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刘正伟教授多年来一直对国际语文教育比较研究情有独钟。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发表海外语文教育比较研究的系列论文开始。十多年来,他每隔一段时间总会有这一方面的新成果问世,最近其专著《国际语文课程与教学比较》(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年11月)出版,表明他在这一领域的探索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笔者在钦佩刘正伟教授在这一领域用心之专、用力之勤的同时。对该著在国际语文教育比较研究方面所作出的探索及个性也颇为欣赏。
在新时期30年的语文教育研究中,国际语文教育比较研究大致呈现出一条由关注教学到关注教材。再到关注课程及教学问题的轨迹。这一特点可以从30年来该领域问世的一些代表性的著述看出来。诸如夏承虞编辑的《九国语文教学资料》(1985年),王晨、徐同的《国外语文教学概况》(1986年);朱绍禹主编的《美日苏语文教学》(1991年),曾祥芹、韩雪屏主编的《国外阅读研究》(1992年);洪宗礼主编的《中外母语教材比较研究丛书》(2000年),朱绍禹、庄文中主编的《本国语文》(2000年),倪文锦、欧阳汝颖主编的《语文教育展望》(2002年),付宜红的《日本语文教育研究》(2002年),欧阳汝颖等《母语基本能力对比研究一华语地区》(2003年),方明生的《日本生活作文比较》(2003年)和洪宗礼等主编的《母语教材研究》(2007年)。30年语文教育比较研究这一变化轨迹,具体地说,研究取材、取向及研究重心的变化既反映了我国语文教育发展与改革的时代呼唤及需要,也反映了我国语文教育界对国际母语教育发展的认识与深化。其中2000年洪宗礼先生推出的五卷本《中外母语教材比较研究丛书》是一个分界。在此之前,如果说语文教育比较研究还比较零散,且多从实用性出发,尚无系统的研究,特别是没有从各个国家课程制度层面对语文教育的理论及实践进行考察的话,那么,《中外母语教材比较研究丛书》的出版,特别是该丛书中《中外母语课程标准译编》《外语文教材评介》《中外母语教材选粹》等出版,让人们得以比较全面而准确地了解国际母语教育的现状,同时,也为进一步深化语文教育的比较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它改变了过去盲人摸象式与实用主义的研究方式,使国际语文教育比较研究形成了相对的独立性。而2007年洪宗礼先生推出皇皇巨著十卷本《母语教材研究》在为语文教育比较研究提供了极为详细的资料的同时,又将这一领域的研究推向了一个历史性的高度。
刘正伟教授认为,在洪宗礼先生组织与集结国内外160余位专家、学者完成600万字的多卷本《母语教材研究》的世纪性工程之后,在相当长时期内,国际语文教育比较研究的重心毫无疑问应该转向多种多样个性化的学术性研究上。因此,他在《国际语文课程与教学比较》一书的撰写时,在吸收以往研究的长处的基础上,把研究的重心集中在建构一个考察和解释国际语文教育问题的结构框架上,以充分体现个人著述的学术追求与风格。这个结构框架的特点是,选择每一研究专题时,从研究对象或问题本身出发,把它放置在其特有的理论视阈中考索、探究。除第一章《传统与变革: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历史考察》外,全书各章所设计的结构是,先对相关专题研究的前沿理论进行综合阐述,然后在制度框架内即课程标准视野内对其作具体解析,再从课程及教材的角度说明其实施的模式与评价问题,最后,对专题实施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考与评述。例如第六章论述的是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作者依次考察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历史变迁、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论、课程标准内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及实施模式,力图把国际上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各个层面的问题揭示出来。作者在阐述各个专题结构框架时都努力寻找解释的理论支点或新的视阈,例如语言学、文学、教育学或者更具体的如课程视阈的学说原理,从而为相关的解释提供一个充分的思想基础和理论视野。作者对每个专题的探索都努力建立在坚实的资料基础上,因此,其研究既摆脱了过去那种盲人摸象式的随意评说状态,又突破了单纯从课程标准到教材文本线性解读的机械模式。显示出一定的理论色彩及反思特色。
