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学 2009年第11期 ID: 353799

[ 单学文 文选 ]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 单学文

  《中学语文教学》2009年第8期发表了思乎先生《言不能不慎》一文,质疑2009年高考语文(上海卷)试题。其标题提出的“言不能不慎”古训以及笔名对“思”的强调。都是我相当认同的。通过慎思而来的慎言。把命题中出现的失误一一标举出来,对于今后改进命题工作乃至提高教学质量,都会有积极的意义。遗憾的是,我在把质疑文与试卷、答案进行仔细比对中,发现质疑文的大部分论断有失公允与客观,且从学术商榷应遵守的规范来说,也有诸多不到位处。本着严谨的学术态度与实事求是的精神,我特将其文章予以全面评析与讨论,希望在讨论后。对于究竟如何客观、公正解读文本以及究竟如何在商榷中建立学术规范问题,提出一点自己的看法。
  
  一、所谓“选文的导向性问题”
  
  质疑文的基本判断是:今年试卷的所有选文在价值取向、感情基调与教育导向方面不积极、不阳光。(凡引用思乎先生的文字均为楷体,下不一一注明)那他是怎样论证的呢?
  1、关于现代文的“专家与通人”
  就其内容而言并无不可,但问题在于该文选自1940年《太公报》,而且试卷上还特意注明出处,唯恐人们不知。据查,《大公报》当时为国民党右翼主办。关于“专家与通人”话题的阐述,远的且不说,仅1988年(单按:是“1978年”吧?)改革开放之后发表的文章、谈话比比皆是。不知命题组为何偏偏钟爱此文?
  讨论:查权威工具书《辞海》、《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文版(涉及中国的条目由中国学者撰写)、以及《中国百科大辞典》的《大公报》条且,并无“国民党右翼主办”之一说。在对《大公报》所发文章有较详细介绍的两种百科全书中,虽提及《大公报》发过落后反动的文章,但政治倾向的总体评价以褒扬为主,并举出两个重要事实。一是1935年9月开始发表范长江的长篇通讯《中国的西北角》《塞上行》介绍中国共产党的抗日和民主的主张:二是1942年2月10日发文揭露国民党政府的腐败,被罚停刊三天。作家孙犁在1982年写《报纸的故事》一文,对《大公报》及主办者有这样的评价:“我认为这是一份严肃的报纸,是一些有学问的,有事业心的,有责任感的人,编辑的报纸。”退一步说,即使办报者的政治身份有问题,但判断一篇作品的思想价值却由登载作品的报刊主办者政治身份来衡量,这近乎“文革”中糟糕透顶的打棍子方法了,以此用于学术商榷,显然会对学术氛围带来不良影响。
  2、关于现代抒情散文《春声和春深》
  一是内容过“虚”,只是文人感春咏春而已,对刚满18岁的考生,由于阅历不够,感受不到作者的万分之一。更何况考生群体还有相当数量来自农村与教学薄弱地区,如何体现考试的公正?二是远离社会现实。远离考生生活与思想实际,考试价值与测量目标意义何在?
  讨论:这里的关键是,本文是否“只是感春咏春”?(当然,即便是感春咏春也不等于没价值,如朱自清的《春》)有意思的是,作者自己在后文已经作了回答。他说:第11题答案是“表达对故乡的思念和少年生活的怀恋。也暗含报国之情和憧憬未来之意”。前半句是符合作者感情的,但后半句是无稽之谈,任意拔高了题旨。此文充其量是文人感春咏春之作,何来“报国之情和憧憬未来之意”?也就是说。质疑文是承认文章有“对故乡的思念和少年生活怀恋”的感情的。但是,为了否认文中暗含的报国之情(如文章第二部分反复出现的那首“大地春人海,男儿国是家”的诗歌或诗句即是明证)等,他再次强调了本文“充其量是文人感春咏春之作”这样的观点。殊不知。既然是“充其量”,那么他前一句所认同的“表达对故乡的思念和少年生活的怀恋”也一概被否定了。行文的这种自我矛盾。倒是辩证反映出无视文本事实的判断,必然会给质疑者自身带来窘迫和尴尬。
  3、关于文言诗文
  古诗词赏析选用了白居易的《早兴》,表现文人闲情逸致;文言文阅读文章(一)叙述明代大画家沈周远离官场隐逸的内容,文言文阅读文章(二)以“桂”为说明对象,也无思想感情可言。
  讨论:《早兴》对生活的细腻体会和感情,难道不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沈周的“奉亲至孝”“不谒贵游”。难道不是一种值得褒扬光大的美德?《桂》一文,作者对“桂”细细道来,其对实物知识的浓厚兴趣,有着“君子以不知一物为耻”的传统,而其以亲眼所见来反驳当时的医家对肉桂认识的谬误,传递了求真精神,这正是知识性说明文的思想价值之所在。
  诸如此类的文本价值至为明显。质疑文却凭空来一句“也无思想感情可言”的判断,说明其对文章思想感情价值的理解颇为狭隘,这样的理解并不符合当今和谐社会的文化建设理念。
  
