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下《与朱元思书》中有一句话:“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对这句话的理解。多年来一直存在着分歧。不仅教者如此,教材编者和教参编者亦如此。如:教材注“负势竞上”(P169):“山峦凭借(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与其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负势竞上,互相轩邈”译为:“(重重叠叠的)山峦各仗着自己的地势争相向上,仿佛要比一比。”《教师教学用书》选录的专家丁长河的欣赏文章则说:“‘负势竞上。互相轩邈’。寒树不畏天高气寒,顽强地生长,互比高低,给山增加了无限生机。‘争高直指,千百成峰’。寒树直指苍穹,参差起伏,蜿蜒连绵,宛若山峰。”
由上可以看出,教材及教参的译文把“高山”当做“负势竞上……”的主语,而丁长河先生,则认为“寒树”是“负势竞上……”的主语。“负势竞上”的“主语”究竟是“高山”还是“寒树”呢?笔者赞同丁长河先生的观点。理由如下:
第一,“夹岸高山,皆生寒树”,是写高山上的植被状况;接下来“负势竞上,互相轩邈”则应承接前文写“寒树怎么样”。即承前句宾语省略主语,而不是倒过头来再写“高山如何如何”。
第二,“寒树”,是指使人看了产生寒意的树,只能是“寒树”才能凭“高山”之势,为了争夺阳光,才“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山峦”自从若干万年前地壳变化以来,早已形成自己各自的“势”,如果“负势”的是“山峦”,那只能是“山峦”自己负自己的“势”,这显然是说不通的。
第三,“负势竞上……”句中的“竞”“轩邈”“争”等词语都有迅速、快速的意味,这些词语用于描绘相对静止的“山”是不贴切的。而“树”则是活的植物,在生长的过程中,是可“轩”可“邈”的,不然,哪来后文的“横柯上蔽”?
第四,富春江两岸高山上以松杉树居多,树形多呈宝塔状,远远看上去,“寒树直指苍穹,参差起伏,蜿蜒连绵”,正像一座座山峰。它们长在高低不同的山上,才形成了“千百成峰”景象。
第五,后文写到的泉水、好鸟、蝉、猿,与“寒树”一样,都是高山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所以,只有将“负势竞上……”的主语理解为“寒树”。才能和后文的几个景物统一起来,共同构成富春江高山的独特美景。作者并“没有铺写重岩叠嶂。奇壁陡削之状”(丁长河语),而有了山上“树”之奇、“鸟”之奇、“蝉”之奇、“猿”之奇、“泉”之奇,“山”能不奇?
此外,作者是在富春江上坐着船游览,由于在“高山”的“脚”下,他的视野有一定的限度,不会很开阔,而只能看到眼前的近景,绝不可能一下子将远近“千百”座大山尽收眼底,故“负势竞上”指的是应为“寒树”,而非“高山”。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对于这样一个多年来广有争议的问题,《教师教学用书》的编者应当有一个统一的说法,或此或彼,而不能在同一本书里两种说法共存,把疑惑留给教者。当然,若教参的编者有意激发师生的好奇心,培养师生质疑探究精神,则就另当别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