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学 2009年第11期 ID: 353784

[ 王栋生 文选 ]   

评语要少而精

◇ 王栋生

  通常两周一次的大作文,教师批改后讲评,由于周期长,很多学生拿到发下的作文后,已经没有多少印象(须知学生一周中要同时学十多门课,除体育、音乐之外,几乎每科都有作业)。当然,迅速处理作业是教学常规,在此可以不论。但涉及作文教学的观念,又不能不说。普通高中每学期大作文不得少于6篇,这个要求不算高;但据了解,一般学校达不到这个要求。教师批改作文的速度普遍较慢,往往在于评语难写。而评语缺乏针对性,也是影响作文教学效率的原因。
  其实,学生的作文没有必要每篇都精批细改。如何批改,要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的作文状态,重在有针对性。换言之,作文评语必须有效。学生作文符合要求,或有自己的创造,或某一方面有突出表现,或有某一方面的缺陷,批上一两句话,给他鼓励,或提醒他注意,行了。多年前曾看到一位教师批改的学生作文,满纸红字,改得面目全非,评语写了三四百字;那位教师还叹息学生不动脑筋,百教不会。究其原因,是教师没能正确认识学生学写作的过程。改得过多,是替代过多;替代过多,学生也就学不到什么。至少,那位老师没教会学生修改文章的方法。教师改得过多,学生反而丧失了写作自信:看到发回来的作文满纸红字与符号,他会认为自己的写作没有什么价值。我不主张每篇作文都搞精批细改,不完全因为作为教师精力体力不够,而是那样做不符合教学规律,效果也不好。
  当然,适当作几次精批细改很有必要。一些教师用“面批”的方法,很有效。“面批”是“手工方式”,有针对性,是有效的“教”。面对面的交流,师生互动沟通;在这种互动中,学生可以看到教师作为“读者”的阅读过程,直接感受教师的修改示范。有几次这样的精批细改。学生能正确地了解自己作文的长处以及不足。和这类精批细改相配合的,应当是用有针对性的一两句评语对学生作文“点拨”。
  作文评语究竟应该起什么样的作用?评语不是给一名学生的写作学习作总结,也不是一篇鉴赏文章,教师面对的,不过是一名学生的一次作业。学生在中学阶段要写几十次作文(甚至可能是上百次),有什么必要在这一篇里对他的写作求全责备呢?报刊上的作文评语,不是给作者看的,而是给所有的读者看的。如果评语过于郑重其事,标杆高了,可望而不可即,学生反而不重视。同样,有些学生“佳作”被捧得过高,也会误导学生对写作的认识。看一些省区的“高考佳作评析”,很多点评者仿佛是在赏析“八大家”一般,把中学生的一篇考场作文吹得天花乱坠,无以复加,实际上是很浅薄的(其实,那已不是作文评语,而是教师的自娱自乐,甚至是炫耀卖弄了)。作文评语还是应当质朴一些,最好能让学生“一点即通”,明白老师的意见或建议。有位高三学生,议论文一直写不好(甚至达不到规定的字数)。有次批作文,我发现他的“架子”非常好,起承转合,有模有样。那一次评语特别表扬“功架好”。同时指出“可惜只有架子好”。课堂讲评时,对其大加表扬;过后,这位同学不但开始注意文章“架子”,也开始注意内容和语言了。
  评语不宜太长太杂,尽可能简练明确:主要优点,明显的不足,主要的建议;不要面面俱到,最好只就一个方面写一两句话。一句真诚的赞语,一句中肯的评价,一点能让他顿悟的建议,都可能让他长期铭记;而如果想让他记住一段评语,除非写到惊心动魄的地步。1999年,我们一些老师在作文批改中尝试用“一句话评语”。即不管学生如何作文,老师的评语只能写一句话(只能用一次句号)。这种做法也许有点矫枉过正。但它的确让一些教师开始反思作文评语的质量与效能。有教师曾感慨一句话评语难写:要推敲词语,斟酌再三;而多写几句反而方便。东汉末许劭等人的“月且评”,所论不过一两句话,极为中肯;唐宋以后的诗话词话,无不精妙得当。我们何以能记得住并津津乐道?得其短,得其精,得其用而已。教师通过“一句话评语”让学生记住本次作文的成功之处或主要问题,应当是一种好方法。
  当然,“一句话评语”需要一个宽松的教育管理环境。我曾在一次讲座中介绍“一句话评语”的做法,有老师说“校长认为评语写得长才表明作业批改认真”,我听了只好不说什么了。因为没什么好说的。

评语要少而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