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学 2009年第11期 ID: 353798

[ 孔凡成 文选 ]   

语言积累类考题的发展走向

◇ 孔凡成

  默写名言名句是最近几年高考涌现出的考题类型之一,分值一般为二到六分,这与以前相比是一大进步。因为它毕竟引起了大家对名言名句背诵的重视,出现了背诵名言名句的热潮。但是,实事求是地说,默写名言名句并没有达到考核目的,没有为读写能力的形成创造条件和奠定基础,也没有真正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之一,是填空式题型造成的。近几年来,高考中名句名篇的命题形式主要是填空。题干的提示往往是“补写出下列名篇名旬的空缺部分”。这种考查方式容易形成只背诵名言名句的局面,学生在背诵中容易游离文本的整体,只记住一些断句残篇。这不利于对文本语言的积累、情感的积累和篇章写法的积累。名言名句大都出自一篇文章,其价值其意义只有在整篇文章中才能得到真正显现,孤立地背诵名篇名句对于提高语文能力来说意义不大。当然,出现这种尴尬局面,与考题分值过小也有一定关系,因为分值太小,不便于考核默写段或篇。
  加强背诵是语文课程改革中形成的共识之一。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能背诵240篇(段),并指定了其中的120篇(段);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将语文积累作为重要目标之一,并指定了12篇(段))。可见,语文课程标准对背诵的重视。但由于高考时主要考名言名句不大考篇(段),一些学生只背名言名句,不背篇(段),结果,连课程标准规定的这一简单的目标都难以实现。因此,要使背诵真正发挥其积累功能,应该从下列几个方面加以改进:
  
  一、增加背诵量,确定背诵范围
  
  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要求背诵的篇目确定范围、篇目。一般而言,将其篇目规定为300篇(段),应该说是不多的。因为从小学到高中计12年24学期480周。300篇的背诵量划到各周,每周还摊不到1篇,何况有的是绝句,有的是律诗,篇幅并不大,应该说是不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的。
  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借助儿童在小学阶段机械记忆力由强渐弱、理解性记忆逐步增强的特点,可以采用总量控制、阶段背诵量逐步递减的方式,重新规定背诵量。在小学阶段适当加大背诵数量,高中则明确规定背诵量(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没有明确规定背诵量,仅是列举了12篇)。比如,小学阶段由原来的160篇(段)增加为180篇(段),初中由80篇(段)增加为100篇(段),高中增加为20篇(段)。当然,也许有人会说这样不是加大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负担吗?其实,值得思考的是:我们是不是太低估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了?据研究,儿童的学习能力很强,只要开发得当,就能够使他们受益终身。目前,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记忆的东西并不少,但有价值的东西却不多。把那些记忆没用的知识的时间省下来背诵经典诗文,恐怕价值更大。
  确定了总的背诵量后,再进一步明确具体篇目。鉴于我国悠久的文化传统,而且是诗的国度,古代作品可以多背些,诗歌可以多背些。依此。可以背诵古代诗歌180篇,古代散文80篇,现代散文和自由诗为40篇(段)。当然,考虑到学生的精力,应该尽量选择那些短小精悍的诗文,比如以格律诗、千字文为主。个别篇幅较长的诗文,字数最好不超过5000字,等等。
  
