你的信看,你的文字是通顺的。是大有希望的。”
  “古今中外有多少有成就的人是从基层、从边远地区、从艰苦的环境里成长起来的啊!关键在于有志气,能持之以恒。”
  先生的来信,指导了我后来二十多年工作的方向。先生的教诲,一直引领着我,激励着我,警醒着我。1985年我正式考入内蒙古广播电视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在此后三年的学习时间里,几乎以科科优秀的成绩拿到了毕业文凭。
  电大学习结束后,我首先潜心于解决学生作文“没啥写”的问题。集中精力对开掘写作素材进行了实验研究。在实验取得了成效之后,我写信向先生汇报。他很快回信表示对我的做法“很感兴趣”。这是对我最有力的支持。后来,我专门介绍作文教学做法的文章《写作要搞活,“米”应四处找》经先生推荐,在《中学语文教学》1988年第2期发表了。这是我在公开发行的语文教学杂志上发表的第一篇文章。这篇文章的发表,对我的教学研究生涯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接着,我又大胆思考如何激发学生读书兴趣与读写结合的问题,有了比较成熟的想法后,就写信告诉了先生。他回信说:“你的想法很好。要在语文改革的试验中做出成绩,一要科学,二要毅力,虽然十分不易,但只要百折不挠,终会有所成就。要多读些书。”既然先生认可,我就大胆地去做,结果收到了比预期更好的效果。我及时总结了做法和体会,写成了《对联与语文教学》,发表于《中学语文教学》1989年第3期,至今我还珍藏着由主编孙移山老师亲自填写的用稿通知单。
  这两篇文章的发表激发了我从事语文教学研究的兴趣。铸就了我做一名优秀语文教师的信心。而刘国正先生的教导则成了我工作的座右铭。现在,从《中学语文教学》这个摇篮起步的我,已先后在《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语文教学通讯》《语文教学研究》《内蒙古教育》《语文学习报》《作文报》等报刊上发表了百余篇语文教学方面的研究文章,获得了赤峰市“优秀教师”“骨干教师”和“学术带头人”的荣誉称号,并在10年前如愿以偿地成了一名中学语文教研员,2006年又被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授予“优秀教研员”的荣誉称号。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先生教我情。我将永远牢记先生的谆谆教诲,多读书,勤动笔,多实践,勤思考。用行动和业绩回报先生的浩荡大恩。
  《中学语文教学》走过了三十年的历程,追随着她一路走来的我也年过半百,成了一名老教师。虽说大恩不言谢,但感恩的心情总还是应该表达的,我感谢像刘国正先生一样热情地帮助了我和无数教师的编辑们。感谢那数以万计的文章和它们的作者,也衷心地祝愿《中学语文教学》根深叶茂,辉煌永在!

桃花潭水深千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