  二、所谓“多处产生歧义,发问要求含混不清”
  
  第20题,“把下列句子解释成现代汉语。”上海乃至全国各地高考语文试卷从来是把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表述成“把下列句子释成现代汉语”。且不说对“解释”的理解。就多少年来约定俗成的“行规”而言也是用“译成现代汉语”一以贯之,何来“解释”一说?若此说合理,那么,将外文翻译成中文岂非都要改成“解释成中文”?中共中央马列主义翻译局是否也应改成“中共中央马列主义解释局”?思想的混乱。功底的缺失由此可见一斑。
  讨论:在近两年的上海卷中,题干上的“翻译”改成“解释”。是因为有一个基本前提,就是这一术语,命题组必须依据上海市教育考试院制订的考试手册或称“考试说明”作出的修改。而考试院之所以在手册上把历年沿用的“翻译”改为“解释”,是要把中外语言和古今语言的转换在术语上作出区分。也许质疑文的作者不清楚也不理解这一细分的用意。所以偏偏拿外语翻译来说事,以自己的粗疏来幽命题组一默,这就很不妥当了。
  第25题。“画浪线部分介绍桂叶运用了说明方法,其作用是_______”,按题目表述,究竟是“画浪线部分介绍桂叶的时候运用了说明方法”还是“桂叶运用了说明方法”?规范的表达应是:“画浪线部分在介绍桂叶时运用了说明方法。其作用是
  。”
  讨论:应该承认,题干句子中加上“在……时”,表述会更严谨。但没有这一介词结构,也不足以引起歧义,因为如质疑文举出的“桂叶运用了说明方法”这句话是读不通的。把意思都读不通的句子也算是歧义之一种,以证明试题的题干是歧义的。这样的分析有失解读句子的常规。
  作文题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诗歌除外)”,照此可理解为(1)诗歌是不能写的;(2)诗歌是可以写的,但不受字数的限制。请问。这样的题干谁看得明白?也许有人会说考生也没有提出疑义,这是因为这两年来高考语文卷中频频出现的低级错误,早已是见怪不怪了。
  讨论:在最普及的辞书《新华字典》附录里,关于括号的使用说明是:“用于行文中注释性的部分。注释句子中某些词语的,括注紧贴在被注释词语之后;注释整个句子的。括注放在句末标点之后。”准此,作为对文体限制加以强调说明 的“诗歌除外”的位置并无不妥。如果真如质疑文所言,有“(2)”的理解,那么应该把括号移到“800字”后面。而且,高考作文不得写诗歌的限制已经约定俗成,考生对此题干没有提出疑义,是合乎常人理解的。
  
  三、所谓“设题不当”
  
  一是考点多次重复。第3题题干后有“(不超过20字)”的要求,第6题题干后同样有“(不超过45字)”的要求,第26题题干后也有“(不超过12字)”的要求,从本质上说,这三题字数限定的答题要求,都是考查考生概括的能力,而第5题和第26题又是直接考查概括能力的试题,那么,在阅读部分(共27题)10道简答题中,有将近一半的试题都考查了概括能力。考点居然如此密集、重复与单调,是历年所罕见的。
  讨论:从题目看,第5题和第26题是概括题;而在第3题、第6题和第26题有对字数的限定,其目的是要求学生尽可能简洁表达自己的文字。前者属理解,后者属表达。分析题有文字上的限制,只是在表面上相似于概括题。不过质疑文以一句“从本质上”。把这些题目一概归为概括能力,然后判断为考点“重复与单调”,这是把理解和表达的两个大类都搞混淆了。同时,也是把“从本质上”这句话给说反了。
  二是题目偏易,缺乏区分度。第16题:“诗人善于从细微处表现生活情趣。请从这一角度赏析画线句。”这样发问丧失了测量的价值,第一,题干中已明确提示“从细微处”:第二,又在作品中画了线,再差的考生多少也能扯上一些且大体不错。试问,如此试题还有什么区分功能可言?
  讨论:本题的关键,是考核学生对于“新脱”和“乍轻”的特殊意味,能否体会以及体会得多深。据上海市教育考试院提供的数据,学生实际的答题结果是,这道题共4分,得满分的3.2%,得3分的学生为55%,得2分的学生为35%,得1分的学生为3%,得0分的为3.1%。学生平均得分为2.3分。难度系数为0.58,区分度为0.27。可见,难易度是中等,区分度在语文考试中属于较好的。偏易、没有区分功能云云,如此想当然的判断,是学术研究和商榷文章所忌讳的。
  