  二、改进试卷结构,加大背诵分值
  
  要想使学生真正重视背诵,必须加大试卷中默写题的分值,使其增加到20-30分左右。如此加大背诵分值,势必要改变试卷结构。那么,试卷就有改变的必要和可能。
  首先,从课程目标看,试卷可调整为积累、理解和写作三部分。根据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目标主要在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五个方面。从语文的角度看。其实质是要在积累、理解和表达三个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基于此,试卷的命题主要应该从积累、理解、表达三个方面人手。当前的高考试卷命题结构则是从基础知识、阅读理解和写作表达角度来命题的,只要将基础知识一块改为积累背诵即可。
  其次,当前基础知识考查这一块问题多多。从汉字读音、辨别错别字、修改病句一直考到名言名句默写、诗歌鉴赏、古诗文语法句义等等,题型多为选择,题目多到12小题左右,一般为30分。这承继的是恢复高考时的做法。重视基础知识固然不错,但是,没有顺应社会文化变迁,却是不当的。刚恢复高考时,由于受到十年“文革”的影响,考生的语文素养低下,如此考法,情有可原;经过30年的发展,除了在题型上有了些许变化,内容上变化不大,琐碎繁杂,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对于这一类考卷存在的问题,郑友霄先生曾著文详加剖析。他认为卷I选择题的1、2题考核读音和识字,是越俎代庖,应该作为小学、初中的考核内容,作为一种迟到的考核并不能取得好效果;选择题3、4分别是选词填空和正确使用成语,意在考核学生词汇掌握情况,但这种为了考核而人为设置的脱离生活的文字游戏题容易导致题海战术,导致学生思维僵化。选择题5是对标点符号运用能力的考核,但这一题脱离表情达意的文本语境,效果不好。选择题6是判断句子是否有语病。是人为设计的文字游戏,等等。总之,“高考语文卷I中任何一题其实都是脱离语境、脱离生活的。”其说法尽管有夸大的成分。但概括了我国高考语文基础知识部分命题存在的主要问题。而且这一部分的命题方式也是增加学生学业负担,导致语文教学无效劳动的原因之一。由此,应简化考题头绪,不必将这些基础知识单独列项考查,完全可以通过积累背诵、阅读理解、写作表达等综合性题型体现出来。比如,江苏省高考语文试卷中。就将作文考试中的错别字扣分标准提高到5分,这未尝不是有益的尝试。
  再者。适当强化背诵考核也是对传统的科举考试方式中优秀经验的继承。唐初武德四年(621年)开设进士科,只试时事策一项,通常“试时务策五道”。一些应考者急功近利,舍本逐末,不认真读书,不是将精力用在读书上,而是单纯地钻研考试技巧。对此,永隆二年(681年)高宗下诏对只试时事策一项进行改革。确立了进士科帖经、试文、试策三场考试,次序为先帖经、再试文、再试策;所试杂文主要包括箴、表、铭、赋之类的应用公文,既讲究文律,也讲究辞采;所试帖经扩大了范围,不仅帖经,而且帖注文。这种命题方式给我们今天的命题提供了有益的借鉴。首先,进士科帖经、试文、试策三场考试,体现了对积累、理解和写作表达三方面内容的全面重视。其次。为避免考生学业肤浅,加强经典诵读考核,值得重视。即便是明清时代的八股取士,尽管问题多多,但不可否认的是,其中重视经典诵读,强化经典积累,恐怕还是有一定道理的。当今学生语文素养低下,就与学生的经典诵读量太少密切相关。
  最后,将背诵分值提到20-30分并不算高。一般而言,一张高考试卷分值为150分,有的省高考语文试卷分值为200分。就算背诵分值为30分,也不过仅占试卷分值的五分之一,甚至还 不到。以这么小的分值换来学生对经典诗文背诵的重视,换来学生较高的语文素养,值得。
  
  三、改进命题方式,提供背诵语境
  
  关于默写的命题方式,传统的是默写名言名句,现在随着背诵量的加大,随着分值的提高,默写整篇整段应该成为主打方向。即便是默写名言名句,也应该提供相关语境。
  语境是伴随着交际活动的展开而出现的言语交际环境,包括交际时的社会文化背景、交际目的、交际对象、交际场景、交际关系、交际场合、前言后语(即上下文)以及交际主体的认知背景等因素。语境对于交际活动能否顺利进行有着重要的制约功能和解释作用,它决定了人们在特定的背景下只能这样读、这样说和这样写,而不能那样读、那样说和那样写;也决定了人们对一句话、一篇文章只能作这样的理解,而不能作那样的理解。在背诵中提供语境,可以为学生提供记忆线索,加快解题速度。
  在传统的默写中,大都不提供上下文,因此,容易给学生默写带来回忆障碍。如“_______,隔叶黄鹂空好音”“_______,凝绝不通声暂歇一此时无声胜有声”等考核方式就极不妥当。主要原因是这些默写方式没有提供上文,形成“倒背”,违反了汉语“上管下、前管后”的语义规则,而且不符合人们的思维习惯。因此,在语文默写考试中,要提供相关语境。
  在背诵默写命题中,首先要提供上下文语境因素,特别是上文因素。出题者应考虑篇章的完整性,提供上下文,包括首句、前句和内容的暗示。如果是短的诗歌,应提供首句;如果是长篇节选,所选择的默写材料的意思须完整,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如高考试题中要求默写唐代大诗人王维的《山居秋瞑》,出现的考题为“默写唐代大诗人王维的《山居秋瞑》:空山新雨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萋萋满别情。”就比较好。因为这样的题目考虑到了学生思维和默写材料的有序性。符合学生背诵答题的思维习惯。
  其次,要提供情景语境。在情景语境中,对默写内容要有语义指向和暗示作用。使学生意识到背诵可以在表达中运用,因此,命题应生活化、社会化。如:
  爷爷70大寿,亲朋好友都前来祝贺。大家祝愿爷爷“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可爷爷却叹息道:“_______,_______”(李商隐诗句)我赶紧把爷爷的话打住:“‘霜月红于二月花’,爷爷,您的身子骨比年轻人还壮实。”爷爷笑了,摸摸我的头说:“就你会耍贫嘴!”
  上面我们谈的是高考语言积累类考题的走向。其实,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看出未来高考命题的走向。那就是,根据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目标要求,重视共同基础和凸现个性发展倾向,将试卷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两部分。必做题分为积累背诵、阅读理解和写作表达三大块。每一部分命题都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背景,提供相关语境,如上下文语境、情景语境、社会文化语境以及虚拟语境,使试题本身能够为学生的答题提供相关线索和背景信息。使学生意识到:回答相关高考试题,实际上是在利用所学语文知识,解决特定语境中的语文问题的需要。

语言积累类考题的发展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