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学 2009年第11期 ID: 353795

  

太息≠叹息

◇ 陈晓云 王耀峰

  现代诗人戴望舒在《雨巷》中写道:“她静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
  人教社现行高中语文教科书的编著者注“太息”为“叹息”(课标版第一册),其根据大概来自《现代汉语词典》和《现代汉语规范词典》。难道太息=叹息?于此恳向专家请教,并与注者商榷。
  “太”是指事字。古作“大”。本义:过于。又义为极大。古作“大”,也作“泰”。所以《汉语大词典》注“太息”为:亦作“大息”。凡言大而以为形容未尽,则作太。《广雅·释诂一》段曰:“后世还言,而以为形容未尽,则作太。如大宰俗作太宰……”吾三省指出:“太是大的分化字,表示大中之大,最大,极大。也表示超过限度,太大。”(《古代汉语八千词》,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年版,第321页)从这里可以知道“太息”的“太”的意思与此有联系。
  “叹息”,人心里感到不痛快而出长气并发出声音,即人们常说的“叹气”。但太息≠叹息。“息”前面的“太”有着修饰和限制的作用。所以“太息”不是一般的叹息——史东编著的《简明古汉语词典》(云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68页)和陈复华主编的《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1515页)均将“太息”注为“长叹”,《辞源》(修订本第一册第704页)注为“出声长叹”,《汉语大词典》(第二卷,第1469页)注“太息”的第1义项是:“亦作‘大息’。大声长叹,深深地叹息。”据此可知,以上工具书共同认定“太息”不等同于“叹息”的关键。在于一个“太”字,对此前文已作分析。恕不赘言。至于对“叹息”的解释,就是叹气。所用的书证是《汉书·王莽传》:“长老叹息。”(《辞源》,第547页)《史记·刺客列传》:“襄子喟然叹息而泣曰:‘嗟乎!豫子。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陈复华主编《古代汉语词典》,第1521页)
  我们从古今汉语的实践中也可体会到太息≠叹息。例如:
  1 于是韩王勃然作色,攘臂瞋目,按剑仰天太息曰:“寡人虽不肖,必不能事秦。”司马贞索隐:“太息,谓久蓄气而大吁也。”(《史记·苏秦列传》)
  从韩王的“勃然作色,攘臂嗔目,按剑仰天”这些神情动作。从司马贞索隐的话里均可知道韩王的“太息”不是一般的叹息。“大吁”就是“长吁”。成语不是有“长吁短叹”吗?“长吁”就是长叹。
  2 令人太息古昔工程的坚美。(朱自清《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面对古代工程坚美的质量。实在让人颇为感叹,不禁放声长叹,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朱先生此句中的“太息”。显然不是一般的叹气。
  古今汉语的注家,注“太息”为“长叹”的语例不一而足,恕不列举。“叹息”,则只是一般的叹气,而不是长叹。
  综上所述。“太息”和“叹息”是一组近义词而不是等义词。它们的共同点:都是动词,在情绪激动时发出长吁短叹的声息。不同点:主要是程度有差别,前者发出的声音长而大,后者发出的声音短而小,甚至只有气息声没有嗓音。在感情上前者重后者轻。故教材中的注释改为“长叹”,才更合文意。

太息≠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