  四、所谓“试题答案与发问不一致,答案不正确”
  
  关于这部分,质疑者列举了许多例子,但绝大部分质疑,并无道理。限于篇幅,无法一一讨论,且对试卷和答案类似的一些理解失误,已有学者予以了分析。这里仅把质疑者的失误,归为三种原因,各举一例说明。
  其一,无视现实而虚构问题。
  首先。试卷答案的标题表述错误:“答案要点及评分参考”。何谓“评分参考”?选择题的得分是否也是参考?如是。整份试卷的赋分就成了没有标准,只是“参考”而已,可以不执行。
  讨论:以往。试卷答案往往表述为“标准答案与评分细则”。现在把“标准答案”改为“答案要点”,把“评分细则”改为“评分参考”,是考虑到学生答主观题的文字很难与标准答案完全一致,所以才要求阅卷者从抓要点的角度予以评阅和赋分。而质疑文的“选择题的得分是否也是参考”的责疑,看似逻辑严密,其实是质疑者虚构出的伪问题。因为近几年来,选择题已经完全改由计算机阅卷,所以“评分参考”,只能是针对主观题的评阅。
  其二,不解文意而妄下断语。
  第7题答案是“北方冰雪的野性特点以及在春风中消融的过程”。第①②段画线部分都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其中“趴”与“龇”是把北方冰雪迟迟难以融化的特征人格化,形象地表现了北方的春天姗姗来迟,并不是答案中所说的“北方冰雪的野性特点”。更谈不上冰雪“消融的过程”。
  讨论:质疑者失误的关键是没有读懂原文中“冰雪依旧。只是趴下来点贴近地皮”和“冰雪也还在角落里、背阴里、洼里坎里龇着白牙”这两句画线旬。这里的修辞手法不是人格化,而是拟物,是把冰雪比拟成一头野兽。在这段文字里,因为质疑者看不出人与野兽的区别,所以他当然看不出作者形象表现出冰雪不愿被春风驯服的野性来:也看不出,这头“野兽”从整个形体趴下来到只剩下如牙齿般的那点白,有一个从大到小的收缩变化过程。
  其三,对答案要点断章取义。
  第16题答案非试题所问,题干要求对画线句赏析的角度是“从细微处表现生活情趣”,而答案却是“抒发了诗人切身感受春天到来的喜悦之情”。“生活情趣”应是一种格调,一种趣味,与“抒发……感情”不是同一概念。风马牛不相及。
  讨论:情趣确实不等于感情。命题组给出的答案共有3个要点,质疑文引出的“抒发了”云云。只是第3要点的后半部分。用“新脱冬衣”来暗示季节的更替,刚脱去冬衣身体与心理猛然间有一种轻松的感受,对于生活这样的独到体会与表达,是富有情趣的。质疑文隐去这些答案要点不提。让第3要点的部分内容中出现的“感情”一词,直接与题干对接以方便自己的质疑。这种做法,属断章取义,有违学术规范。
  行文至此。让我产生了一些感慨。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和思考是应该齐头并进、相辅相成的。思乎先生在笔名中强调“思”。这很好;在“思”中,有勇气提出自己的质疑,也很好。但他的思,如果能够与进一步的“学”结合起来,让人感觉思乎先生本人就是既“思”且“学”又“慎于言”的,那就更好了。而我所谓的“学”,大致包括了两个方面。第一是学问学识的积累(包括标点符号的使用、句子的理解、修辞手法的领悟和文章的解读等);第二是学术规范的训练(比如下判断要有依据,引证要注明出处、不能断章取义、更不能打棍子等)。以思乎先生的文章来判断,他在这两个方面,都还有很大的改善余地。当然,“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以及“言不能不慎”这些话,适用于每一个真正愿意对语文教学、高考命题等有所贡献的人,这篇讨论文,肯定也有显示出笔者学之不深、思之不周、言之不慎的地方,那就以这些古训,与思乎先生共勉吧。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