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文本解读,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积极感知、理解、评价、创获文本的过程。文本理解的价值在于教师和学生通过文本与作者展开积极的对话,最终实现对文本建设性的体验,实现文本育人的终极价值。文本解读具有开放性、多元性、历史性、现实性、生成性、个性等特性。
当前,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文本解读常常缺失,或出现政治化、功利化、模式化、浮躁化倾向。为了深入研究文本解读的机理,提高教师语文教学素养,2009年9月25日,由全国中语会、福建省语文学会和福建师大文学院联合主办的中学语文“文本解读”研讨会在福建泉州一中顺利召开。来自全国各地500多位语文届同仁会聚一堂,就“文本解读”这一课题展开研讨。
台湾明道中学为大会发来贺信,并赠送台湾语文教材,香港教育学院的专家也莅临参会。上午,全国中语会理事长苏立康教授致开幕词。福建省普通教育研究室、泉州市教育局、福建师大文学院、香港教育学院等单位领导先后发言。表达对此次研讨会的殷切期待之情,并为福建省“中学语文优秀教师”“中学语文先进工作者”颁发了荣誉证书。
开幕式后,上海师大教授、课程与教学论博导王荣生先生和福建师大教授、著名学者、《名作细读》作者孙绍振先生分别作了精彩的学术报告。王荣生先生认为,文本的教学解读要依据体式阅读,是一种文体思维。具体的文本,有不同的体式。文本的教学解读要根据学情。文本的教学解读,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经验。还要依据体式与根据学情的关系转向以“学”的活动为基点,这就是语文新课程的要求之一。孙绍振教授呼吁,要“用时代智慧来解读经典作品”,并用生动幽默的语言,解读了《背影》《花木兰》《隆中对》《岳阳楼记》等经典文本,为广大语文教师作了示范。他认为:阅读本来并不神秘,不外就是读者主体与文本主体以及作者主体之间从表层到深层的同化和调节。要真正深入到经典文本的深层。就要尊重文本的主体,联系作者主体也是瞄准文本主体,学习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不能不是漫长的。
25日下午,福州三中陈源老师、泉州一中谢贵荣老师、山东枣庄十五中的张娟老师先后上了教学公开课。课后,著名特级教师、全国中语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陈日亮先生对三节课作了精辟的点评,并结合自身阅读经验,深入解读了《雨巷》《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等经典文本。
9月26日上午,著名特级教师胡明道和黄玉峰分别为大会奉献一节精彩的教学示范课。孙绍振先生和王荣生先生盛赞这两节教学示范课,认为胡明道老师的课“值得仿效”,黄玉峰老师的课“值得思考”。
26日下午,福建省语文学会顾问、著名语文特级教师王凤贵,中国语文报刊协会秘书长、《语文世界》主编王晨,香港教育学院白云开教授分别在会上发言。接着,在本次大会的组织者、著名特级教师、福建省语文学会会长王立根先生主持下,来自全国各地的语文教师踊跃发言,就“文本解读”这一课题展开热烈讨论,并直接与专家对话、交流、质疑,会场气氛达到高潮。
最后,全国中语会理事长苏立康教授作总结报告。她认为本次会议针对中学语文教学如何深入文本,找准切入点,以新颖独特的视角来引领学生准确、合理地解读文本进行了深入探讨,对引领广大语文教师、教研员和语文工作者更深入地研究文本解读的机理,提高一线教师研读文本的水平和阅读教学的课堂效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实践能力有着重要的指导与借鉴意义。通过此次会议的教学交流与研讨,将进一步提高一线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推动语文课程改革,提高语文课堂教学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