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学 2009年第11期 ID: 353803

  

孙绍振语文教育观管窥

◇ 潘新和 郑秉成

  孙绍振先生是我们熟知的文艺理论家,也是著名的语文教育改革家。他是高校最早介入中学新一轮课改的教师之一。在这十年中,他发表了《炮轰全国统一高考体制》《质疑英语四级全国统考体制》《高考语文试卷批判》等数十篇文章,出版了语文教育改革著作《直谏中学语文教学》《名作细读》《孙绍振如是解读作品》等,策划参编了《作文大革命——顶级作家教作文》,主编了北师大版初中《语文》教材,为语文教育作出了杰出贡献。
  
  一、通过语言的驾驭塑造心灵是第一位的
  
  心灵丰富和自由,是孙先生的语文教育“关键词”。在一切的语文教育行为中,他把“塑造人的心灵”放在首位。他认为看得见的效果,并不一定是真正的效果,直接的灌输往往带着强制性,就是正确的东西,因为没有经过孩子的反复的思考和质疑,很可能是来得容易去得也快,实际上是一种假效果。而我们的一些语文教育专家常常迷信这种效果。他们把对孩子的精神熏陶看得很简单,很纯粹,好像在真空管中进行似的。其突出的表现,就是要求课文中所选的,一定是充满政治、道德理性的,不允许有一点点越出常规的情感。
  人就是情感的动物。情感和理性是一对矛盾,纯粹理性的人是没有的。情感是天生的,而理性则是后天培养起来的,正是因为这样,我们从小学开始就对孩子说,不要任性。理性教育的过程很漫长,从小学、中学到大学。过度的理性教育使人变得片面,片面发展的人,就是光有理性没有感情,而全面发展就应该使人在感觉、情感和意志三个层次上都得到发展。
  改革不仅是改课本,而且是改变观念、思维和方法。通过语言的驾驭来塑造人的心灵是第一位的。关键是有了想象的丰富,心灵的丰富,才有语言的丰富;反过来,也可以说,有了语言的丰富,才有心灵的丰富和想象的丰富。
  在内心的丰富上,孙先生尤其重视感觉和情感的培育:“人的思想是离不开感觉和情感的。感觉,特别是比较独特的、个性化的感觉和情感,往往埋藏在潜意识中,一般情况下。人是感觉不到自己深层的、内在的感觉的,不加唤醒,就会被遗忘。审美教育,就是从‘审感’和‘审情’开始的。作为人,全面发展的人,要让感知、情感和意志得到全面发展,就不能让生命的任何一种感觉流失到潜意识的忘川之中。从审美意义上讲。不仅是‘我思故我在’。而且是‘我感故美在,我不感故美不在’。艺术的功能之一,就是把时时刻刻在流失的感觉唤醒,从而把感情唤醒。只有把全部属于人的感觉都唤醒了,使之复活在文字语言中,人才能从实用的(亦即片面的)功利中解放出来,成为全面发展的、完整的人。”@他把感觉、感情看得如此重要,将其视为全面发展的、完整的人的基本元素。而我们以往强调“全面发展”。一般是为了强调“德育”的重要。
  
  二、作文能力是综合素质的最主要表现
  
  写作和写作教学。是孙先生最为关注的方面。在语文能力中,他最看重的是写作能力。他多次呼吁:“高考的作文分数的比例要提高:这是很关键的一点。大家都不重视,反正60分,36分及格,一般的学生也不会考不及格。所以高考体制不改,作文体系的分数跟知识体系的分数之间的比例不改,对中学语文教学特别是作文教学就很不利,而且是致命的。所以我希望有朝一日,作文的分数提高到100分、120分都可以。……如果按我的意思,120分,作文写完了其他东西都可以解决了。语感解决了。心灵开放了,语言更丰富了,那其他东西就比较好解决。这种考试还影响了一些人的兴趣,作文一没有兴趣,语文更没兴趣了;课内没兴趣,课外更没兴趣,整个就是应付考试,这是一个极大的问题。”他认为将写作作为语文能力的首要指标,就是语文教育回到了人的心灵和语感建构上来。
  孙先生总是能在纷纭复杂的现象中,迅速地发现问题的症结:语文的问题在写作。而仅仅停留在作文分数比例的提高上,并不能真正解决写作教学问题。写作,这一最重要的语文能力的提高,需要打破长期以来形成的应试写作的观念。还要在理论上对所谓“贴近生活”的观念加以澄清。“贴近生活”的观念,在语文教学中根深蒂固,其负面影响是因褊狭的理解导致了主体感觉钝化:“客观”的生活、雷同化的表达,壅塞了“主观”的个性体验。
  他针锋相对地提出了“贴近自我”的观点。
  他说,关于作文有许多的理论,但是,这些理论,大多数比较空洞,缺乏可操作性。有一种理论要求学生“贴近生活”,这从理论上来说,似乎很符合唯物主义哲学,可惜是机械的。首先,生活是什么呢?每天上课下课,和父母的言谈,同学之间的各种嬉笑,还有假日旅游等等,这一切的一切,有谁比中学生更贴近呢?为什么一写出来就变得很没有意思。弄不好还成为末流的流水账呢?这种理论之所以无用。是因为它有个重大的缺陷。所谓生活并不是你所见所闻的一切现象,而是被你的心灵所同化了的。成为自己心灵的一部分,和一些最精彩的体验联系在一起的东西。光讲“贴近生活”,就可能产生一种误解:以为生活是客观的,跟人的心灵有无关系是无所谓的,作文就是像照相机的镜头一样去贴近它。这样做的结果,就算没有歪曲,大家写出来的都是一样的。这恰恰是作文的大忌。作文是精神独创的结晶,没有自己的、不同于其他任何人的、独特的体验,就没有生命。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与其说贴近生活,还不如说贴近自我。或者说得保险一点,贴近生活,离不开贴近自我。当然也可以说,要真正贴近生活,必须贴近自我,贴近自己感受最深的一点。生活中有许多东西是不可缺少的,但是在作文中。却是没有必要的,只有自己私有的、独享的、他人所没有的东西,才是值得你去写一写,去挖一挖的。
  这是对写作理论的批判与重构。从写“生活”到写“自我”,这是从“机械反映论”到“主体表现论”的转型。解除了写“生活”导致的“客观性”困扰,使学生懂得了写作,就是表现自我,就拥有了情感和思想的自由,其理论价值是巨大的。其思想方法是建构主义、心理主义的。写作活动也因而汇入了人的精神发展的总目标之中。
  
  三、这个世界是有无限解释的可能性的
  
  孙先生曾经多次指出,要“贴近自我”,这就需要和“生活”中的“现成话语”作斗争,将学生从话语蒙蔽中解放出来。写作,要打破现成的话语,不仅要找到自己,还要找到自己的话语。
  他说,一个人陷在现成话里,他就没什么好写的。如果他内心比较丰富,他的情感、感觉、知觉、认知有独到之处。并且有相应的语言表达出来,就很好写了。比如说我们写游记,说到杭州去玩,一讲到游记现成的东西马上就来了,“美丽的河山啊,祖国的大好河山啊”,你说这样写对不对?也没错。我看过一本《中学生优秀作文选》,文章是选自全国各地的,但是一本书下来全部是美好的河山、动人的风景、兴奋的情绪诸如此类,整本看下去都一样,你不用看第二篇。再看就疲倦了,没有个性,但文字都过得去,不是很差,优秀

孙绍振语文教育观管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