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和几个作家朋友聊天,谈到很想到郊县的民工子弟小学去上一堂语文课。结果大家都非常赞同,这让我看到,在大家的心底里都有这样的一种向往和渴求。这一方面可以说是作家在关注农民工这个群体。但其实更多的是作家自己内心的一种需求,这种需求是和文学紧密相连的。也和作家们年少时的语文学习分不开。虽然因为种种原因,去民工子弟小学上语文课这个想法一直未能实现,但是有这样的一种心情有这样的一种愿望时时伴随着我们繁杂浮躁的生活,那是美好的,是能够让人安静的。
不知道是不是在每一个成年人的内心。都有着小时候的语文情结,至少和我经常接触的人群中,许多人都是从语文课堂上开始做文学梦的,也许是因为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某个篇章,或者是因为语文老师的某一次朗读,这个梦想就扎下了根。不一定每一个人以后都插上文学的翅膀,都走上文学的道路,但是因为语文教学给我们带来的丰富营养,能够滋润我们一辈子的生活,哪怕生活是平淡枯燥的,哪怕生活是平庸无奇的,但小时候的语文课,替我们打出一口深井,这口深井在我们的内心。源源不断地滋生出活力之水。
以我个人的理解。中小学的语文教学,更多的应该是启迪孩子们感性的感悟,而不是作更多的理性的分析。我不太了解现在的中小学的语文课到底是怎么上的,所以没有更多的发言权。我只知道在从前的许多年里,老师依靠着中心思想、段落大意等进行教学,这是理性的分析。不是不需要,但它只应该是语文教学中的一部分,一小部分;更多的语文课文。应该让学生去感悟,可以背诵,也可以默读,但它应该是整体的,不应该是被分解得支离破碎的;甚至可以让学生模仿着课文去写一篇作文,这可能也比死记硬背他们所不能领会和理解的中心思想段落大意更有实际意义,更有帮助。
许多年过去后,没有人再记得当年背得滚瓜烂熟的考试时写得一字不差的中心思想和段落大意,而留下来的,是某一篇课文的印象,美感也许已经记不太清了,但那一种印象。那一种哪怕已经模糊的情景,会一直印在你的内心,久久不会离去。
如果为了应试。不得不教导和学习一些理性的清清楚楚的东西,那么,在这同时,希望孩子们能够从语文课的课文中,感悟一些不那么清楚不那么理性的东西,感性的东西不容易说清楚。但是可以体会,一旦体会到了,它对人生的作用无形而又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