“国际视野+本土情怀”是比较教育研究的基本原则,也是其重要价值取向。就国际语文课程与教学比较而言有其重要价值,但其目的则是为我国语文课程的理论建设及实践探索提供国际视野及经验参考,进一步说,是为了给语文新课程的实施提供一个支架。而本土情怀的追求,则是在选择各国语文课程改革的理论及实际经验时,胸怀我国语文教育的现实问题。作者在审视理论时,特别注意选择与确定那些可以触发思考与解释我国语文课程改革中深层的理论问题。例如,作者在追溯西方语文教育历史发展轨迹时所得出的结论,就为我国近百年语文教育发展提供了一个解释框架。他在西方现代语文教育的发展中发掘了现代性价值,认为现代性价值是推动西方现代社会及教育变革的核心因素。而现代性又是中国近百年语文教育的重要价值诉求。
其次,作者在全书中注重聚焦语文教育实践,特别是一线语文教师所关注的课程与教学问题。所以,作者在设计全书的结构时,把主体部分集中在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口语交际教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等专题,以回应目前我国语文教育中的重要问题。本土情怀的另一种表现是,对于国际语文教育界比较关注的而在我国语文教学中一直处于被忽视的一些重要问题给予充分的阐述,以引起我国语文界的重视,并为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提供广阔的视角。例如在阅读教学一章里,作者从信息时代媒介素养教育的需要及目标出发,引入“图像读物”“图像阅读”和“图像交流技能”等新概念,深入阐述了图像阅读的价值及意义,西方图像阅读兴起的原因、理论及实践状况,为语文阅读教学的研究和实践开拓了新的视野。当然,作者的本土关怀还体现在对现实问题的深层思考及深入批判上。作者在对国际语文课程与教学的比较与研究中,在对各国语文课程改革所遭遇到的共同的矛盾与深层问题进行思考时,不忘提醒人们注意在积极倡导改革时多一些理性,把问题想得更复杂一些,并且多从本国以及本民族文化与教育发展的实际出发进行思考,如是,就可以少走一些弯路。例如,作者在阅读教学最后一节对西方语文阅读教学的经验与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指出语文教育改革必须认真思考并处理好以下几对矛盾,即回归生活与重铸经典、坚守传统与创新现代、专题教学和学科中心以及“恢复基础”和个性化学习问题,防止改革走极端化。这些问题的思考对我国的语文教学改革与发展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通过专题形式开掘研究内容。在国际交流日益广泛的今天,仅仅对国际教育现状及现象的评介既满足不了人们对国际语文教育研究的认识与理解,也谈不上学术的创新。基于此。作者在研究中确立的探索路径及设计的策略是,通过专题形式对研究内容进行深度开掘。专题开掘的前提是必须对相关内容有充分的认识与理解,对前人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充分的占有,刘正伟教授长期以来对这一领域保持的兴趣及坚守恰好为专题研究提供了准备与基础。他在专题选择上,以各个国家语文教育发展面临的基本问题为核心,突出不同国家在该问题领域的改革探索,而不讲究面面俱到,更不作泛泛之论。全书共六章内容,除西方语文教育发展轨迹专题外,依次为价值观教育、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口语交际与教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可见全书所聚焦的问题比较集中。在专题内容的展开上,按“理论诠释”一“课程标准内课程与教学目标考察”一“实施模式及评价”等。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结构。各专题之间既相对独立,又互相依存。在专题研究上,注意把研究重心放到各国的语文教学层面,进行深入挖掘、整理,先有深度,再求广度,并在深度中竭力追求广度。在理论及思想观念层面,作者能比较好地占有及整合各专题以往研究的资料及成果,使专题内容展现新的面相;而在实践层面,作者爬罗剔梳。在看似杂乱无章的各国课程与教学经验中抽绎具有广泛适应性的实施模式,并对不同实施模式进行诠释,为一线中小学语文教师提供直接的借鉴。例如第五章口语交际教学,作者并不满足于如何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问题,而首先从口语交际与学生的个性发展的关系阐述其训练的教育学价值,在此基础上再阐述媒体时代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及其重要性。作者从各国语文课程标准中提炼出了口语课程学习中的语体规则及规范目标。在这一部分内容中,作者从社会语言学、心理学、语言学、现象学、传播学及社会交往理论视角诠释口语交际教学中的相关理论问题,并深入阐述了表达型、体验型、交往型以及媒体交际型口语课程学习的模式等。总之,作者在阐述专题时视野开阔,论证深入浅出。对我国当代中小学语文教育具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不过,读完该书,也感到有意犹未尽之处。例如国际语文课程中的文学教育问题、语文教师专业发展问题等,据笔者所知,近年来国际上对此探讨相当热烈,本书却未见专门探讨,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希望本书在修订时能够加以增补,以便为我们提供更多可以直接利用的东西。